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种子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稻蓟马和白背飞虱的防效

2021-08-18 07:09谢茂成魏琪何佳春李波刘连盟傅强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噻虫胺白背飞虱咪鲜胺

谢茂成, 魏琪, 何佳春, 李波, 刘连盟, 傅强*

(1.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昭平 546899; 2.中国水稻研究所 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浙江 杭州 311401)

恶苗病(Bakanae disease)、稻蓟马Stencha-etothripsbiformis(Bagnal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th)是水稻前期的重要病虫害。恶苗病又称徒长病、白杆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要原因;稻蓟马主要发生在水稻秧田期及本田分蘖期,但因其体型小、隐蔽性强、生活周期短、世代重叠等特点易导致防治不及时而造成损失;白背飞虱则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集中育秧、机插、抛秧等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及不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导致的抗药性,使得这些种传病害和苗期虫害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3]。目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是预防水稻前期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尤其是预防恶苗病最为有效的方法。种子处理不仅操作简便、针对性强,同时还可以培育壮苗,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对环境和有益生物的不利影响,是绿色防控的重要一环[4]。本研究拟就近年来推出的一些种子处理药剂对恶苗病、稻蓟马和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科学防控水稻苗期病虫害和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籼型杂交稻组合中浙优1号和常规粳稻品种秀水09,前者感白背飞虱,后者感恶苗病,分别用于针对白背飞虱和恶苗病的药效测定。二者对稻蓟马抗性尚不清楚,均用于针对稻蓟马的药效测定。

供试药剂共9种。①6.9%肟菌酯·17.2%异噻菌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拜耳股份公司);②6%甲基硫菌灵·3%甲霜灵·3%嘧菌酯悬浮种衣剂(美国世科姆公司);③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④250 g·L-1咪鲜胺乳油(江苏省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⑤22.4%氟唑菌苯胺种子悬浮处理剂(拜耳股份公司);⑥22.2%噻虫嗪·1.1%咯菌腈·1.7%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⑦45%噻虫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⑧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美国世科姆公司);⑨20%丁硫克百威·20%呋虫胺种子处理干粉剂(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序号①~⑤的5种药剂均可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本研究将主要考察其对恶苗病的防效;序号⑥~⑨的4种药剂则可应用于防治吸汁类害虫,本研究主要考察其对稻蓟马和白背飞虱的防效。

1.2 方法

针对恶苗病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22.4%氟唑菌苯胺10 mL、24.1%肟菌酯·异噻菌胺20 mL、22.4%氟唑菌苯胺5 mL+24.1%肟菌酯·异噻菌胺10 mL、12%甲基硫菌灵·甲霜灵·嘧菌酯5 mL、25%氰烯菌酯2 500倍液、250 g·L-1咪鲜胺3 000倍液及空白对照。前4个处理均进行包衣,晾干后再浸种、催芽,所用剂量均为每公斤干种子的用量;25%氰烯菌酯2 500倍液、250 g·L-1咪鲜胺3 000倍液处理则均直接用药剂浸种,2 d后再催芽。

针对稻蓟马和白背飞虱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5 mL、40%丁硫克百威·呋虫胺10 g、45%噻虫胺10 g、30%噻虫嗪5 mL及空白对照。各处理均在种子催芽、露白后进行拌种,所示剂量同上。

1.3 防效调查

1.3.1 恶苗病

秀水09水稻秧苗在移栽至大田前进行病株率调查(7月上旬)。每个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0.15 m2,记录总株数和病株数,计算病株率和校正防效。

1.3.2 稻蓟马

2个水稻品种在播种后21 d对蓟马为害进行调查,对每小区进行5点取样,每点调查0.15 m2,记录总叶数和稻蓟马危害的卷尖数,计算卷尖率和校正防效。

1.3.3 白背飞虱

将中浙优1号各处理组秧苗移栽至大田,每小区面积约60 m2,至分蘖盛期时(7月下旬)采用平行跳跃式取点和拍盘法调查每个小区的虫情基数,每小区10个点,每点2丛,记录每小区白背飞虱的虫口数量和计算校正防效。

1.4 数据统计分析

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性分析[5]。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恶苗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不同药剂处理之间防效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咪鲜胺防效最好(99.2%),氟唑菌苯胺+肟菌酯·异噻菌胺防效次之(97.5%),且显著优于2种制剂单独施用。甲基硫菌灵·甲霜灵·嘧菌酯和氰烯菌酯的防效分别为82.4%和79.2%,均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处理。

表1 种子处理25 d后对秀水09恶苗病的防效

2.2 对稻蓟马的防效

由表2可知,各药剂处理对不同水稻品种稻蓟马防效的优劣趋势基本一致。其中,45%噻虫胺处理对2个品种的蓟马防效最好,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30%噻虫嗪及复配制剂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2种含噻虫嗪的药剂处理的防效间无显著差异;丁硫克百威·呋虫胺处理防效最差,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处理。

2.3 对白背飞虱的防效

由表3可知,噻虫嗪和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对白背飞虱的防效最好,均在70%以上,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但明显好于其他处理;丁硫克百威·呋虫胺的防效次之;噻虫胺效果最差,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处理。

表3 种子处理35 d后对中浙优1号白背飞虱的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恶苗病、稻蓟马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生长前期的主要病虫害,且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呈多发、重发态势。本研究结果可为这些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有利于把好“虫口夺粮”第一关。

近2 a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抗氰烯菌酯的恶苗病菌在我国正处于发展和蔓延态势,目前,已在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发现抗性菌株,2019年浙江省检测到的抗性菌株高达70%,虽然该频率在2020年有所下降[6-7],但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问题依然严峻,本试验中氰烯菌酯防效不佳可能正是与此有关。相比之下,咪鲜胺在本研究中浸种药效最好,但其作为恶苗病的主流防治药剂在我国推广使用已超过20 a,且早在2007年江苏地区就已陆续报道了咪鲜胺的抗药性问题,其频率高达82.14%[8-10]。另有报道称,2017和2018年,在浙江的绍兴、嘉兴和金华检测到的咪鲜胺抗药性菌株频率分别为53.2%和46.7%[11]。针对这些高抗氰烯菌酯或咪鲜胺的地区,建议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发展,如本研究中使用氟唑菌苯胺和肟菌脂·异噻菌胺复配制剂,两者还兼有预防水稻纹枯病或稻瘟病的作用[12-13],可达到一举多得的防治效果。

对于稻蓟马防效而言,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或含有)噻虫胺或噻虫嗪进行种子处理均能达到理想防效,其中噻虫胺效果要优于噻虫嗪,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15];对于白背飞虱而言,含噻虫嗪的2种药剂在药后35 d仍具有70%以上防效,而其他处理效果并不理想。丁硫克百威·呋虫胺对稻蓟马和白背飞虱药效均较差,这可能与害虫的药剂敏感性有关,该制剂已于2018年取消登记。综上所述,在单季稻区水稻生长前期虫害防控过程中,除了选用噻虫胺或噻虫嗪防治稻蓟马外,还可尝试辅以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如吡蚜酮等),或在移栽前对秧苗进行送嫁药喷施来防控白背飞虱,减少大田用药量及用药次数,节约成本。

猜你喜欢
噻虫胺白背飞虱咪鲜胺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桔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咪鲜胺降解菌群的富集及降解特性研究
噻虫胺研究开发进展综述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