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何 伟
南部县桐坪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音乐高级教师,南部县音乐家协会会员,南部县合唱协会会员。热爱民间音乐,长期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整理了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店垭花灯”和南部地方特色民歌“吼拐”及其他民歌一百余首,盐亭、剑阁、梓潼等县民歌若干首,喜欢音乐文学和诗歌创作。
作 曲:张 亮
著名音乐人,作曲家。长期活跃于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民族音乐及电子音乐领域并得到多个国内外大奖。日本XING音乐制作公司海外高级专业制作人,吾地诶音乐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监。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客座教授。
作 曲:张典一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四学生,创作题材广泛,涉及歌曲、合唱、重奏、管弦乐、民族管弦乐等,2017年获四川音乐学院民歌改编三等奖,2021年合唱作品《南方.北方》获四川音乐学院歌曲创作比赛第二名。2020年受邀合作创作《吼一声拐吔……幸福长》获多个奖项。
演 唱:西水男声合唱团
成立于2020年5月,是一支由南部县部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组成的业余男声合唱团,现有成员15人。成立以来,合唱团坚持演唱南部民歌、歌唱母亲河——西河(古称西水),挖掘嘉陵江流域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一定的演唱特色。合唱团创作并演唱的男声无伴奏合唱《吼一声拐吔……幸福长》屡获殊荣,影响较大。
何 伟:“吼拐”中的诗与远方
作为一名农村音乐教师,我从小生活在剑门山区,父辈艰辛劳累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十分熟悉,大山给他们生活带去诸多不便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坚毅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对生活总是充满了希望,心中也有诗和远方。
吼拐,是四川民歌中的一种山歌形式,流行在南部县的西北山区,其音调嘹亮,高亢奔放,歌词均为即兴创作,往往是在劳作歇憩之时看见什么唱什么,语言质朴,风趣幽默。拐,南部县方言俗称“打杵子”,身负重物行至半山腰间,将打杵子往地上一撑,背篼或背枷子往杵上一放,长长地匀一口气,俯瞰山下,环视周围,仰望长空,人物美景尽收眼底,兴致所至,吼上一阵,便觉劳累不再,神清气爽。
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让家乡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不再用肩挑背扛,“背架子”“打杵子”已经退出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吼拐”这种山歌形式却流传下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从民间艺人那里,感受到了他们歌声中的快樂、热情和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党的感激之情,感受到他们满满的幸福获得感。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新时代的热爱……这些种种就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
张 亮 张典一:“吼拐”——民间音乐“原生性”之当代展现
2020年4月,我与张典一受邀进行实地采风,在实地采风过程中,我们被非遗传承人贾祥昌老人演唱的《吼拐》深深打动,经过反复思考,并综合了南部县委宣传部及当地相关各方的意见之后,一个既具有当代意义又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当地民间音乐“原生性”的创作思路随之确立。
作品在结构上,以中式惯常的散、慢、中、快、慢的结构态势依序展开。一句民歌原型作为创作的原点,通过裂变、聚合、发散、收拢等创作手法,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南部风情画卷,一幕幕南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动人场景徐徐展现在听众面前。
此外,考虑到演唱人员全部由南部县的音乐教师组成,所以我们在演唱的难度设计上也做了相应的考虑。虽然该作品用到了如“多调性”“泛调性”等创作技法,甚至一些地方还呈现“无调性”的状态。但巧妙的声部布局让整个作品呈现出“顺溜”的状态,即使个别地方综合效果听起来有点稍显复杂,但单一声部的难度却并不大。有了这样的设计,作品才更加充满野趣,即作品的“原生性”。
经过近四个月的创作、排练、修改、再创作、再排练的反复磨合,一部反映勤劳的南部人民崭新的“吼拐”精神的作品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