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启“两汉文化”名片系统打造规划研究*——以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为例

2021-08-18 14:11:00
大众文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两汉徐州留学生

韩 宇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

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政策的号召,招收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背景的留学生群体,推动了对外汉语教育的合作发展。各大院校开始关注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研究,引导学生以地方特色为切入口,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各类研究成果均从各方面对地方文化如何纳入汉语教学条件进行了探讨。[1]

具体到徐州本地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研究目前较少。部分研究成果将徐州地方文化专题分为“徐州两汉文化”“徐州饮食文化”“徐州地理文化”三方面进行阐述。其中涉及“两汉文化”的部分较为简短,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暂付阙如,这可能缘于“两汉文化”包含较为专业的知识内容、不易体现在语言教学课堂中等原因。

一、思古念今,全面打造“两汉文化”名片

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一定的文化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两汉文化”是徐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强调“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原则,在汉代不同地方发光发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特色。将“两汉文化”打造成徐州名片对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增强文化适应力、推动徐州文化走向世界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两汉文化”历史概况

汉朝又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历史时期,现如今的历史学家们也习惯称他们为两汉,西汉是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首都定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东汉是汉光武帝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的,首都定在洛阳,这段时间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引以为傲的文化长廊,后来的人们都愿意称这种文化为“两汉文化”。“两汉文化”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励精图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两汉文化”地域风俗

汉服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服饰,在汉朝时期已经发展到鼎盛状态,服饰色彩丰富,款式搭配多变,深受当时百姓的喜爱。而随着朝代更替和制度建立,汉服从款式上逐渐起到了划分等级的作用,将官宦与平民的身份区分开来。

除了服装,汉朝的饮食也独具特色。自古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代则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人从外国引进了芹菜、芝麻、西瓜、葡萄等不可多见的食材,丰富了日常饮食种类。随之而来的是烹饪所用调料,例如葱蒜等,也是汉朝时期传入中国的。美味爽滑的豆腐就是东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再加上豆腐价格低廉、有益健康、易于消化、口感爽口等特点,使得豆腐的受欢迎程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

汉朝人民的精神生活非常富足,尤其是历代皇帝非常热爱观看歌舞表演,因此歌舞技术在汉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朝中甚至设有专门研究歌舞的人,普通老百姓也非常热爱这个艺术。因此这个时期的舞蹈不仅吸取了秦朝的出色技艺,还引入了西域、佛教等多方面的表演艺术形式,丰富了汉朝民间生活。

(三)“两汉文化”思想传承

在汉朝出现以前,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策略,使得许多有益的学术思想被时代禁锢和封锁,导致学术思想停滞不前,最终整个朝代走向毁灭。但汉朝的建立改变了这种状况,逐渐恢复了“百家争鸣”时期的热闹景象。建国初期由于局势不够稳定,各种思想激烈碰撞,整个国家缺少统一的学术方向。但不久之后,随着法家和道家思想在国内地位的逐步稳固,皇帝开始用“礼”和“德”约束行为传播意识,同时也重视无为的理论,平衡了依法治国和重在安民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柔克刚,外柔内刚,这种治理国家的方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比于秦朝对学术文献的迫害,汉朝对学术成果就尊重了许多。汉代学者不仅致力于恢复秦代著作,还出现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伟大突破,使得许多学术论著得以保存完好。

(四)“两汉文化”文学遗珠

汉朝的皇帝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以百姓为基础,而百姓的知识和素养决定了国家发展是否长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对历史产生决定作用的文学著作应运而生。

例如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就是西汉时期璀璨的文学巨著,是司马迁忍辱负重而完成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记载的内容从上古时代延续到了汉武帝时期,使得当时三千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得以保存。而这部巨作对后世的史书记载作品起到了非常大的借鉴作用,也开启了历史评论的写作模式。

二、深入探索,调研留学生文化认知需求

文化自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归属感。置身于遍布汉文化元素的城市中,留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密切接触和感受汉文化的影响,更易产生认同感。

(一)在徐留学生情况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迅速增长,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中一共有从196个国家和地区来的492,185名国外留学人员在校学习。而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

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交通发展便利,经济水平和文化底蕴在周边城市中较为突出,近些年徐州的对外文化交流成绩显著,外国留学生规模每年都在提高。[2]徐州高校共有四所,分别是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其中,中国矿业大学每年都有数百位留学生入学,2020年虽受到疫情的影响,但留学生数量整体趋于稳定。江苏师范大学2019年招收来华留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分别来自五大洲50余个国家,其中学历生近400人。徐州医科大学截至2019年底,学校有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留学生本科生379人,留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37人,分别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东帝汶、牙买加、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马拉维、喀麦隆、巴林、苏丹、印度、老挝、巴基斯坦、科摩罗、加纳、津巴布韦、赞比亚、埃及、利比里亚、布隆迪、莫桑比克、南非、埃塞俄比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加蓬、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等52个国家。徐州工程学院每年都有数十名来自亚、非、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在校学习。

(二)收集调查问卷并分析数据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在徐留学生对两汉文化的认知程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情况,采用数据分析法将调查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用统计学知识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整理调查问卷的结果。[3]本次研究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到有效问卷数量为100份。

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如下:

1.针对“你觉得两汉文化是否具有特色和了解的价值”,7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特色,我很想了解”,30%的学生认为“一般,可能有特色但不一定想了解”,0%的人选择“没有特色,我不想了解”。

2.针对“你知道什么是两汉文化吗”,90%的学生选择“我听说过,但不太了解”,5%的学生选择“我知道很多”,5%的学生选择“我一点儿也不知道”。

3.针对“你希望在汉语课堂上学习两汉文化吗”,80%的学生表示“我非常希望”,10%的学生表示“我无所谓”,10%的学生表示“我不想”。

根绝以上调查数据结果,大部分留学生对徐州的两汉文化知之甚少,愿意接触并学习,表现出了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于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两汉文化的教学计划是有益的。

三、联系实际,设计汉语教学实践方案

要挖掘历史,将人文价值融入汉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内容和相关文化体验活动,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传承作用。分析地方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碰撞中的利与弊,阐述汉朝文化加入留学生课堂的必要性,探讨“两汉文化”名片融入教学的科学性。

(一)语言教学活动

1.分析HSK大纲中地方文化词汇

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新HSK5000词分级词典》《新实用汉语课本》和《HSK标准教程》等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类生词。按照词汇分类的原则,主要分为物质类文化词汇、精神类文化词汇、社交词语、熟语、隐喻类文化词汇等大类。在这几个大类中,地方特色文化词汇常出现在前两个大类中。例如物质类文化词汇中会出现地理建筑类比如“北京、上海、西安、王府井、兵马俑、长城”等,精神类文化词汇包括历史文化类比如“孔子、宋代、唐朝、苏东坡”等。[4]

2.分析教材中涉及地方文化知识点

在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涉及地方文化的知识点一般会出现在教材的中高级部分,因为汉语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深入理解文化部分。以《HSK5标准教程》为例,本教材主要针对汉语水平已达到HSK4级且已掌握1200个汉语词汇的留学生。第5课《济南的泉水》,通过介绍山东济南的泉文化,让外国人了解济南、感知济南地方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文化。第14课《北京的四合院》,通过介绍四合院的地理特征和居住习惯,让留学生学习老北京人的传统文化。第19课《家乡的萝卜饼》,以饮食文化为切入口,让留学生了解作者家乡的地方特色。

(二)文化教学活动

1.观看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汉魂汉脉》

《汉魂汉脉》系列纪录片共12集,作品风格恢宏大气、绚丽多姿、史料丰富、借古喻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学术价值,是以当下的时代视角对汉中以及友好城市悠远的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的一次细心梳理。

2.走近汉画像石艺术馆

两汉时期,徐州及周边的经济条件较好,生活富庶、自然条件和文化水平发达,土地肥沃,农业发展富足,人口鼎盛,一片欣欣向荣,是当时汉代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之一。汉画像石艺术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并盛行的,记载着当时徐州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艺术史上的瑰宝,让现代人能通过汉画像石的方式窥见汉代的人文气息和生活风貌。

3.汉服体验

汉服,又称为华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传承五千年,历史悠久。汉服与我们现代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袖子的形状。不同于现代服装细长修身的袖子,汉服的袖子是宽大的,可以将随身物品放入袖子中留存,起到收纳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穿汉服。留学生也可以通过体验汉服,了解千年之前的故人们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四、开创思维,以文化促地域发展

“两汉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有助于语言教学,更可以帮助留学生通过文化习得语言背后的深刻内容,同时也可以在弘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地位、推广城市影响力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学生展示自己眼中的“两汉文化”

留学生在前期的语言教学和文化体验中已经对“两汉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留学生将知识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并能讲解出来,这才是教学的魅力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眼中的两汉文化,即使因学生文化背景、思考角度不同而出现偏差,都是可以接受的。

(二)分类探究不同国籍留学生的文化传播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次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谁来传播中国声音,成了时代的命题。而留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文化使者,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保证。但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在理解文化时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对于亚洲国家留学生来说,尤其是日本、韩国等临近相似国家,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两汉文化的内涵,甚至可以做到和自己国家相关的人物进行类比,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对于非洲国家留学生来说,由于整个群体在徐州的数量相对比较大,且在徐州生活的时间较长,所以他们能够快速获取两汉文化的相关知识,并与自己国家的历史区分开来,举一反三提出疑问主动寻求解答,对两汉文化的掌握情况值得肯定。

对于欧美国家留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两汉文化的深层知识,对于汉朝文化的了解只能流于表面,较难产生文化认同感,在接受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去消化,求知欲有待提高。

(三)系统推进徐州市“两汉文化”宣传

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有效达到认同感。以文化为载体可以更好地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外国留学生。文化渗入有效推进东西方人文情感发展,影响并推广“两汉文化”走出国门,让“两汉文化”走出徐州,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徐州不仅是“两汉文化”发源地,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前来参观。而留学生的传播作用不容小觑,有利于推动徐州市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同时,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让徐州这座美丽的城市充满了“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旅游业发展和媒体宣传更加带动中外贸易往来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带动徐州市经济发展。而这样的良性发展产生良性循环,城市的进步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此学习进修,这样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把徐州文化传播的世界的各个角落,“两汉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样,通过留学生的手被发放到了各个国家,让世界了解徐州,让世界认可徐州。

“两汉文化”是一个值得多角度多方面研究的命题。此次研究收获颇丰,通过切身调研,使得“两汉文化”名片出具模型。开创豆腐和酿酒技艺、改进造纸术、发明地动仪、开启丝绸之路,均源于汉朝文化。徐州作为汉朝文化发源地,拥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线索,整合材料框架,能够将“两汉文化”代表性文化项目打造成地方特色名片。将这个徐州的名片融入汉语课堂教学中,提升徐州汉文化影响力,在坚持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基础上,营造国际互动发展生态,提升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发展水平。但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徐州的文化影响力有限,留学生对汉文化的接受程度有限,对汉朝知识的求知欲不一定非常强烈。另外,留学生学习压力大,应试任务重,如何寓教于乐地将汉文化学习活动穿插在教学中,这对对外汉语教师是一大考验。但是本次研究在突破上略有创新,首先,研究对象更有针对性。纵观与“两汉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与旅游、历史、文学、美术等领域结合。而本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在徐的外国留学生,补充现有研究的短板,在家国情怀中融合国际视野,使传统文化与国际背景产生碰撞,从留学生的视角突破新的思维。其次,研究内容更具挑战性。不同于以往对外汉语课堂语言教学相关研究,增加了全新的教学探索模式,合理利用本土汉文化资源和价值,让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让知识不局限于书本,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回顾和总结。最后,研究目标更有高度。本课题在着眼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激发留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更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思考,让徐州像一张名片一样被传递到国内外各大城市的留学生口中,让海外华侨、国外友人、外国游客等都对徐州“两汉文化”的精神财富产生兴趣。

猜你喜欢
两汉徐州留学生
疫散待春回
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42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趣味(数学)(2021年3期)2021-07-16 06:45:30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落叶果树(2021年6期)2021-02-12 01:29:18
鼎盛期|两汉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