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四翼:师范教育专业四年一贯制思政一体化路径构建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1-08-17 02:39郭海燕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专业

郭海燕

(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师范教育专业融思想政治教育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体现。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人的道德素养养成的最初阶段。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主力军,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如何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四有好幼儿教师”。这是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持续不断思考与探讨的主题。本文以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审视学前教育专业思政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四年一贯制思政一体化的构建路径,以期提高师范院校思政的实效性,为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思考。

一、目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要求坚持育人与育才的统一、“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审视以上标准,学前教育专业思政建设过程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各环节重育才轻育人

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层面高屋建瓴。结合所在学校师范教育专业的各种考核发现,高校对专业的考核强调专业成果的多寡;专业对教师的考核强调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重教师专业能力轻师德师风;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轻德育的引领;学工科对学生的管理强调制度的执行度,活动参与频次的考核,轻活动内涵及活动德育建设;学校对管理人员的考核重管理实效性,弱管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态度的考核。纵观学校的各级各类的考核导向发现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育才轻育人的问题。师范院校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培养摇篮,重育才轻育人是无法完成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二)各类课程各自为营,协同性差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部分构成。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由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任教,通识课程由学校统筹调配教师,教师专业归口于不同的学院,如思政课程的教师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专业技能教师分别来自于音乐学院与美术学院。思政课程教师的课堂思政水平最高,但课堂思政与专业结合不紧密,课程教学适用于师范院校所有专业,思政教育针对专业性弱,无法激发学生的思政认同感。其他课程思政,一受教师自身思政水平的高低与思政意愿强弱的影响,不同教师课堂思政的力度与深度不一;二受课程性质的影响,不同性质的课程思政难度不同,教师难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堂上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师范院校要求所有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学习与研讨,思政研讨活动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但研讨由于缺席专业思政教师的引领,思政研讨活动多浮于表面,专业教师不知如何挖掘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深度与宽度问题依然存在,教师课堂思政的随意性大、针对性差。

(三)重教学思政轻生活思政

大学生生活主要由学习与校园生活两部分构成。课堂教学是思政教学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的支持,大量的鲜活案例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在生活中,书本中的思政知识才能活过来,大学生才能进行意义的建构,发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张显生命力。反观学前教育专业现有的思政教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在逐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思政主动性增强,但学院对学生的课后生活关注低、对大学生活意义的建构关注更少,任其自由发展,学生或沉浸于网络世界或奔跑于琴房、舞蹈房,图书馆教育类藏书流通率低,学生爱书、看书未曾成为生活的常态,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现有“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如何营造支持课堂教学的生活思政新局面,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发挥生活思政的价值,这是管理层面亟待思考的问题。

(四)理论输入思政多,实践思政机会少

道德认知的内化离不开道德实践。目前思政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案例分析、视频教学,带学生到爱国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囫囵吞枣;学前教育专业虽然每学期都安排学生深入幼儿园见习一周,大四上学期实习,但见习与实习的考核侧重于幼儿园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的观察、记录及评析,集体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环境创设等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情感的考核关注少;每学期的班级团日活动重活动表现形式,强调拍照,弱活动内涵与意义建构,学生参与度低,班级凝聚力不强;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多是学生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社会调查,主题散,针对性差,学校没有提供专门平台满足学生团队对专题如教师情怀的养成等的系列探讨、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在四年学习生涯中,保证了学生专业实践机会,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政实践机会却非常少。

二、学前教育专业“一核四翼”思政一体化路径构建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坚持育人与育才的统一、“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结合专业特点,努力挖掘管理过程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生活与实践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调动校园内所有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学生工作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抓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四年思政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思政一体化的核心是“一核四翼”,即学前教育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通过管理思政、全课程思政、生活思政、实践思政四翼达成管理育人、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新局面,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全专业思政,扎实、稳步推动师范教育专业思政工作,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夯实基础。

(一)管理思政

管理思政是指管理部门要通过组织与协调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明晰“以生为本”管理育人理念,形成“师范教育专业”独特的管理文化。

1.管理在路上,不断调整与完善管理育人制度

二级学院的管理部门要明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与专业相融的管理文化;结合专业特点制定适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融入管理育人的各要素,明晰各管理部门的思政与育人职责,完善院规院纪;集中培训管理人员的思政水平,定期考核管理人员的育人现状,督促其提升服务意识及管理育人的水平;破除各职能部门的壁垒,建立通畅的部门运行平台,开放便捷的学生服务通道;强化师德师风的建设,改革教职员工的评价制度,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必不可少的指标体系,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执行评优一票否决制。建立管理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评价、改进机制,根据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调整与完善育人制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代需要,制定适合教学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管理永远在路上。

学生管理要坚持严格管理与关心关爱相结合。严格、规范管理,即加强师范生法治教育,要求师范生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在大是大非面前,管理者要坚持原则与立场,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时,管理要严宽、刚柔相济,关注细节,有“微”有“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所有情况都要了如指掌、了然于心,对学生的合理诉求及时回应与反馈;关注学生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心理问题,如对家庭、社会现象产生的负面情绪,来自学习、考试、就业的压力,因挫折、恋爱产生的问题等,帮助学生面对与解决现实问题,大力营造以服务师生、关心师生的风清气正的管理氛围,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2.管理零距离,强化团队建设

师范教育专业隶属于高校的二级学院,管理人员要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教师,还要管理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与净化校园网络空间,责任重大,相对于庞大的学生群体来说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团队建设是管理机构有效组织的具体体现,不仅能吸引人才,打造管理特色,更能激发团队的主动性,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有效提高管理的实效。

(1)教师团队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直接对象,教师的道德情操与人格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吸收教师参与专业管理不仅能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时也能整合与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以教师工会为核心组建“教师工会流动站”,帮助有生活困难、家庭问题的教职员工及物质贫困学生。以党员教师为核心组建“红色服务队”服务精神贫困学生,开放党员教职工的电话、微信、专业特长、研究兴趣、服务时间,学生可根据需求与相关教师对话与面谈,寻求帮助与指导;党员教师与同年级学生结对,帮扶落后生、考研学生、特长生、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心理专业教师与心理问题学生结对,点对点心理疏导;以教科研骨干教师组建“教师教学帮扶站”、“教师科研成长站”引领青年教师或教学、科研停滞不前的教师共同研讨与交流,促其成长;以学院书记、模范党员、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为成员的团队每学期定期为入党积极分子与推优人员进行党史学习、个人成长心路历程分享及对话,用党的先进理念与身边鲜活的案例感染与引领积极向上的师范生,为其指明方向。

(2)学生团队建设。学生团队建设有利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管理者为有想法、有理想、愿付出、愿作为的大学生搭建平台锻炼其自理、自治、参政、议政水平,培养有智慧、愿奉献、有责任担当的学生干部,开展多元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队伍建设;重视“学生会”队伍的选拔与管理工作,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学生爱集体、关心集体、服务集体的情怀,如学生会学习部组织与督导师范生“三字一话”基本技能与“钢琴、舞蹈、儿童画、声乐”等专业技能常规训练,从高年级选择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钢琴等优秀师范生担当小老师,承担低年级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帮扶与指导,这样不仅为低年级师范生树立榜样,同时增强师范生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意识;围绕家、国、社会、教师情怀开展班级特色团日活动、学生党日活动,增强师范生的社会使命感与社会担当;通过学生基层团队建设,引领大学生积极向上,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3)服务团队建设。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校园生活的运转离不开校内食堂、宿舍、图书馆、医务所、保卫队等的支持。管理者首先研究和梳理这些服务部门所承载的育人功能,体现在工作职责中,对后勤服务人员开展思政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道德素养、育人意识与工作水平。如生活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节粮、节水、节电、节能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责任感;图书馆保障校园内任何场所全年不间断电子文献资源检索与提供通畅,纸质文献在寒暑假借阅通畅;建立校园网络安全、安全校园、防疫联动机制,确保师生员工校园生活健康、安全、有保障。

(二)全课程思政

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部分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全课程思政,即学前教育专业四年所有课程思政,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修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元素有层次地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建立思政课程、人文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1.打造思政课程金课,引领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是全课程思政的基础,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实现全课程思政,首先要把好第一道门,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模范践行教师师德师规;其次,认真研读教材,通过集体备课把准把透教材精神、教材重点、难点,撰写好教案;积极开展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变传授为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再次,重视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师要积极寻找身边鲜活的教育素材,吸引“活”资源(时代模范、行业先锋、模范岗位、模范群体)进课堂,学生与先锋人物对话,倾听他们的成长历程,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萌发时代责任感;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参观与体验模范岗位、模范群体的工作常态,萌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最后,思政课要与专业融合,要考虑授课学生的专业性,如熟悉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把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职业发展、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进行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建构。

2.稳步推进各类课程思政,形成课程思政合力

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条件。推动全课程思政,首先要求所有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百年党史,通过主题教育、专家讲座等多元形式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线下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线上自学等方式提升教师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教师的政治觉悟与主动思政意识;重视教师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思政能力的培训,把思政学习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其次,以教研室为单位研讨并规划专业课程思政的总思路(见表1),系统研究四年专业课程思政的重难点,不同年级思政的侧重点及梯度,将知识学习、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相互融合。再次,组建专业课程思政团队,聘请思政教师、专业一线名师、知名思政专家定期参与教研室专业课程思政研讨,拓宽专业教师思政视野,拓展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宽度与厚度;请身边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介绍与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开展专题讲座与研讨,以点带面。最后,组成教师思政小分队,以课程建设团队为核心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学习与课程大纲修订研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修订各类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增设课程思政教学模块,明确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强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水平。

表1 学前教育专业四年一贯制思政总思路[2]

(三)生活思政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里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3]180;只有在生活中,道德才得以展示。道德生成于生活,道德教育在生活中,又要引导新生活的建构[4]。没有经过生活实践检验的道德认识是无法形成稳定的个人道德品质。生活思政就是以大学生校园生活为载体,按照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规律,有效地组织、调动和利用各种育人力量和相关要素,对涉及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活动进行管理,形成育人的合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5]。

1.打造富有师范气息的物质环境

校园生活离不开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主要指校园内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校园内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校园内的景观环境——校园内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生活设施等。黑格尔说:“建筑自身和理念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可以通过环境的渲染和造型的处理,表现出某种象征的含义……使人认识其中的伦理内容。”[6]29存在决定意识,师范教育专业的生活环境应是书香园地,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林间小道、生活区小广场等学生高密度出现的生活场所,利用已有的建筑结构或植物特点构建各种小型公共空间,满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不经意的交流、研讨,打造大学生自由探讨、自主研究、不断创新的校园氛围;在校园内专门设置教育名人名师馆,师范生生活、活动场所之转角设置各种流动书箱,打造处处有书,处处宜读书的物质环境,帮助学生走出手机网络世界,用书启迪学生,塑造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爱书、读书、研书、思书的好习惯,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物质环境。

2.营造以文化人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内的精神环境主要由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职员工的精神风貌、校园活动、校园网络文化等共同构成。这些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的外化。师范教育专业要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首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结合师范专业特点凝练成鲜明的专业办学理念,体现在院风、教风、学风中,并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滋润师生心灵、培育师生品行、培植师范教育专业精神,引领时代新风尚;其次,加强校园网络思政文化建设,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学前教育专业要有专门的网络思政平台,推出党史学习、师德先锋、全国模范教师优秀事迹、优秀毕业生、优秀在校生、优秀大学教师、优秀幼儿一线教师等栏目,传播主旋律、培育与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公众号或微信平台推出“我的校园生活”、“我的实践剪影”、“社团生活”、“党史学习我想说”、“节假日我做主”等生活主题,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悟生活的真谛,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在生活中锤炼道德品质,寻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再次,重视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依托心理学教师培训一批能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疏导工作的辅导员,建立以心理学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的“阳光服务”小分队,定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宿舍区建立“我有爱”服务小分队,吸收所有愿意服务他人的同学为队员,用大爱感化、帮扶生活、学习、情感中出现问题的同学,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家”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实践思政

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而积极的情感、顽强的意志与良好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大量的道德实践。高校思政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挖掘各类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与保障机制,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7]。

1.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师范专业的实践思政包括教师的实践和学生的实践。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师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教师的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经验薄弱,教师对职业的道德认知建立在广义的职业道德层面,对一线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职业规范、职业情操体验不深,教学案例匮乏,无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制定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幼儿园实践基地锻炼的制度,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如带学生实习、见习、参与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等多种方式走进幼儿园,了解幼儿园,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提供素材,丰富体验,帮助教师达成“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2.构建四年全过程大实践格局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见习、实习)与社会实践(周末、寒暑假社会实践)三部分组成。课程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深化,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般由专业教师按课程内容的需求安排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分见习与实习,本专业一直坚持全程实践,专业实践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四年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见习是学生每学期定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观摩与体验,目的是为了逐步增强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树立愿意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意愿;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是对校内理论教学的检验,也是理论教学转化为个人行为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实习亲身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社会价值,树立终身从教的信心。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即把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大社会中学习,认清社会形势,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与发展,体会生活的真谛,在社会大熔炉中锻造学生的品性,磨练学生的意志,增长学生的才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教师[8]。

社会实践主要有通识类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党团社会实践。通识类实践是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在周末或寒暑假期间,自由组队开展有关国情调研、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边看边听边做走近社会、了解社会,养成独立思考、自我反省、深度研究的意识。创新创业实践是针对有想法、想创业的大学生而帮扶的社会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市场调查,结合专业特点与兴趣选择创新或创业主题,学校为其搭建平台,提供场地与材料,满足其创新创业的基本需求。党团社会实践主要针对本专业所有团员或党员学生群体而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班级团日活动为例,各班组织学生到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黄桥战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烈士陵园、华东野战军渡江战役指挥部旧址等地进行参观,倾听革命前辈的感人事迹,萌发爱国情怀,学会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和民族团结,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学生党员支部分阶段分主题学习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山区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增进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院党总支组织学生党支部在寒暑假时间组队走进贫困山区、走进西部、走进革命老区、走进留守儿童社区,传承革命精神,结合师范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扶贫、援助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师范教育专业四年一贯制思政一体化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合校内外的一切力量,同心同向,形成合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出新时代的四有好幼儿教师。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