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17 20:50梁燕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

梁燕清

【摘要】公共参与素养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实施以来,本人在整合教学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开发实践课程方面对培养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以帮助、引导初中生通过合法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公共活动以及公共决策,形成正确的公共参与意识,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公共参与素养”是指公民通过合法途径与方式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影响公共活动以及公共决策的态度、知识和能力。基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积极健康地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本文是对培养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方面做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合适的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系统、有效、快速地掌握公共参与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对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具有抛砖引玉、价值引领的作用。

新教材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环节上所选取的材料源于或者贴近学生的生活,尤其是八年级上册教材主要以公共参与为重要指向,在各个单元都将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落实。例如,在第四课第二框《以礼待人》“运用你的经验”中选取了小岩一家约了朋友一起吃晚餐的生活场景。这则材料的选取集中向我们展示了智能手机时代下不少中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材料言简意赅、目标明确、贴近学生生活、能引发学生思考。实践证明,由于新教材在编写上更加生活化、人性化,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色彩,因此更受学生青睐。

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地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引领,尽可能地挖掘、调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将发生在本地、本校、本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公共生活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服务社会、积极奉献的意识,落实社会责任感。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培养亲社会行为,在授课时,笔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以下三则材料:材料一展示广州某中学的一个志愿者社团,在地铁站做引导员,保障畅通的秩序。材料二展示笔者班小苏等学生曾参加过城市文明交通志愿岗活动的照片及部分感受。材料三展示笔者班的学生曾走出校门,以分组形式调查城市共享单车使用情况,并开展清洁单车,文明骑行的公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大家提高了自身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通过熟悉的材料与思维的碰撞,学生们明白了亲社会行为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适时地引进最新的时政材料,这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时政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強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提高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客观需要。如在讲授《国家权力机关》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建设和提高人民福祉的作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笔者选用了当年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视频和内容。事实证明,把全民共讨、影响重大的时政热点引进课堂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而且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和书本知识具有紧密联系的活动材料,如,“扶与不扶的小小辩论会”“制定一份微公益活动策划方案”“向正义榜样学习的主题班会”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从新教材的变化,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教学越来越注重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之一。在七年级上册第2、3、4单元中,同伴、师生、亲子关系与生命关系;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八年级上册第7课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都强烈体现出友善的要求。处于青春期的部分中学生做事冲动、不计后果,自私自利,不懂得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出现校园欺凌。为此,笔者设计了一节以“友善班级,风雨同行”为主题的课堂活动。本次活动共设计了七个环节:1.学生A演讲:一位同学的日记给我的启示;2.友善小剧场;3.小组讨论:与人友善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与人不友善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4.友善宣言。纠正班级中因存在语言、暴力欺负同学,或者因一点矛盾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的不正之风;5.纸牌对对碰。趣味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会关心同学、欣赏对方的优点;6.学生B演讲,学会友善待人;7.观看视频、合唱歌曲《风雨同行》。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师生可以通过小品表演、演讲等活动展示主题背景,通过小组讨论、小游戏、辩论、总结、互动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友善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关注度以及对自身行为的理性思考,学会在公共生活中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公共参与的能力与素养。

三、开发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在调查与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领会江南沙田水乡的风情魅力,培养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意识。笔者开设了“海鸥岛旅游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笔者与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后,形成了一批实地考察日记、海鸥岛环境保护调查报告,描述海鸥岛人、事、景、物等感受生活的文章、书法作品、手抄报,体现乡土特色及记录学生活动的照片等,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真正主体。社会实践课程开发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强化学生体验,在社会参与活动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内外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相结合,提升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云平.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李艳霞.影响公共参与强度的主体性因素[J].城市问题,2011(1).

[5]李晓东.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思想品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杨芳.公共精神与公共参与[J].岭南学刊,2008(5).

责任编辑  吴华娣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