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展品的问题、项目双驱动制学习”教学模式实践
———以“玩具总动员”之“齿轮传动”课程教案为例

2021-08-17 06:55:58刘蓉蓉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展品传动齿轮

陈 叙 刘蓉蓉①

一、 项目概况

“玩具总动员”项目(1)“玩具总动员”教育项目获第五届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一等奖。对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结合合肥科技馆20余件相关展品以及教育活动资源开发实施。相较于学校的类似课程,“玩具总动员”项目更加全面具体,同时给予学生时间、空间上的探索自由。

近年来,科技馆界基于展品的优秀教学活动层出不穷,笔者在研究大量案例后发现,驱动式学习日渐成为科学教育实践中的重点,活动开发者利用项目或者问题设计探究活动[1]。但单一式的驱动学习容易造成受众为了完成某个真实的作品, 而缺少围绕核心问题的系统思考,同时学生自主选择、能动性探究过少,综合科学素养很难提升[2]。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齿轮传动”教案中结合5E学习法、PBL等教育理念和方法,大胆尝试“基于展品的双驱动式学习”教学模式。齿轮传动作为玩具常见的传动机构,需要连贯、进阶式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对其形成系统性的认知[3]。所以,本教案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展示现象,问题导入——观察展品,初步探究——提出任务,深度探究——新的挑战,拓展探究——学以致用,制作项目——交流评价,巩固成果。以问题、项目双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分析、推理、归纳、验证等思维方法,通过“展品、实验→设计、制作”实现“知识→应用”。

二、 教学对象与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对象为9~12岁的学生。考虑到教师指导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环境,每个班级招收人数为20~30人。

学情分析:该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4],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集中思维,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但缺少分析、推理、归纳、验证等思维意识及方法,以及发散性思维,很难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处于科技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只能完成浅显的参观,难以形成深入且系统的认知。在学校教育中,该年龄段的学生已学习了与本教案教学内容相关的“简单机械是人运动力的基本机械元件”,认识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常见简单机械[5],小学科学课“齿轮传动”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了齿轮,但只停留在对课件中图片(如自行车、坦克等)的简单观察和对生活经验的简单认知,无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了解不同的结构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了解齿轮的基本特点;掌握齿轮传动的作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依托科技馆展品和实验材料,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式探究齿轮传动;学会从多方面完成探究任务,从多角度认识齿轮;面对齿轮探究过程中的难题,不轻易放弃,尝试多途径解决问题;学会用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既能发现传动结构的特点,也能掌握传动机构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有效表达探究结论,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敢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

科学态度:对齿轮传动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观察、实验得出的具体数据做出结论,实事求是;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完成探究、设计和制作,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团结协作,尊重配合他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和社会的发展。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齿轮传动的特点、作用;不同的机械结构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根据观察到的齿轮现象,推理总结相关结论;齿轮传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齿轮结构与传动功能的关系,分析特点、总结规律;运用齿轮传动实现玩具的运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对齿轮传动由学习到运用、由知识到设计、由问题探究到完成项目的过程;学会质疑,在交流讨论中产生新方法、新创意。

四、 教学场地、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教学场地:合肥科技馆内的科普教室、一楼“机械博览”展区、三楼“WE”展区、五楼“奇妙的传动”展区等。

教学准备: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计准备相应的教学环境及教具、器材。除每节课常使用到的计算机、网络、投影仪、PPT、教案、学习单、灯光、操作台、音响话筒外,课程“动手做”环节需用到部分耗材及展品(见表1)。

表1 “齿轮传动”课程耗材及展品准备

教学时间:本课程在周末以及节假日进行,每节课时长为120分钟。

五、 教学过程

“齿轮传动”课程重点探究齿轮传动。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玩具的种类与基本构成,能够说出玩具的材料、动力源、传动部分、执行部分、控制部分、连接方式,并详细掌握了一些动力源结构,但对于如何将动力源中的能量继续传递下去,也就是玩具中传动部分(即齿轮)的工作原理尚未掌握。在本节课的后续课程中,还包含凸轮、连杆等传动机构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玩具中几种最常见的传动方式与传动机构,为最终设计玩具提供理论与技能的支撑。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科技馆展品及市面多种类型玩具,利用齿轮传动的相关问题以及“动手做”项目同时驱动学习,贯穿教学始终。笔者在“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以及“5E教学法”教学流程的启发下,设计出“基于展品的问题、项目双驱动制学习模式”,包含六个教学环节(见图1)。

图1 基于展品的问题、项目双驱动制学习模式

(一) 展示现象,问题导入

阶段目标:通过制造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对齿轮传动的学习兴趣,了解齿轮传动在玩具上的应用,引导学生体验观察、对比、描述的一般过程,提出探究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齿轮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齿轮结构在玩具传动部分的运用知之甚少。对于视频中齿轮在玩具中的应用会产生一定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展。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观察能力,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关键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制造认知冲突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生自主观察玩具,进行对齿轮传动的初步探究,形成一定认知经验的目的。根据玩具结构的设计步骤,应是从动力源再到传动机构。再根据玩具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通用化原则,齿轮传动为玩具的主要传动方式之一,与上节课“液压传动”的课程内容平行。

教学策略:1.视频导入: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形成多方位的感受,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2.实物观察:不同于多以图片展示的教学,利用玩具直观展示运动现象。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形成认知冲突。

教师活动1:播放视频《会飞的小猪》。

视频演示内容1:手摇动把手带动齿轮作圆周运动,通过齿轮组传递动力,最终实现小猪翅膀做上下运动这一过程。

学生活动1:对于齿轮传动在小猪玩具中的应用感到新奇,并且直接观察到小猪运动的过程,产生认识冲突:原本摇动把手呈圆周运动,为什么最后小猪的翅膀会是上下运动呢?与同学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2:再次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具体描述视频中的小猪玩具是如何运动的。

视频演示内容2:同“视频演示内容1”。

学生活动2:认真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并描述小猪运动的过程。

教师活动3:1.总结学生对于小猪运动的描述;2.分发电动汽车、咬手鳄鱼、拉线飞机三种齿轮传动玩具;3.播放《会飞的小猪》视频。

视频演示内容3:小猪的两只翅膀上下运动。

学生活动3:操作三种齿轮玩具,重点对比观察几种齿轮玩具的运动方式。

教师活动4:提问学生:几种玩具都利用齿轮传动,为何最终呈现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哪些因素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二) 观察展品,初步探究

阶段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展品体验、比较观察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齿轮传动方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分析:学生对直接现象比较敏感,对于有趣的现象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展品体验,初步探究齿轮传动。

教学策略:以问题驱动,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观察展品,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意见,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完善自身观点。

教师活动1:带领学生进入展厅,在相关展品中寻找与电动汽车、咬手鳄鱼、拉线飞机三种玩具运动方式相似的齿轮结构。

学生活动1: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展厅,寻找与三种玩具相匹配的齿轮传动展品:蜗杆齿轮传动、齿轮齿条传动、手动变速箱。

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几件展品的外观形态、运动轨迹,启发学生探究影响齿轮传动方式的因素。

学生活动2:小组交流讨论,在学习单(见表2)中记录三种齿轮传动的运动方式是通过何种形态、结构以及组合方式的齿轮完成的。

表2 齿轮机构记录表

教师活动3:结合学生探究记录,归纳总结齿轮的运动方式与齿轮形态、结构、组合有关。

(三) 提出任务,深度探究

阶段目标:从问题驱动转变为任务驱动,带领学生将探究结果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齿轮传动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齿轮传动方式的主要内容后,通过动手拼搭齿轮组,验证探究环节的结论,体验实证的科学方法和过程。

学情分析:经过观察、探究、分析、对比等环节,学生已对齿轮传动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可自主思考、选择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策略:在学生的探究基础上提供多种齿轮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做验证探究结论。

教师活动1:发布任务,根据老师提供的各种形状的齿轮,动手拼搭齿轮组,使得齿轮组传动由圆周运动转变为往复直线运动,且齿轮的传动速度由快变慢。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根据任务要求,自主选择适合的齿轮,动手拼搭。

制作过程:部分学生选择试错法,大致选择几个齿轮拼搭,如果符合要求则完成任务,如果不符合要求则拆开重新选择齿轮组装。少部分学生会参考玩具和展品中所运用的齿轮形态,直截了当选择齿轮并完成拼搭。

教师活动2:总结学生拼搭作品使用的齿轮形态,肯定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懂得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多角度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3:引导学生根据拼搭的成果,思考并验证第二部分探究结果是否准确。

学生活动3:完成第二阶段探究结果的验证,齿轮的运动方式确实与齿轮形态、结构、组合有关。与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发现运动速度的变化似乎也与这些因素相关

教师活动4:引导学生观察玩具和展品,提出探究问题:齿轮传动速度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 新的挑战,拓展探究

阶段目标:拓展传动比的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齿轮传动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玩具以及展品,记录数据,理解传动比的概念。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收集分析数据,讨论归纳出传动比的概念,理解传动比在齿轮传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化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几种齿轮传动的玩具,提出问题:齿轮是如何实现由快变慢、由慢变快的速度变化的?找出影响因素及其关联。

学生活动1:观察玩具和展品,小组讨论,根据上一阶段的探究结果提出猜想:齿轮转速的变化可能与齿轮的大小、组合方式等因素相关。

教师活动2:提供各种不同种类的齿轮,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验证猜想。

学生活动2:小组合作制作探究,用齿轮拼搭各种不同转速的齿轮组。

制作过程:学生发现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可实现减速的效果,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可以实现加速的效果。

教师活动3:引入主动轮与从动轮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大小不同的齿轮还存在哪方面的区别。

学生活动3:小组讨论猜想:齿轮转速的变化可能与齿轮的直径、齿牙数有关。

教师活动4:引导学生记录相关因素的数据,根据数据分析。

学生活动4:各小组选择一类齿轮组,利用表格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见表3),发现各因素间存在比值关系。

表3 数据记录

教师活动5:根据学生的发现,总结齿轮传动的作用,同时拓展传动比:传动比=从动轮齿数/主动轮齿数=主动轮转速/从动轮转速。

(五) 学以致用,制作项目

阶段目标:小组合作完成变速风车的搭建与改造,将所学齿轮传动方式以及传动比内容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学生在知识的正确应用上能力不足;通过前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知识,亟需通过相关项目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基于前四阶段的探究成果,学生通过变速风车的搭建与改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学以致用的过程。

教学策略:1.任务驱动(见图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设计、制作等环节,形成对齿轮传动相关知识的完整建构;2.学生通过项目制作形成直接经验;3.小组合作:学会尊重、理解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图2 任务驱动流程图

教师活动1:提供变速风车的相关材料,发布任务:小组合作完成变速风车的搭建。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相互配合完成变速风车的初步搭建任务。

教师活动2:进一步提出要求:根据之前所学对风车进行改造,达到变换齿轮形态以及组合方式,改变变速风车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速度。

学生活动2:观察变速风车的运转过程,制定改造计划,同时利用相关材料,完成对变速风车的改造。

教师活动3:点评学生作品,要求学生再次收集改造后的齿轮数据,利用传动比公式验证第四阶段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3:收集数据,进行验证;分享小组间相互配合的探究过程,形成对齿轮传动的完整认知。

(六) 交流评价,巩固成果

阶段目标:通过交流讨论,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

学情分析:经过一系列的自主探究过程,学生逐渐建立起齿轮传动知识体系,但难以意识到自身的科学认知和完成项目的过程和方式,容易在课后淡忘。

设计意图:通过唤醒、提炼、归纳、升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的学习成果,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策略:通过探究——认识过程、改变过程的六大问题设计和“填表→发言讨论→再填表”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感悟,将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收获”转变为“显性收获”。

教师活动1:盘点学习探究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发表学习心得体会:齿轮传动初印象;自主探究产认知;追根溯源谈认知;前后对比多变化;探究过程有方法;分析探讨有启发。

学生活动1:根据教师提供的几个方面提示,一一填写,并交流齿轮传动探究过程的心得体会,之后依据该表选择探究六环节中印象深刻的例子,进行发言。

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将听取其他同学发言后产生的新认识和感悟,总结精炼,第二次填表。

学生活动2:仔细聆听同学发言,吸纳更多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等内容,总结归纳后再次填写《“齿轮传动”学习成果交流表》(见表4)。

表4 “齿轮传动”学习成果交流表

六、 实施情况与效果评估

(一) 实施情况

“玩具总动员”课程共实施3期,受众人数97人。其中,85%以上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自主完成玩具的设计与制作;10%左右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无法实现玩具的动作,进而采用简单结构代替;5%左右的学生能对已有玩具进行模仿制作。相较前两期,第三期课程有所改进,学生接受度较高,整体制作水平显著提升。

(二) 效果评估(2)本项目采用以动态评价为主的综合性评价方式。

1. 动态评价[6]

“玩具总动员”课程项目评价从课程招生环节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变化、能力提升。关注到学生已具备的能力的同时,着眼于其能够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从认识玩具到设计制作玩具,内容设计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潜能。以学习单为例,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有通过观察、操作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的问题,也有需要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计算、制作的问题。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听讲、学习单、思维创新、玩具设计制作等情况,进行记载评价。在“齿轮传动”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齿轮传动”学习成果交流表》引导学生填写。通过“填表→发言讨论→再填表”这一过程,教师不仅清晰的看到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掌握的“科学探究”“科学态度”成果,也能帮助教师接收“唤醒、提炼、归纳、升华”教学设计效果的反馈。

2. 诊断性评价

“玩具总动员”课程通过线下考试统一招募学员。招生试卷主要考察学生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科学知识水平、使用工具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招生测试结果分析可知(见表5),学生综合能力居于中等,其中使用工具能力、绘图表达能力偏弱。经过课程学习,85%的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制作玩具,10%的学生能制作简单作品,5%的学生完成模仿制作。

表5 测试结果分析

3. 多主体评价

“玩具总动员”课程将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再综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课前,学生家长统一进入“玩具总动员”家长交流群;课程期间,家长就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对于课程的见解,在群中讨论分享;课程结束后,统一发布调查问卷,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部分,教师就家长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课程的完善,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效地避免了因评价主体单一而造成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评价,结合教师、学生、家长的多主体评价反馈的信息具有真正借鉴、指导的价值。

“玩具总动员”课程自2018年9月推出以来,已经成功实施三期。与第一期课程相比,第三期课程内容逐渐系统化,评价机制也越来越完善。学员的综合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一期课程从设计到制作,65%左右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第三期课程提升到85%以上,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在课程中,学生敢于质疑、不轻言放弃的科学精神也得到增强。

七、 总结与反思

“玩具总动员”课程融合数学、物理、历史、美术等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大部分学生在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后,依然没有建立起“什么样的齿轮结构实现什么样的功能”的概念,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以下修改:第一,在第二阶段活动的“齿轮机构记录表”中增加一栏“功能(作用)”,强化不同齿轮结构对应不同的功能作用的概念并建立对应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理性思维,减少盲目试错。第二,第三阶段学生收到的任务是“动手拼搭齿轮组,使得齿轮组传动由圆周运动转变为往复直线运动,且齿轮的传动速度由快变慢”,一次叠加了“改变运动形式”和“改变运动速度”两项任务,易引起学生思维混乱和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分步设计,先分别完成单项功能,再作组合设计。

猜你喜欢
展品传动齿轮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宝藏(2022年5期)2022-08-29 12:37:46
ABB传动
展品被盗了
东升齿轮
内燃机工程(2021年6期)2021-12-10 08:07:46
ABB传动
异性齿轮大赏
你找到齿轮了吗?
CeramicSpeed DrivEn全新传动体系
中国自行车(2018年8期)2018-09-26 06:53:30
齿轮传动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