□ 吕光群
面具是一种泛人类的古老文化现象,是一种象征符号。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被广泛地用于狩猎、战争、祭祀、巫术、驱鬼、丧葬、镇宅、舞蹈、戏剧、游戏等等,具有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以及雕刻、绘画、舞蹈、戏剧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面具,古称倛(僛、䫏、魌)、魌头、民间称脸子、脸壳、木面、戏面、假面、鲍佬,或联系其内容称之为龙神、山神、傩神、菩萨、嚎啕神圣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各自的名称。各地傩坛每副面具数目不等,少者几枚,多者百十枚,以广西、贵州安顺地戏面具数目最多。韩国称假面、五广大等,日本称假面、伎乐面、神乐、能面、舞乐面具,非洲称面具、假面、假头,欧洲、美洲称面具、假面等。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认为万物有灵,先民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想抵御和控制大自然的严寒酷暑、瘟疫、猛兽的侵害以及部族战争取得胜利等,首先找到了巫术。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神崇拜的人类原始社会的进化中,均普遍运用面具。在原始社会中,面具作为一种用以同自然、人以及超自然界进行交际的器物,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它用于祭祀时,是一些通神的法器;用于狩猎时,是一种用具;用于战争时,是一种防护和恐吓敌人的装备,用于娱乐舞蹈时,是一种化好妆的道具,瞬间变换成各种人物。面具这种多功能的属性,使它成为先民们不可缺少的器物。进入文明时代,古今面具依然在各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创造发展,成为民族性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直到今天,面具在世界上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民族中仍然非常流行。就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欧洲、意大利、亚洲日本等国家,面具也经常在各种建筑物、舞蹈、戏剧、巫傩仪式和民俗活动中出现,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进入20世纪,面具还作为国家礼品,被国家元首送给他国首脑。我国毛泽东、周恩来、胡锦涛等多位领导人就收到了多个国家元首赠送的面具礼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农牧业大国,面具在各民族的驱傩、祭仪、傩舞、傩戏的巫傩活动中流传最广泛,从朝廷到民间,各地区各民族的巫信仰,巫风傩俗,驱鬼逐疫、祈人寿丰年,滥觞于商周,生生不息,沿袭了数千年。傩面具种类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在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面具的记载。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也经常有面具出土。现存于安徽、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台湾 、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的汉、壮、仡佬、毛南、彝、土家、苗、仫佬、白马藏、羌、土、藏族的面具,多被列入文化遗产受到保护。世界上多个国家也都有面具出土的报道。下面就笔者所及,撷取数例精华于此。
1974年10月,加蓬总统哈吉 ·奥马尔·邦戈·翁丁巴赠毛泽东主席的彩绘木雕面具。
1973年10月,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赠周恩来总理的木雕印第安人节日面具。
1981年8月,马里总统穆萨·特拉奥雷 赠胡耀邦主席的木雕面具。
198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辽宁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地区女神庙遗址,出土了嵌玉泥塑女神头像,高22.5厘米、通耳宽23.5厘米,与人头大小相近,女头像颧骨突起,双眼斜吊,短鼻耳小,最精彩的是眼框内有镶嵌着两枚淡青色的玉片,充分展示出人物的神韵气质,使头像顿感熠熠生辉。(注:红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年代约在公元前47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西辽河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1955年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缀玉覆面,就是用多件玉饰秩覆于绢帛之上,组成印堂、眉、目、鼻、口、腮、下额、髭须等的面具。周代,上层贵族死后有面部加盖缀玉覆面的埋葬礼仪。还有1977年江苏徐州子房山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玉面罩等等。
嵌玉泥塑女神头像红山文化
青铜人兽面具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金丝头网金面具内蒙古辽代
祭坛四川广元三星堆出土
1986年7月至9月,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在广汉三星堆发掘了两座大型祭祀坑,其年代是商代晚期或周代早期。距今约有三千年到四千年的历史。二号祭祀坑内出土了金器、金面罩、金杖,铜器:青铜立人、青铜神树、头像、面具、玉器、象牙等1400余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青铜立人像(巫师),身高172厘米、底座69厘米、合计高261厘米;两棵青铜神树,一座祭坛(原件按原样复原),44件有真人头大小的圆顶头、平顶头、戴金面罩的青铜头像;大小铜面具20余件,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青铜人兽面具,高65厘米、通耳宽138厘米,厚0.5-0.8厘米,重约100公斤,这样大的面具我国少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仅从祭坛、青铜立人、神树、铜人头、铜面具这几件器物就足以显现商周时期巫傩祭祀活动的规模是多么宏大而规范;青铜铸造工艺之高超,在世界面具之林已是巅峰。海外媒体及考古界立即做出回响,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比中国著名的兵马俑更多非同凡响”(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首席中国考古专家西卡·罗森作出的慎重评价)。
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陈国公主墓出土,辽代(公元916年-1125年)的银丝头网金面具。1997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波马农场古墓出土了镶红宝石的黄金面具(6-7世纪)。
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在古罗马废墟展览馆中,展出一个帕拉蒂尼山出土的公元前27-14年的陶制彩绘面具,男性青年、面貌俊俏、头上卷发(像头套)、两眼镂空、画长细眉毛、高鼻、小嘴、面微笑。该面具被打破,在两眼框中间、鼻与额头中间有一条横破裂痕,左眼角与左耳前的脸上也有一条竖破裂痕、左耳下半部残,右耳缺(这是我在意大利拍摄到的最古老的面具之一)。庞贝——意大利的古城遗址,在公元79年因维苏威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岩灰瞬间将庞贝城覆盖。直到近代方被挖掘出来,出土了许多物品,在出土文物库房边上有一个石雕面具,面像粗犷而憨厚。索伦托镇的天主教堂里陈列着3个银面具(年代不详)。
在意大利锡耶纳小镇的城墙四拐,都设置有雕塑的猛兽头像以威慑敌人;意大利南方的阿尔玛菲海滨山顶酒店私人博物馆的门楣上,镶嵌着镇宅兽面;号称意大利水上城市的威尼斯,议会大厦门前6根大理石柱子上,设有6个神态可怖的兽面和武将石雕面具;在商店里,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工艺面具。每年的狂欢节和舞会上,更是工艺面具大显身手的地方。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家面具还作为艺术品、装饰品,挂在走廊上、客厅中,有的挂在商店里出售。
方相氏面具铜
古罗马陶面具
古希腊 宙斯陶面具
梵蒂冈 博物馆 石雕面具
梵蒂冈博物馆拱门上的面具(公元前五世纪—四世纪)。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国土只有几千平方米,但它有着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一个梵蒂冈国家博物馆,博物馆的大门和二道门的拱门门楣上面,镶嵌着6个极具震慑力的武将面具,高约有100多厘米,形态各异,时间为公元前5世纪馆内还有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武将,他面带威武征战取胜回归的喜悦、身上披战袍,右手提着一个面具,很明确地告诉人们,他在战场上是戴着面具与敌人作战的。这使我马上联想到我国北齐朝代的兰陵王,在战场上,他为了威慑敌人也是戴面具作战的形象。
古埃及的文物,在梵蒂冈国家博物馆内设有一个独立的展厅,展出各种文物,其中古埃及的法老石雕面像、法老棺椁、法老木乃伊、狮身人面像等最引人注目。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博物馆展出中有中世纪在战争中用作防护的金属面具、头盔、盔甲与战刀。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陈列展出多国面具,有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北美5大洲的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印度等国多地区的面具。我拍摄选用了其中玛雅人、印地安人、北极人、古罗马、古埃及、波斯、印度、中国西藏等地的来自古老墨西哥的奥尔梅克石头面具(约前1200-400年)、特奥蒂瓦坎文明时期石头面具和陶面具、玉石面具、绿松石镶嵌面具;玛雅人石头面具及铜面具;加拿大温哥华岛的西海岸莫瓦查特部落自治家园的木制面具;北美北极人的萨满面具;中国西藏约公元1800年的骷髅面具;斯里兰卡的驱魔面具;古埃及法老梅诺菲斯三世石雕头像等。这些年代不同、形态、质地各异的面具和头像,展示出各地域、各民族、人类巫文化的差异性与共性。承载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及人类对生命、生活的美好祈愿。
玛雅人陪葬石头面具公元1-16世纪
墨西哥绿松石面具公元1400-1521年
温哥华岛木面具
北极人萨满木面具
中韩两国是近邻,韩国高丽大学田耕旭教授讲:“韩国傩是从中国传入的,但朝鲜半岛最早何时传入的中国傩,尚无定论”。韩国学者李杜铉《朝鲜艺能史》认为9世纪统一了三国的新罗王朝,已在傩礼中演出了“属于歌舞杂艺形态的‘傩戏’。但《日本书记》记载,朝鲜半岛百济艺人味摩之曾在中国长江下游的‘吴地’,学过荆楚假面傩舞。公元612年带回百济传授,称为‘伎乐舞’。同年他东渡日本,传授此舞称为‘伎乐’。7世纪他就引入了中国傩文化。”“古代朝鲜实行中国周代以来的吉、凶、军、宾、嘉‘五礼’。如高丽朝的‘军礼’中便列有‘季冬大傩仪’。除夕举行傩礼驱赶无形之鬼疫。”(见曲六乙、钱弗著《东方傩文化概论》,第17页)(大傩仪,在中国古代宫廷五礼中,被列入“军礼”。)
日本伎乐面具吴女
印度 铜面具
斐济工艺面像
中国西藏“羌姆”尸陀林面具 17世纪
200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文物巫觋、土地公、土地婆、面具等,有日本群马县郡箕乡出土古坟时代的埴轮(女巫)、陶制半身像一尊,巫觋、女巫各一尊;“江户”等时代的面具有翁、长灵魔见、般若、小面等。在长期的交往史中,日本的使者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中国佛教文化、巫傩文化、傩面具方相氏、醉胡王、兰陵王、吴女等传入了日本;兰陵王面具在日本多个寺庙都有保存,经过多年传承,虽有差异但基本保持原貌,已日本民族化了,成为日本的国宝。但土地公、土地婆(神偶)、吴女等面具很明显的仍然保留着中国唐代的风貌和神韵。我看过日本演出的《岩户神乐》《钿女》《八蜂》《户取》《花祭·一支鬼》狮舞“黑狮王与红狮驱邪”、冲绳的伎乐舞表演,都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日本的面具丰富多彩,造型生动、形制独特、制作工艺高超,堪称一流。日本的巫傩文化历史久远,对土地崇拜、神鬼崇拜与信仰,也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沃土之中。
笔者两次到韩国出席中、日、韩三国在首尔、晋州市举办的“始原文化祝祭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乡村祭祀与面具文化为主题”和“韩国晋州2007春季假面戏国际学术大会”,观看了韩国的假面戏,日本神乐、面具展览;还参观了首尔民俗博物馆、河回村面具博物馆,又到安东市观摩了韩国演出的假面剧《松坡山台戏》《水营野游》《农者天下之大本》,女巫表演,狮子舞等民俗表演。傩传入到朝鲜半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吸收本土的习俗、宗教、神话、文化、艺术,进行了创造与发展,逐渐形成了据有本民族特色的巫傩文化、假面戏,如面具“方相氏” “河回”“五广大”“马督”以及《水营野游》《农者天下之大本》《松坡山台戏》等假面戏的面具,都有着本民族的地方特色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创造,又保留了中国面具文化的遗韵。
韩国马督面具
面具斯里兰卡面具
尼泊尔面具
我拍摄了非洲尼日利亚、科特迪瓦、马里、刚果金、布基纳法索、塞拉利昂、塞拉利昂等14个国家多个民族的面具和顶饰,使我认识到,非洲拥有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面具文化艺术。面具,在这块沃土上比其他民族艺术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面具与顶饰作为沟通神灵、祖先的媒介和力量、权力的象征,广泛应用于祈雨、婚丧嫁娶、播种丰收、成年等各种神秘的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在日常生活中,部落秘密社会的执法者也会佩戴面具惩罚品行不端者,酋长命令下属佩戴面具征收赋税,巫医佩戴面具给病人医治等。人们通过这种行为方式来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道德和法律、庇佑部族富足和平安。面具是与传统宗教、道德伦理、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非洲面具与头饰的种类繁多、形象各异、千变万化,有的可称为奇特怪异,它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其用途是视各种功利目的需要而创造的。面具装饰上有羽毛、贝壳、串珠、花朵、植物、头发、绳索等等,具有浓烈的地域民族色彩。如马里班巴拉族的双臂微张的女神(木质,185厘米×110厘米×33厘米)、尼日利亚奥霍博族的巫术男子(木质,高150厘米×48厘米×32厘米)、加纳埃维族的正在施法的女祭司或通灵人(木质,88厘米×34厘米×21厘米)、刚果金菜加族的长鼻棱形眼面具(木质,30厘米×117厘米×14厘米)、小胡子棱形镶铜面具(木质,38厘米×17厘米×8厘米)、刚果金卡塞依族长鼻小眼尖脸面具(木质 37厘米×18厘米×17厘米)、塞拉利昂门德族女子盔式面具(木质 20厘米×21厘米×21厘米)。非洲面具,雕刻制作工艺之高,是非洲木雕刻艺术中杰出代表,是世界面具大家族中的一朵奇葩。
马里 女巫
科特迪瓦面具
安哥拉巫师盔式面具
刚果金面具
我拍摄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48个国家的数千个面具照片;中国的有安徽、湖南、贵州、广西、云南、江西、北京、青海、西藏、台湾等21个省市60多个地区的汉、藏、土、蒙、满、彝、壮、苗、土家、羌、哈尼、仡佬、邵族等10多个民族的傩仪、傩舞、傩戏、寺院傩“羌姆”“查姆”、藏戏等面具数千张照片。
这些中外古今的出土文物和现存于世的面具照片,可谓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为了记忆和研究方便起见,我按其功能进行了粗略的分类:
一、按功能可分为:狩猎面具、战争面具、驱傩面具、祭祀面具、丧葬面具、戏剧面具、舞蹈面具、镇宅面具(吞口)、游戏面具、装饰面具、头盔式面罩(假头)、面像、巫师、图腾柱、神树、镇墓兽等。
二、按造型可分为:鬼神面具、太阳神面具、英雄人物面具、世俗人物面具、动物面具、假头等。
三、按质地可分为:木面具、竹面具、布面具、纸面具、树皮面具、牛皮面具、塑料面具、石面具、玉面具、陶面具、铜面具、铁面具、金面具、银面具等。
四、按形制可分为:普通全脸面具、半脸面具、头盔式面具、两层面具、三层面具、动眼吊腭面具、顶饰等。
各地面具有木、竹、草编、皮革、纸布脱胎、毡、竹箬、椰壳、泥塑、陶、铜、金、银等质地,显示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西藏桑耶寺还有铜面具,木面具最普遍,制作也精致,多采用白杨、枫柳、梧桐、樟木、银杏等质轻不易开裂的树材趁湿雕刻。在贵州、江西、安徽面具的雕刻,由专门雕刻佛像、面具的工匠承应,上漆、绘制、安装须眉则另请具有为神像开光资格的“杵师”(专为神佛像上漆装金的漆匠)进行。湖南一些地方的傩面具常由掌坛师自己制作、开光。贵州安顺、平坝等地现有专门雕刻面具的作坊。贵州道真县民族博物馆馆藏的仡佬族明代傩堂戏面具“山王”、“秦童”、“二郎神”、“统兵元帅”等面具雕刻成动眼、吊腭。即在眼部镂两个硕大的眼框,在眼框两侧钻孔将制作的两个眼球用竹针或铁丝将其固定在眼框中,下颌是活动的,是用一根细绳吊着,中间用一根钢丝串联加固在脸两侧的下颌骨上,演员还可咬着下颌上下张合,下颌还安装上约10公分的镣牙更具威慑力;广西桂林壮族面具制作更特殊,为神灵(剧情)的需要,把面具制成两层或三层,如祖帝百师面具是两层,一个白脸、一个橙脸;令公(李靖)面具,是三层,有金、赤、白三色面像,即令公的三个面孔来作法。面具的设计构思之独特、制作技艺之高,雕刻人物神韵之好,堪称面具家族中之一绝。
贵州安顺市秦发忠在雕刻面具
湖南油湾村开光·点睛
安徽刘街乡刘姓抬放有面具的龙亭前呼后拥到青山庙朝拜
面具的开光。制作好的新面具必须举行“开光”仪式后才具备神灵依附的灵性。仪式由“杵师”或端公、道士主持。以安徽池州为例,有“起猖”、“驾猖”、“跑方”、“收猖”、“点光”、“埋罐”等程序。湖南临武油湾村是巫师主持开光,程序有“占卜”、“祈祷”、“施咒”、“净面”、“点睛”等。开光时,杀公鸡取鸡冠血,兑以朱砂、金粉,按面具所像神的品位依次点涂七窍,净面是用新白布或白毛巾蘸青水象征性的在面具上洗脸。在西藏寺院里,面具制作完成后,有一套严密的神佛智慧灌注程序,要举行专门的开光仪式。念经祈请神佛将恩泽与智慧灌注到新的面具或造像之中,使面具具有向外施发恩泽智慧之功能。此法藏语叫“禳乃”。有些地方,每次使用面具时还需举行小开光仪式,燃放鞭炮、焚香化表、礼拜、净面等。
面具既为神所栖息的载体,便也是神偶,各地傩坛皆将面具当作神灵供奉、崇拜。平时,面具被安置在庙宇、祠堂或者巫师、香首家中,有专制的“龙亭”、“神轿”、“日月箱”、“神柜”、“神桶”安放。安徽池州的宗族傩面具原本陈放在村外小庙的神龛中。如今小庙多已不存,改置于祠堂特设的神龛里。如家族有几个支系祠堂,则每年轮流在支祠“坐堂”(也称“坐殿”)。江西南丰有专祀面具的傩神庙,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存放在五显庙或汪王(祀汪华)庙里。云南澄江小屯村的关索戏面具则供于灵峰寺(原为五显庙)的专设神柜中,平日也接受信士弟子的香火。西藏、青海、北京、内蒙古的跳神面具都安放在各地的寺庙里。在傩事活动时,先举行迎神仪式,将面具从神龛或神轿中取下,再用新布蘸酒将面具一一抹拭,称“小开光”。依神的品位陈列在活动场所临时的神龛。傩仪以请神、迎神、礼神、送神贯穿始终,表现在面具上,则是下架(开箱)、开光、献供、神灵依附、上架(封箱)、归位的过程。一旦面具开光,便被视为神灵,待之毕恭毕敬,并有严格的禁忌:不是专司人员不得触摸、挪动面具;佩戴者不得将面具置于下肢或不洁处;妇女不得触摸面具,不得跨越、坐于面具箱,甚至不许登上戏台和傩坛。佩戴面具必先沐浴更衣、焚香礼拜,并先期与妇女分居。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吞口,它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木刻面具,挂于人家,用作镇邪、纳福的灵物。吞口的由来甚为古老,先秦的辟邪神兽即是它的源头。
面具是世界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是艺术的瑰宝。中国的巫傩面具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之久远、文化之灿烂。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造型生动、形制独特、制作工艺高超和为数不多的面具,已显示出世界面具文化的积淀历史之悠久,深厚且博大,辉煌又灿烂。
我编著的《中外巫傩面具艺术》图集(商务印书馆2021年出版)是选自我用30年的时间所拍摄到的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面具的一部分,还收入了傩戏学学者刘祯、麻国钧、周华斌、孔晨等在外国拍摄、收藏的照片总计1380余张。这些照片只有中国、韩国、日本、蒙古、泰国、印度、非洲的冈比亚、南非、意大利等国是在表演现场实地拍摄的,其它部分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各国的国家博物馆、展览馆里拍摄的。设想亲自到世界上几十国家、民族去实地考察,现场拍摄,那要花多少时间、花多少费用!作为个人的我是力所不及的。出版图集时,由于篇幅所限,只能从数千张照片选出有代表性的、较典型的精彩之作,呈现给大家鉴赏,可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面具进行比较研究,我想是有益处的。还有诸多面具不能面众,实感遗憾!
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疏漏与谬误再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