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歆贤, 赵佩欧, 吴颖, 胡丹*
(1.温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 2.温州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温州 325000)
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又称西红柿,原产南美洲,在中国南北方广泛栽培,系茄科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营养丰富,风味独特[1]。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无霜期317 d,冬季气候温和,适宜越冬设施番茄生长[2-4]。近年来,温州市设施番茄产业飞速发展,2020年全市番茄栽培面积4 286.7 hm2,总产量34.64万t,产值达15.27 亿元,已成为苍南、平阳和瑞安等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是温州市设施蔬菜的一张金名片。但新形势下,温州市番茄产业正面临着生产效益下滑、产业基础薄弱、病虫害发生情况复杂、市场营销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2]。
番茄自20世纪40年代引入温州市,以露天栽培方式为主,90年代成为温州市主要栽培蔬菜种类之一[3],主要分布在龙湾区、乐清市、苍南县等地,面积约93.3 hm2。1990—2005年,由于种植番茄比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增收效益明显,农业生产政策也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因此,瑞安和苍南等地农户加大了番茄种植面积,并开始探索采用设施栽培方式种植番茄。2001年,瑞安市梅屿镇成立了第一家番茄专业合作社“瑞安市梅屿蔬菜合作社”[3]。至2005年末,全市番茄栽培面积1 053.3 hm2,其中越冬设施番茄栽培面积986 hm2。2005—2020年,温州市通过政策引导,采取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大力发展设施番茄生产基地建设,使番茄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番茄种植户收益增长明显,越冬设施番茄种植面积快速上升。2020年越冬设施番茄栽培面积4 266.7 hm2,比 2005年增加了3 233.3 hm2,增幅达326%(图1)。
图1 温州市番茄栽培面积变化情况
2020年,温州市番茄栽培面积4 286.7 hm2,占全市蔬菜栽培面积5.89%;其中设施越冬栽培番茄面积4 266.7 hm2,占全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的46.61%。2020年温州市番茄生产产值达15.27亿元,占全市蔬菜产业产值的37.52%,占有最大比重。据林辉等[4]报道,温州市“秋天定植,翌年春夏采收”的越冬设施番茄栽培模式较为独特,采收高峰期处于南、北番茄主产区上市的空档期,季节和时空互补优势明显,番茄常年产地收购价格为 1.8~7.0元·kg-1,产值达30万·hm-2以上,扣除生产成本,生产效益在12万·hm-2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温州市番茄以外销为主,为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产销需求,主栽品种有2个特点:一是属于耐储存运输、货架期长的硬果型品种;二是属于采收期长、产量高的无限生长型品种。番茄在我国不是主要农作物,品种无需强制审定,因此,作为全国番茄主产地的温州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大公司品种推广的主战场之一,品种繁多,更新换代非常快。目前,南澳绿亨公司的巴菲特、沈阳爱绿士种业有限公司的爱绿士T147、沈阳谷雨种业有限公司的天禄一号等无限生长硬果型品种是温州市主栽品种。近年来消费者提出“市场上的番茄长放不坏、太硬、口感不如从前”等质疑,从消费端反馈给供给侧,需要改进番茄品种的信息。因此,近郊鹿城、瑞安、龙湾等主供市区市场、无需长途运输的种植基地开始种植桃太郎、桃太粉、光辉101、本味等口感软、口味酸甜的水果型番茄品种。
随着设施栽培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无限生长型品种的推广,温州市大力普及“秋天定植,翌年春夏采收”的长季节栽培模式,该模式产量高,上市分布均匀,季节和时空互补优势明显。同时,以嫁接栽培、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冬季补光等为主的越冬设施番茄提质增效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推广。番茄嫁接育苗技术在防治青枯病、茎腐病、黄叶枯萎病等土传病害上成效显著,种植户对该技术认可度高,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目前,应用面积达3 733.3 hm2,占温州市番茄栽培面积的 87.5%;水肥一体化技术虽然对设施要求高,但完成固定设施投资后,应用水溶肥可以实现肥料水份的自动化管理,施肥快速而均匀,且番茄果形更均匀,优质果比例提高 20%以上[4],省工节本、增产增效优点突出[1],深受广大种植户欢迎,目前,温州市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
2020年,番茄产销专业合作社由2000年的3家发展到了661家,社员人数也从123人增长到了7 577人,产业化组织程度逐渐提升。由于设施栽培番茄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渐渐吸引了一些工商资本进入番茄产销领域,如:平阳康农农业有限公司、苍南卢嘉里农场等。值得一提的是,工商资本投入的大规模种植公司(基地)内部仍然以个人或家庭承包5~10个大棚的生产经营形式为主。据调查,2020年温州市番茄户均栽培面积0.81 hm2,比2010年增大了181.4%,比2000年增大了400.6%(图2),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农户种植番茄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一般番茄种植户仅单一种植番茄,不再轮作种植其他作物甚至蔬菜,因此,2016年“莫兰蒂”“鲇鱼”台风过后面对番茄种苗不足的情况,而农民也无法轻易改种其他作物。
图2 温州市番茄户均栽培面积的变化情况
番茄生产成本主要由种子、肥料、农膜、农药、竹杆、大棚折旧、田租及雇工等构成,据调查2019—2020年番茄667 m2成本达1.1~1.2万元,其中雇工成本约占整个生产成本的一半左右,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用工荒”“用工贵”问题日益突出,一些番茄生产基地用工工资从2010年的70元·d-1上涨至2020年的150~200元·d-1[5]。同时,伴随化肥、农药、种子、田租费用的逐年上涨,规模种植户生产成本大大增加,生产效益出现下滑,当番茄收入低于生产成本时极易出现弃管、弃收的现象,不利于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番茄栽培面积持续扩大,对温州番茄生产形成了较大冲击,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如:由于南方越冬栽培番茄面积快速增长,2021年各地本该错峰上市的番茄在2—3月份集中上市,一时供大于求,导致2021年春季上市番茄价格大幅下跌甚至出现滞销现象,最低时才0.6~0.8元·kg-1,收入远低于番茄生产成本。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温州市夏秋季常遇台风、洪涝,冬季亦有寒潮等灾害,苍南、瑞安、平阳等地多数番茄生产基地以竹架大棚为主,大棚设施不规范,抗御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弱,且多数基地排水沟渠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防洪专业设备[1]。二是集约化育苗能力不足。温州市番茄苗年需求量约1.2亿株,2020年温州本地番茄集约化育苗供苗量在6 000万株左右,种苗生产供应缺口大,苍南、平阳等地种植户纷纷从福建、山东等地购苗,外购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品种不对路、嫁接苗带病严重等问题[4]。三是品种结构单一,精品果率较低。温州市番茄生产以硬果型大红番茄为主,樱桃番茄、粉果番茄、水果番茄等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还不够,品种结构单一,同质化率过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温州市番茄分级标准和制度没有建立,大都是统批的大路货,不但价格上不去,对全域内番茄产业声誉也存在不利影响,急需提高精品果率。
随着越冬设施番茄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番茄生产基地片面追求效益,常年连作、重施化肥,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次生盐渍化加重,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日益凸显,病虫害发生日趋复杂和多样,制约着番茄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如近年来苍南、瑞安等地设施番茄基地黄叶枯萎病、青枯病、灰霉病等发生趋重,2015年苍南全县黄叶枯萎病发生率高达70%左右,严重田块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农户收益和种植积极性,阻碍了番茄产业健康发展。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温州市番茄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当前番茄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合作社内部管理松散,销售渠道单一,依赖经销商地头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6]。如2020年春季受新冠疫情影响,交通管控导致传统批发渠道受限,番茄成交量大幅下降,种植户损失惨重[6]。另一方面,近年来番茄收购环节中一些大收购商开始采取“订单合同”模式,但由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合同双方诚信机制时有缺失,农户不愿履行“订单合同”、收购商压价现象仍时有发生[1,3,7]。番茄生产主体精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意识不强,缺乏产品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尚未树立温州番茄的品牌影响力,在全国番茄市场中品牌竞争力不强。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温州资源禀赋,完善番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茬口安排,适度开发休闲采摘等新业态,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基地生产效益,降低番茄产业风险,带动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政策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整合产业发展项目资金,通过示范带动和政策引导,一方面加强番茄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如排水沟渠、高效节水微灌系统、标准化钢管大棚、田间操作道等[1],另一方面积极扶持蔬菜育苗中心建设,集中打造一批集约化育苗水平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育苗企业,以提升温州市番茄供苗能力。三是完善政策性保险,提升抗风险能力。番茄生产投入成本高、受气候影响大,加之价格波动大,容易给农户造成不可预见的损失,挫伤种植积极性。建议各级政府将大棚设施、育苗设施、自然灾害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并积极出台地方特色农业品保险品种如番茄价格指数保险,加大保费补贴力度,降低低价滞销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番茄产业发展。
一是以提质增效、健康栽培为目标,农科教产学研联动,建立无公害番茄标准化技术示范基地,集成示范推广番茄嫁接栽培、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冬季增温补光等番茄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实现省工节本、提质增效,提高番茄种植效益;二是以合作社和番茄生产企业为主体,成立番茄产业协会,推广新型弥粉机等高效节药设备,引导农户应用生物菌肥、土壤障碍修复剂、水旱轮作模式等,改善和修复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结构[1,4],克服设施番茄土壤连作障碍,逐步实现病虫害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三是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着力推进番茄栽培技术培训,提升番茄种植户专业素质,加快番茄生产技术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进程,促进番茄产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粉果番茄市场的销量远远大于红果番茄,且售价高于红果番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消费需求层次也在发生变化,对番茄精品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温州市要更加注重新品种的引进和配套栽培研究,加大和各级科研院所、番茄种子营销公司等的合作,加强对粉果番茄、樱桃番茄和水果型番茄等特色品种的引种试验,筛选出外观商品性好、口感风味佳、病虫害抗性强的番茄品种,逐步优化番茄品种结构,提升精品果率,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
一是扩宽销售渠道。积极对接大型商超、蔬菜批发市场、工厂、学校等,发展订单农业,拓展本土消费市场,畅通流通渠道,提升番茄产业效益;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等为基础,成立番茄产业联盟[4],借助淘宝、京东及微信等平台开展网络营销[8],建立番茄集散市场,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交易[1],加强产销衔接,促进番茄产业健康发展。二是注重品牌营销。依托“瓯越鲜风”市域公共品牌,以无公害番茄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加快推进番茄“两品一标”认证,对番茄产品实行定量分级包装,规范商标名称和产品产地标识,实现精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通过新闻发布会、展示展销会、节庆活动和报刊、网络、公众号等现代媒体加强品牌宣传,建立健全温州市精品番茄评选活动办法,提升评选活动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增强温州番茄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