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解读】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一直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从“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到“气冲斗牛”“初生牛犊不怕虎”,不难感受到人们对牛的敬佩和赞誉。习近平主席在2021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预计在2021年中考作文命题中,“牛”品质和“牛”精神将会成为命题热点,写“牛”的作文题将会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备考新题】
1.全命题作文
☆ 2021 年是农历牛年,有关“牛”的话题引发许多人的讨论。那么,围绕“牛”,你有什么要说的呢?请以“说‘牛”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牛人”一般用来指那些有非常本领、特别厉害的人。请以“原来,他(她)是一个牛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材料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据此写一篇作文。
“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鲁迅
【美文一】
古代诗歌中的“牛”
◎吴云云
在中国人眼中,牛是勤劳的象征,是任劳任怨的代名词,是无私奉献的楷模。主人饲养了它,它就毫无保留地为主人耕田犁地,从不喊一声苦,叫一声累。面对如此厚道的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诵牛,为牛的精神品质点赞。
宋代诗人李纲写过一首题目为《病牛》的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一头牛,由少到壮,再到老,耕耘了无数田地,帮助主人收获了无数粮食,装满一座又一座粮仓,直至筋疲力尽,疾病缠身,没有了气力,但却没有人来怜惜它的劳苦功高。不过,牛并没有怨天尤人,消极沉沦,它仍然坚持自己的初心,不辞劳作,心甘情愿地去为人们的温饱继续出力出汗,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呀!当读到“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一句时,我眼中的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牛实在是太无私、太伟大了。这样的牛,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宋代诗人梅尧臣有一首《耕牛》诗,同样抒发了对牛的赞颂之情和怜悯之心。作者写道:“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牛的劳动任务太重了,披星戴月归,日出又耕田,整日劳作不休,根本就顾不上自己的孩子。它把自己的全部力气都花在耕作上,却经常吃不饱肚子。面对这样的耕牛,你能不心生同情?你能不为老牛的忍辱负重而慨叹?而从牛的这种困境中,可知牛的主人同样生活艰辛,很显然,这首诗也寄托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当然,在古代诗歌中,“牛”有时候也会以非常轻松活泼的形象登场。北宋诗人孔平仲在《禾熟》一首诗中写道:“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阵阵西风拂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潺潺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此刻正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乡村图画呀。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老牛的感恩,也抒发了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老牛那样,如释重负,舒适生活的理想。
还有明代诗人高启的《牧牛词》:“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细细品读,充满童趣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牧牛的喜悦之情感染人心。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诗意牧牛图。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写牛的诗还有许多许多,但不管诗人怎样去写牛,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笔下的牛总是勤劳的,总是在尽力付出。牛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牛的品质,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吧!
【技法解读】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概述牛的精神品质,点出“诗歌中的牛”这一话题;然后精选几首古诗,进行解读分析,突出牛的勤奋与奉献,以及它活泼有趣的另一面;最后总结,发出倡议。
【美文二】
牛气冲天
◎陈鲁民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欣逢牛年,我心荡漾。牛年是个特别吉祥的年份,因而,人们对牛年的企盼更多,愿望也更丰富。
牛年说牛。牛在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类驯化,距今至少有7000 多年的历史。《周易》中称牛为“坤卦”的象征物,代表生养万物的大地,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奋、贡献多、获取少的象征,而牛也被寄寓吉祥安泰、继往开来的含义。牛因能耐疾苦、任劳任怨、性情宽厚,而深得百姓喜爱,文人骚客吟诵牛的诗词也有很多。
牛年说牛,还有一层意思,再说说牛气的“牛”。牛气冲天,就是各行各业都兴旺发达,老老少少都意气风发,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强大,蒸蒸日上,欣欣向荣。那么,怎样才能“牛气冲天”呢?
首先,要肯做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成绩都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不是吹牛皮吹出来的,不是投机取巧混出来的。牛年要想“ 牛气冲天”,我们就得趴下身子,不怕苦累,努力工作,默默奉献。不论是科研攻关,还是著书立说,不论是舞台出彩,还是赛场折桂,都要学学老黄牛的踏实态度,任劳任怨,永不懈怠,谦虚谨慎,兢兢业业,还要從点滴做起,不辞细微,积小胜为大胜。
其次,要敢当勇于创新的拓荒牛。要想“牛气冲天”,光埋头苦干还不行,还得有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深圳人就是靠着拓荒牛精神,在短短40 年时间内,把一个小渔村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扬这种精神,在各自的领域里,更新观念,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再创辉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解放思想,办法会比困难多,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开拓新领域,出台新举措,在牛年里牛出新名堂。
再次,要甘为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茅盾先生甚至愿做“牛尾巴上的毛”,都是一个意思,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大众的牛,听人民呼唤,为人民劳作。牛年里,我们更要进一步发扬鲁迅的孺子牛精神,关心人民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向孔繁森、张云泉、吴天祥、黄大年这些服务人民的英雄楷模学习,做老百姓俯首帖耳的孺子牛。
最后,还要争当奋勇向前的快牛。牛的特点是稳重、可靠、扎实,但如果再加上较快的速度,那就更为可贵了。毕竟,我们是生活在竞争激烈的年代,前进速度是制胜占优的重要因素,落后就要挨打,速度慢就要被淘汰,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持老黄牛的踏实肯干的态度,还要有尽可能快的奔跑速度,当速度与质量美好结合后,我们就一定能“牛气冲天”。
如果我们有了老黄牛的踏实态度,有了拓荒牛的创新精神,有了孺子牛的服务理念,再加上快牛的前进速度,牛年里你不想“牛气冲天”都不可能。最后当牛年结束时,你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长足的进步,为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写作技巧】这篇文章最令人称道之处就是将“牛”这一具体形象分解成数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分镜形象”——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快牛,并逐一讲述、论证,每个“单独”形象都明晰清楚,最后再合而为一,令牛的整体形象鲜活立体起来。
【美文三】
牛
◎沈凡
关于以往,我至今恋恋不忘的是,乡村耕耘的一种古老、久远的情怀。
童年的时候,老家那里也没有几家养着牛,后来我听奶奶说,在我出生之前,我们家是养牛的。她说,那时她经常带着我哥哥在乡间小道上放牛,我的哥哥就坐在牛背上,脖子上挂着一块饼,边走边吃,像极了唐诗里的小牧童。我一直对这个场景念念不忘,也想坐在宽大厚实的牛背上,挂着一块饼,饿了就吃一点,牛不时的哞哞声粗粝、低沉而温柔,穿透四季的旷野。在这个牛背上,远离了大地,也远离天空,那是童年的一种灿烂和体验,是我未曾遭逢的礼遇。
我对这些牛充满着深深的真挚之情,在这片亘古的黄土地上,它们为我们犁开了太多文明的沟壑,为我们抵御了太多的飘摇和繁霜。每一只成年的水牛身上都带着低沉、古老的意味,在村庄间缓慢移动,像是先天的悲剧英雄,而当它们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又是那么的灵动欢快,充满着年轻的灵气。我知道,在它们长大、变老的过程中,一定是肩负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宿命,所以,一切才如此沉重。每次见到那些黝黑粗壮的水牛,看见它们晶莹、深沉、流动着水光的眼神和满是干涸污泥的牛角与四蹄;看见它们在废黄河的高堤上缓慢、沉重地移动,偶尔甩动尾巴;看见它们在夏日的傍晚,静静地从池塘里起身、上岸,搅起河床的污泥……我都会涌起一种深沉的情感,这群生灵不应该承担人类千年耕种的痛苦和执着。
不知道从何时起,它们开始了这样的宿命。文化考古学发现,史前时代的家畜养殖业中,牛的驯化要比马的驯化早得多,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许多牛骨,可见新石器时代我国养牛已比较普遍。在那些遥远的岁月,被驯化的牛不仅作为一种食物来充饥,它们在远古先民蒙昧、原始的心中还有着神秘复杂的巫教意味和祭祀情感。
牛是古人圖腾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与图腾崇拜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是祭祀文化。史前时代,那一系列的原始祭祀活动让牛具备了神秘复杂的文化内涵,在先民的心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神性。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牛开始代替人力耕田,其功能由肉用、祭祀转为拉车耕地,牛身上所具备的神性慢慢变成了人间的烟火气,它们从祭坛和图腾走回大地,代替生产力再次解放的古人默默耕耘。每次想到这里,我都好像看到一幅画卷:在蔚蓝的天空下,群山环绕,一头黝黑粗壮的水牛和一个老人在大地上一步一停地犁地,然后沿着那条乡间小道,缓慢、苍茫地向我走来,天地开合,万物久远……这一走,飘摇壮烈的远古图腾变成了活生生的血肉。
从第一批野牛被驯化起,这一类群此后的宿命就被彻底决定下来了,经由原始的图腾与祭祀文化,它们最终慢慢变成了这片大地上每一个村庄古老、缓慢的耕耘情怀,不管是那高高在上的神圣祭品,还是炊烟缭绕下那群拉着铁犁、承受鞭子的普通生灵,它们都替人类安放了许多进化过程中的庞大、艰涩。
我想,许多年以后,等我日渐苍老,不再年轻,我就回到故乡,待在故乡的村庄,种几亩地,养一头牛,偶尔牵着它走过秋日的田埂和路口,把许久不用的铁犁放进粮仓深处。希望那时还会有几个老朋友,在些许时日里能走过遥远的路程来看我,我们一同抚摸着牛亮丽柔顺的毛发,谈论它的健壮。如果还有精力和兴致,我会骑在牛背上,西出函谷,拜访一些故人。
【技法点拨】文章分享了家人与牛的故事,诉说了自己对牛的喜爱,并回顾了人类驯化牛的经过,抒发了对牛的敬佩,最后归结到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几个角度齐头并进的写法,既巧妙又丰富,对最后情感的升华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背景介绍】
牛是六畜之一,为人类的好朋友。在古人心目中,牛本为动物神之一,是陆地上的庞然大物,力大无比,又识水性,可以抵挡住洪水的侵袭,于是便铸铜牛、铁牛,用以镇水。牛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角色。南方,牛下水田;北方,牛犁土地。牛吃苦耐劳,无怨无悔,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化身,更是勤劳和力量的象征。牛一生勤奋,不争名,不计利,憨厚宽容,忍辱负重,埋头苦干,默默奉献,造福大众。
【素材链接】
郭沫若在《水牛赞》中写道:“活也牺牲,死在牺牲,死活都为人民”;鲁迅则吟出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以牛自比。
牛象征着勇武,代表着力量,古有“火牛阵”,今有“斗牛士”。
牛很早就沾染上了书香,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了“汗牛充栋”的故事。古代文学家与牛有缘,牛渚泛月,以文会友,褒扬牛的作品不胜枚举,可谓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