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及其教学策略

2021-08-17 22:52周文君卢万合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洋流规律事物

周文君 卢万合

[摘   要]一般法则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对地理知识一般法则的总结归纳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内化及迁移,有利于学生学习后续的内容。地理分布规律是地理理性知识,是对地理分布感性知识的深化,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掌握了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及其教学策略,教师就能够在课堂中更加轻松有效地进行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一般法则;地理分布规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9-0094-03

一、地理一般法则概述

地理一般法则是把个别的、局部的、分散而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综合,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也就是说,零散的地理知识之间会有共通点,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掌握分析地理事物的一般思维和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一般法则的认识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对教材的表面认识,不会在头脑中进行迁移和运用,在做题时也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由此看来,一般法则在地理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地理分布规律概述

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本质和结构的理性认识,它能够使琐碎的地理知识有机统一起来,从而纳入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之中。地理分布规律则是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具有一般性质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分布规律属于空间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之分。地带性分布规律即与水分、热量因素有关的沿纬度或经度呈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如热量带分布规律、降水分布规律、气候分布规律、自然植被分布规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等等。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与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有关的呈非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如人口分布规律、聚落分布规律、农业生产分布规律、城市分布规律等等。地理分布规律将感性知识中的地理分布知识深化成了理性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广泛,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所以,教师针对地理分布规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指导是有必要的。

三、地理分布规律一般法则的内容

地理分布规律知识在教材中分布较广,尤其是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各个章节中均有分布。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地理分布规律的学习十分重要。而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针对教材中的具体案例进行“特殊性描述”。地理教学中的“特殊性描述”是一般法则下更具体、更細化的描绘,是更具个性的事物或特征。学生经常被这种“特殊性描述”的思维所禁锢,大部分学生在归纳地理分布规律时都不能准确地描述出来,经常会出现丢三落四、归纳错误等问题。一般法则能帮助学生找到地理分布规律之间的共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地理分布规律的归纳总结,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地图及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是根据地理分布规律的内在联系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所得出的一般思维。本文将根据学生学习地理规律时的认知特点,归纳出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具体思维过程包括:观察分布状态—建立空间联系—比较及归纳—进行明确概括。

1.观察分布状态

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观察地理事物的分布状态,就是根据所给图片观察地理事物的位置。在地理分布规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给出直观图片供学生参考,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等。教师在教学生读图时,首先应该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地图,找到地理事物的位置,观察其分布状态。如讲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给出世界洋流分布图之后,首先要求学生找到各个洋流的位置:北赤道暖流在赤道北部、日本暖流在日本东部、秘鲁寒流在秘鲁的西侧……在讲授人口分布规律时,首先应该让学生观察所给图片,找到人口集中分布的几个位置,确定人口分布的状态。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图片观察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为学生后续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打下基础。学生只有在头脑中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状态,才能进一步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

2.建立空间联系

建立空间联系就是根据已经明确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状态,进一步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分布认知。在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有了初步确定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地理事物的位置等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了解初步的地理分布规律。如讲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学生通过观察其分布状态对每一个洋流的地理位置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洋流的分布建立空间联系,了解局部地区的地理分布规律: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分布在太平洋中低纬地区,呈顺时针分布;千岛寒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分布在太平洋中高纬地区,呈逆时针分布。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使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对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认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为后续概括整体的地理分布规律打下基础。只有建立这样的空间联系,才能对地理分布规律作进一步的分析归纳。

3.比较及归纳

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有某些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学生通过观察分布状态、建立空间联系这一过程对某一范围的地理事物分布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进行比较、归纳。

(1)可以通过对局部地区分布规律的认识比较得出大范围的地理分布规律。如在讲解洋流分布规律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北太平洋地区的洋流分布,可以通过比较得出和北太平洋地区洋流形成过程相同、分布规律相同的北大西洋地区的洋流分布规律,也可以通过比较归纳出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同时,学生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与北太平洋地区洋流形成原因不同的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规律,最终归纳出世界各地区的洋流分布规律。

(2)可以通过对一种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认识比较得出另一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在讲解世界植被分布规律时,可以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在讲解世界著名渔场分布规律时,可以与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比较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归纳的综合思维。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比较之后,会对相同或者相异的分布规律形成更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形成整体认识。

4.进行明确概括

概括就是用簡洁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概况表达,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学生对地理分布规律有了整体认识后,教师要教给学生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思维法则”,即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方法及常用语的使用。

(1)概括方法:在总结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规律时,先概括大范围的、整体的分布,再概括特殊的、零散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度之间,但在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的岛屿中也有分布。

(2)常用语:地理事物分布不均,在哪里分布多、在哪里分布少,地理事物的分布由哪里向哪里递增或递减。如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在北半球居住人口多,尤其集中在20°N—60°N。又如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某一地区的表层海水温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总结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方法及其常用语,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洁性和科学性。

四、地理分布规律一般法则的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中逐渐渗透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

教师在讲解地理分布规律时,应该逐渐向学生渗透一般法则。在第一次讲解地理分布规律时,按一般法则的思维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地理分布规律知识的初步认识。在第二次讲解地理分布规律时,用引导、比较等方法和学生共同探究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在第三次讲解时,先让学生自主总结地理分布规律,再对学生的总结按照一般法则的思维进行评价指导。比如,教师在讲解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时,首先应按照一般法则的思维向学生讲解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再向学生展示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并引导学生按照一般法则的思维探究我国的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最后让学生根据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分布图自主总结其分布规律,再对学生总结的分布规律进行评价指导。这样逐步向学生渗透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看到有关地理分布规律的内容,就能够立刻在头脑中建立一般法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分布规律一般法则教学策略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学生在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时必须先在头脑中建立空间联系,以形成对空间分布的正确认识,这是总结地理分布规律的基础。难点在于学生往往不能形成对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定位能力,以至于在分析地理分布规律时经常会出现错误。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地图册、教学挂图或者其他的地理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养成用图、看图、记图的习惯,并且注重对地理事物分布关联性的讲解,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地图是学生学好地理必不可缺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以地图或者地理图片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和图像相结合建构于思维中,将地理分布规律进行“放大”“缩小”“着色”,突出规律的本质属性,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地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分布格局觉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生必须具有地理分布的感性知识基础,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概括地理分布规律。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成因来概括分布规律

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对于地理分布规律的概括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分布规律。成因分析不仅有助于判断所总结规律的正确性,还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和方式概括地理分布规律。教师在讲授地理分布规律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是否呈地带性分布:如果呈地带性分布,则其分布规律受水分和热量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哪里向哪里递减等;如果呈非地带性分布,则其分布规律受地形、海陆位置等方面的影响,可以概括为集中分布在哪里、哪里多哪里少等。比如,在学习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人口分布规律时,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说出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是也许不知道人口为什么会集中分布在那里,导致对其分布规律的概括不够准确。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距海远近、海拔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人口分布规律概括为“从距海远近来看,人口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带。从海拔来看,人口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人口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又能更好地概括人口的分布规律。教师在讲解地理知识尤其是地理分布规律知识时,采用引导学生分析成因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好思索、勤动脑的习惯。

4.加强对一般法则的思维训练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渗透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同时也应该将一般法则应用到其他地理知识的教学中。这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归纳其他地理知识一般法则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讲解教材及相关练习时应该经常使用一般法则,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教师在讲解洋流分布规律时,可按照“观察洋流分布状态—建立局部地区洋流分布的空间联系—比较及归纳其他地区的洋流分布规律—明确概括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进行讲解;学生在做题时,也可以根据一般法则来进行分析,如题目给出陆地轮廓和经纬度让学生填写洋流名称,学生根据头脑中记忆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可以判断洋流所在地区,再通过对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判断洋流的性质、流向及洋流名称。不仅如此,把一般法则应用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知识体系中,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乃至其他学科知识都大有裨益。

五、结语

利用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法则,不仅可以提高地理分布规律教学效率,也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对学会地理分布规律的信心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得地理分布规律不再是难学的知识点。一般法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地理知识的教学,这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国华.地理“一般法则”与“特殊性描述”的辩证关系[J].地理教学,2013(5):7-8.

[2]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向东,袁孝亭.基于“一般法则”和“特殊性描述”辩证关系的地理教学思考[J].地理教学,2014(13):9-12.

[4]  祖敏.高中地理分布规律直观教学策略[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洋流规律事物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找规律
单独中的洞见
巧解规律
找规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