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在重慶市沙坪坝区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下称“重庆团结村站”),一台台巨大的桥吊正在繁忙作业,一列列中欧班列在装载完毕后,将从这里驶向万里之外的德国杜伊斯堡。10年前的3月19日,也是在这里,中国第一列中欧班列“渝新欧”在此始发,拉开了中欧班列不断发展壮大的序幕。而借由列车的轰鸣声,古老的丝绸之路也开始在沉睡中苏醒。
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
中欧班列被誉为“一带一路”钢铁驼队,是依托亚欧大陆桥,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10年来,中欧班列从无到有日渐壮大,特别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让中欧班列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
作为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将重庆与沿途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等国家紧密相连,这条陆海新通道让中国西部地区与欧洲运输时间压缩到最低13天。
50岁的重庆团结村站站长张信见证了中欧班列“渝新欧”10年来的发展。他对当年的首发情景仍然记忆犹新,满载惠普电子产品的“渝新欧”首发班列的发车指令正是由他发出。班列开通之初,车站的远期目标是每天发送一班“渝新欧”班列,并认为这很难完成,而如今,团结村站每天发送和到达的中欧班列能达十几班。“没想到中欧班列发展如此迅猛。”张信感慨地说。
班列的发展壮大带来的是货物品种、贸易总量、货值总额方面呈爆发式增长。“渝新欧”班列将重庆的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打印机、机械产品及配件等不断地运往欧洲,回程运载欧洲的木材、纸浆、奶粉、高端机械装备、整车等,有效促进了中欧乃至全球的贸易往来。而自中欧班列诞生以来,中欧班列(渝新欧)每年的运输货值,都位居全国第一。
中欧班列的开通还带动重庆外向型产业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世界500强企业半数以上落户重庆,团结村口岸外贸集装箱处理量年均增长10%以上,助推成渝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不仅如此,中国西部地区也将借助中欧班列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融入全球产业格局。
而在德国杜伊斯堡市,受益中欧班列的开通,莱茵豪森区曾经的钢铁厂已经转型成为一座蓬勃发展的物流园,杜伊斯堡DIT货运场站更是成为中欧班列的重要集散地。据杜伊斯堡市中国事务专员约翰内斯·普夫卢格介绍,中欧班列为当地创造了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全球运输和物流公司德迅则在2019年选择杜伊斯堡建立起欧洲最大的物流枢纽之一。
杜伊斯堡DIT场站业务经理托马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邮件采访时说:“在去往中国的集装箱中,我们看到许多食品、酒类等消费品,相信中国客户能方便地购买到来自欧洲的特产,欧洲国家也可以分享中国的市场机遇。”
丝路经贸的“连心桥”
“渝新欧”班列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只是中欧班列10年来快速发展的缩影。作为国际陆路运输的新型组织方式,中欧班列应中欧投资贸易和中国内陆开放的稳步发展而产生,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而壮大,成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扎实落地最成熟的典范。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一带一路”建设备受国际社会关注。8年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吸引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共建。这也让“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3—2019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3个国家累计直接投资1173.1亿美元。即便是在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大冲击的2020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58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为1.35万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0.7%,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到29.1%。世界银行报告亦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将使全球贸易额和全球收入分别增长6.2%和2.9%,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机遇和红利。
乘着“一带一路”建设蓬勃发展的东风,中国各地的中欧班列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10年来,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最初的17列发展到2020年突破1.2万列,年均增速达108%,累计开行突破4万列,合计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成为丝路经贸的“连心桥”。
在河南省郑州市庆丰街上的中欧班列(郑州)进口商品超市,不少消费者已经习惯到此购买进口商品。德国的啤酒、瑞士的巧克力、法国的坚果……来自欧洲各国的特产琳琅满目地出现在货架上,而在保鲜柜中不乏进口蛋糕、冰淇淋等冷链食品。市民王女士表示,“在家门口随时就能买到进口商品,真是太方便了!”
在四川成都,自中欧班列通车以来,TCL王牌电器(成都)有限公司外销产量逐年递增,约70%的电视机销售到欧洲。“铁路运输的优势显而易见,海运周期是40天左右,铁路运输是15天至18天,供应链周期缩短约一半。”TCL公司物流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在加强全球互联互通上的作用更加突显,累计向欧洲发运1199万件、9.4万吨防疫物资,成为全球携手抗疫的命运纽带,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奔向美好未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的数据显示,2021年1至6月,中欧班列共开行7323列,同比增长43%,连续14个月保持在千列以上。上半年共运送货物70.1万标箱,同比增长52%。西安、乌鲁木齐、重庆、成都、郑州等5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开行4581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63%。大多数班列平台企业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线路向“1+N”服务网络的转变。
从“渝新欧”到“义新欧”,再到“蓉欧”“郑欧”……截至目前,已铺画中欧班列专用运行线73条,通达23个国家的168个城市,中欧班列从最初的“一条线”逐渐发展为“一张网”,绘就出中欧商贸的美好图景。
10年来,中欧班列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货运品类多等主要特点,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广泛认同的国际公共产品。但从运输货物的质量来看,“重数量,轻质量”是中欧班列存在的突出问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斌对此指出,中欧班列需要坚持质量为核心的发展原则,明确班列的角色定位,优化班列线路布局,强化班列企业的通道运营能力,同时,将班列与沿线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和实现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研究员卡特琳娜·扎科奇认为,中欧班列想更具竞争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向发力。一方面,中欧班列上有五种不同规格的铁路轨距,其中有三种是最常用的,中欧班列要加以改进。尽管列车之间的货箱装卸速度较之过去大有提升,但仍有进步空间。另一方面,铁路跨境需要面临繁琐的行政程序,中欧应通过数字化和精简跨境程序等手段提升铁路跨境效率。
近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五周年工作座谈会,对未来中欧班列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会议强调,要巩固扩大中欧班列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发展效益,坚持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破解境内外“堵点”“卡点”,统筹相关区域协同化发展,促进中欧班列行稳致远。
“中欧班列作为新形势下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载体,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承担着历史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将迎来重大发展契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要切实巩固发展基础,将中欧班列积累的‘量转化为今后发展的‘势,形成更加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十四五”规划为外国投资商提供了新机遇,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企的市场开放,外国投资商将获准进入工业和服务业新领域进行投资。这将有利于提升中欧经贸关系,中欧班列也将受惠于此。
古有丝绸之路商贸驼队,今有“一带一路”钢铁驼队。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以及中欧班列铁路网的不断完善,中欧班列将让世界与中国的贸易更加深入,而这也将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