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凤, 姚平, 戴水高, 方文英
(1.杭州余杭瓶窑东苕溪稻米专业合作社,浙江 杭州 311115; 2.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3.杭州市余杭瓶窑镇区域发展(农业)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1115; 4.杭州市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1115)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等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及劳动成本的大幅上升和劳动力老龄化凸显,要求水稻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及劳动生产效率提高[1-2]。近几十年来,水稻种植制度及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双季稻面积下降,单季稻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双季稻面积20世纪70年代占水稻面积95%以上,近年来双季稻面积不足30%。而双季稻二季产量(667 m2)较单季稻提高60%,667 m2增产稻谷300 kg以上。提高单位面积的水稻种植指数,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有限的土地上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稻农收入具有重要意义[3]。
我国早期再生稻种植主要在四川、重庆、福建等地,近年在湖北及浙江西南部地区种植再生稻取得较好的增产增效效果[4-10]。水稻头季稻加再生稻的生产模式是水稻一种两收生产方式。再生稻生产模式是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不足的地区提高稻田复种指数、稻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水稻生产模式,也是水稻生产中头季稻遇到台风、洪涝等灾害,蓄留再生稻作为补欠增收的措施。可提高单位面积水稻产量,缓解双季稻生产季节性劳动力矛盾,具有省种省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等优点[4-6,10-12]。
几十年来,随着我国杂交稻选育及应用,再生稻得到快速发展。杂交稻不仅头季稻产量高,还具有再生能力强的特点。我国培育和筛选出一批头季稻产量高和再生力强的杂交稻组合,创新了不同区域再生稻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加快再生稻生产模式和技术推广,扩大再生稻应用,为水稻增产和稻农增收作出贡献[13-17]。以甬优为代表的籼粳杂交稻选育成功及生产应用,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籼粳杂交稻品种作为再生稻应用的面积逐渐扩大[18-22]。再生稻品种适应性受品种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品质、抗性等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大量试验示范[13,15-16,18]。再生稻产量区域间、年度间存在较大变异,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7-9,23-24]。为此,作者在浙江北部地区进行籼粳杂交稻品种作为再生稻种植的生长特性、品种适应性试验,旨在为再生稻发展提供技术借鉴。
2020年在杭州市余杭区进行试验,该地位于30.2°N,120.0°E,地处亚热带东亚季风气候区。光温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550 mm,年平均气温14 ℃,年日照时数2 500 h。
选用的新品种8个。供试品种为适宜再生种植的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包括甬优2640、甬优7053、甬优6760、甬优6711、甬优7753、甬优4149、甬优1662、甬优4901共8个,生育期基本在130~150 d,以作为再生稻种植的籼型杂交稻泰优398为对照。
3月23日播种,采用基质育秧,标准23.3 cm秧盘播种量60 g。播种后采用叠盘出苗育秧。秧田采用半旱育秧,4月23日移栽,秧龄 30 d,叶龄3.8~4.3叶。机插规格30 cm×20 cm,每667 m2密度1.1万丛,每丛插1~2本,667 m2落田苗1.5万左右。
头季稻每667 m2施用纯氮18.3 kg,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分别占26%、37% 和37%。氯化钾和过磷酸钙作基肥施用,每667 m2分别施用10和30 kg。再生季每667 m2施用纯氮13.8 kg,促芽肥、促蘖肥和穗肥分别占30%、40%和30%。
头季稻水分管理与高产田相同。再生季在头季稻收割后保持田间湿润,促进叶芽萌发,15 d后浅湿灌溉。抽穗期间浅水层,灌浆期间浅湿灌溉。
头季稻收割时间为8月16日。收割时留稻桩高度35~40 cm。病虫害防治按统防统治技术要求进行。
8个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稻叶片数及二季生育期见表1,头季稻3月23日播种,播种到齐穗天数为110~119 d,平均114.9 d,较对照品种泰优398的101 d长13.9 d。生育期天数143~150 d,平均147.1 d,较对照品种的136 d长11.1 d。头季稻总叶片数14.5~16.5叶,平均15.4 叶,较对照品种的14.5叶多0.9叶。
8个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再生季水稻从头季稻收割稻齐穗38~50 d,平均44.4 d,较对照品种的38 d长6.4 d。生育期天数81~88 d,平均85.4 d,较对照品种的84 d长1.4 d(表1)。
分析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稻播种到齐穗天数占生育期天数的78.1%,较对照品种提高5.1%。再生季水稻从头季稻收割到齐穗天数占生育期的51.9%,较对照品种提高14.7%。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和再生季水稻生育期均较长,且再生季生育期主要决定于头季稻的生育期。
表1 再生稻品种头季稻叶片数及二季生育期
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及其结构见表2,平均产量每667 m2为603.1 kg,较对照品种泰优398的535.9 kg增加12.5%。产量结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较对照下降35.3%,每穗总粒数提高55.2%,结实率相近,千粒重提高7.5%。增产因子分析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稻较对照增产的主要贡献来自每穗总粒数的提高。
表2 再生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及其结构
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再生季水稻产量及其结构见表3,再生季水稻的平均产量每667 m2为281.1 kg,较对照品种泰优398的201 kg增加28.5%。产量结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较对照下降15.3%,每穗总粒数提高58.9%,结实率相近,千粒重提高7.7%。增产因子分析表明,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再生季水稻较对照增产的主要贡献来自每穗总粒数的提高。
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与再生季水稻生育期存在相关性。头季稻从播种到齐穗的天数与再生季稻从头季稻收割到齐穗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37 0。头季稻与再生季水稻生育期天数线性相关系数为0.848 2,表明头季稻的生育期决定再生季水稻生育期。
表3 再生稻品种再生季水稻产量及其结构
头季与再生季水稻每穗总粒数与千粒重见表4,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稻的每穗总粒数与再生季水稻存在一定相关性,再生季水稻的每穗总粒数为头季稻的32.9%~48.8%,平均40.5%,变异系数6.4%。再生季水稻的千粒重与头季稻基本相近,变化较小。
表4 头季与再生季水稻穗粒数与千粒重
8个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头季稻收割后,作为再生稻蓄留,均有较强的再生能力。根据本区域水稻安全齐穗的温度要求,供试的8个甬优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4901、甬优2640和甬优1662基本能在本区域安全齐穗(表1)。3个品种的头季稻产量较高,分别较对照品种提高7.4%、16.9%和42.5%,头季加再生季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提高11.8%、19.6%和41.6%。因此,可以选用甬优4901、甬优2640和甬优1662在本区域作为再生稻种植(表2、表3)。
甬优7053和甬优4149再生季水稻齐穗期在9月底,不同年份存在较大的安全齐穗风险。甬优6711、6760和甬优7753的齐穗期在10月初,不建议在本区域作为再生稻种植。
甬优籼粳杂交稻头季稻收割后,表现较强的再生能力,且再生芽发生部位低,在气候适宜条件下形成的穗型较大。2020年由于头季稻收割期间雨水多、光照不足,影响头季稻的适期收割。且田间湿度较大,收割时碾压面积占比较大,影响再生季水稻穗数及穗粒数。再生季水稻生长后期温度较低,影响产量提高。品种比较结果看,甬优籼粳杂交稻做再生稻种植具有产量优势。
籼粳杂交稻甬优1662株型紧凑,分蘖力强,丰产性好,抗倒性好,米质好;甬优2640丰产性好,株型紧凑,分蘖力强,但较易感染稻曲病。甬优4901熟期较好,分蘖力强,米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