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联动、城市定位与自贸区建设
——对烟台自贸区建设的路径思考

2021-08-17 09:58高延君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烟台城市群区域

滕 涛,高延君,刘 静,刘 莹

(1.山东工商学院 a.自贸区研究院;b.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大连海事大学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一、引言

自2013年9月中国第一批上海自贸区建设开始,到2019年8月中国第三批自贸区批复,已分别在18个省39个城市设立了自贸区,基本覆盖了18省省会和经济强市的核心区域,这也基本上是中国的主要核心经济区域和区域城市群中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在对全国经济区域规划建设方面,给与了每个区域经济城市群一次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战略机会,希望自贸区的设立建设能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带来新的创新和改革;也可以理解为自贸区的设定是为对应的区域城市群服务的,促进其改革和经济增长,加速中国融入全球化贸易中[1]。

本文借鉴美国自贸区和上海自贸区先行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烟台在环渤海经济圈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区域产业联动和以及对应的城市定位,以产业链建设为核心内贸外贸兼顾,提出烟台自由贸易区建设升级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二、美国自贸区的经验借鉴

美国的自由贸易区也称为“对外贸易区”,在美国的外贸领域中,既包括与其他独立经济体签署的区域间的自由贸易区,也包括美国境内的“境内关外”性质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其中有一些具备较高层次自由港的功能特点。

美国1936 年在纽约市鲁克林区设立了第一个对外贸易区,后来陆续在沿海及五大湖的港口地区设立了近10个自由贸易区。受战后日本、欧洲等国家的经济快速复苏的冲击,美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趋弱,需要通过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势来增强其外贸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开始将自贸区的范围扩大到沿海和五大湖区域以外的各州经济区域,其政策红利的辐射范围快速扩大,截至2015年美国自由贸易区的总数达到854个,涉及制造业有324项,自贸区内企业达到3300多家,提供了约42万个就业岗位,是全球自贸区数量最多、管理最成熟的国家,自贸区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平台。

美国对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是采用多层次、多渠道混合监管的策略。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自由贸易区法案》,自由贸易区的主管机构是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局下设的自由贸易区委员会,还要获得所在地的美国海关批准才能正式启动运作,此后的运作要受到当地美国海关的监管以及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监督。综观美国自由贸易区的运营实践,其覆盖的范围广和政策优惠灵活,表现出了极高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本文对其特点做了以下梳理,以供借鉴。

(一)通过扩大自贸区内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促使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内贸外贸兼顾

设立自由贸易区是依靠制度红利的释放来吸引外部的生产要素资源和投资,将企业集聚于自贸区内,其主要功能为加工制造和仓储物流。美国自由贸易区的两大支柱产业是制造加工业和物流服务业,很多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更多是基于对产业链的整合,提升其全球竞争力,贸易活动不仅对外也有很多是为国内提供商品。 这种制度安排使自贸区不仅成为为美国提供贸易便利化的重要平台,更重要的是充分放大了自贸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在自贸区内,美国通过吸纳外来投资,自贸区内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市场进行销售,即扩大了美国的产业门类又增强了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提升了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可以看出自贸区的建设对产业集群和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影响非常重要。

(二)通用主区与特殊企业扩展分区二者的协调发展,使大多数核心行业和企业受惠

通用主区的设立多数是基于海港、铁路中枢、航运机场等物流中心区域以及一些特殊功能的工业园区内,有利于培养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整合优势,也被称为“磁铁区域”。2009年通过“地点可选择框架”(ASF)鼓励在其海关方圆60英里范围内设立虚拟服务区,进一步扩展其政策辐射区域。1952年美国推出了特殊企业扩展分区,也被称为“功能驱动区域”,以园区内企业为核心主体,每个分区对应一个企业,但一个企业可以在多个分区内享受政策。截至2016年底,美国形成了157个通用主区和600多个特殊企业扩展分区,特殊企业扩展分区的贸易量占到自贸区总量的77%,是通用主区的2倍。这种通用主区与特殊企业扩展分区共融发展的模式,打破了以往以区位为重的固有模式,让自贸区承载产业的空间范围从海运物流为中心演变为区域物流中心联动的空间格局,为内陆地区的对外贸易和产业集群提供了新的路径。

(三)通过设立各大经济区域的联络员机制,来推动美国整体区域合作沟通

根据美国各个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位置划分为东部区域、大湖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类似中国的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群),每个区域通过设置联络员来定期会议沟通和专项沟通机制,为自由贸易区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沟通保障促进其合作。

美国自贸区建设对我国的自贸区的建设会带来很多启示,但是综观世界各国诸多自贸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亦非同一模式,而是根据各自国家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设计路径。

三、自贸区设立的背景及对改革的意义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更多结合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来打造金融创新示范区;福建自贸区则围绕“一路一带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展开;广东自贸区则倾向于粤港澳湾整体经济联动和金融贸易合作;成都自贸区注重为西南经济区域联动发展;山东自贸区将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上制度创新,加强经济增长等,每个自贸区的设定都有中央战略布局的考量[2]。

(一)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价值

201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可以看出,推动政府转型和金融创新改革的先行先试是上海自贸区的价值所在。

1.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背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加大,中美双边贸易投资谈判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博弈;而国际间关于双边多边的自由贸易的谈判也出现了很多变化,TPP、TTIP、PSA等新的区域协定也迟迟难以谈定结果。中美双边投资谈判难以取得进展,是由于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确立方面的基础认知上存在分歧,以及由此延伸出来具体贸易和投资行为,所以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测量风险的改革试验场,也是通过开放倒逼改革的深水区,是中国未来融入全球化市场的关键。

2.自贸区的目的。就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而言,对内推动政府转型以适应全球化,其重点是从审批型政府功能向监管服务型政府功能转变,促进资本、商品、人员、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推动区域内国企的市场化改革(理清政企关系),达到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目的;对外促使贸易谈判国家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对外资的贸易投资管理措施,以尽快达成中美双边谈判以及TPP、PSA等多边谈判,推动金融投资领域改革和全球资本流动的国际接轨,进一步融入全球化。

3.自贸区在贸易投资改革创新层面的核心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两个改革措施,对应的是监管服务型政府的转型。金融层面改革可以理解为变相的在特定区域内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需要政府由控制模式切换到监管服务模式,以更好的利用外资和促进产业发展,是推进资本开放和融入全球资本体系的重要环节。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意味着清单以外的领域需要充分开放,这种“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思维,不仅会扩大外资的招商力度也会激发内资的创新活力,推进市场对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3]。

上海自贸区内金融层面的改革,是推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融入全球资本体系的重要试验区,并在此基础上带动汇率政策改革、金融资本流动、利率市场化、外资投资政策、离岸金融、金融衍生品交易等一系列改革;金融改革是关键而慎重的,是国家资产的核心区,涉及到一行三会、财政部等金融监管部委,也会涉及到国家金融安全层面。

(二)区域经济联动、城市群建设与城市定位的价值

世界级城市群共有五个(美国五大湖城市群、美国东海岸城市群、伦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东京城市群),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被称为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已经完成对英伦城市群和欧洲西北城市群的超越,但人均GDP等指标还是落后太多)。

城市群的特点:区域内城市密集且城市间产业分工明确;拥有一个或几个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港口;人口至少达到 2500万以上且文化认同;是国家经济或区域经济的核心地带。城市群的形成是以工业化分工为基础的,是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链价值整合的体现。在工业化中后期,区域内形成中心城市和周边的次级城市,城市之间的产业经济联动效应增强;在后工业化时期,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呈现经济、文化、人口的高频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出现,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群布局。

1.中国城市群规划及区域产业联动。2006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把城市群作为发展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级城市群中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核心。2014年增加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规模均超1亿人,其定位是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劳动就业和经济崛起。“十三五”中又对城市群规划增加了14个,都是各自区域的经济核心,包括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

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之间的产业协同,使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联系紧密度大大提高。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践来看,由市场驱动发展到区域产业联动,将使长三角产业联动发展整体升级,城市群中各城市的资本、人口和社会资源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流畅。

2.区域经济联动中的城市定位。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已成为很多国家或城市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定位的重要理论依据,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由中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或部门传导的,城市发展需要城市管理者做出必要的定位选择,以协调好城市群内部的竞合关系和产业集聚—辐射效应。

欧美一些城市群通过科学的城市定位,形成了产业分工明确、资源互补和功能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群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各城市在全球中的产业竞争力。在城市定位中,芝加哥的定位就是“交通枢纽城市”(交通位置中枢,铁路营运约占全美50%);日本大阪城市定位是“本州中西部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长三角城市群的很多城市定位就很明确,苏州定位为“上海的副中心城市”(根据其作为上海后花园的特殊区位条件和制造业经济发达的优势);常州定位为“长三角现代制造业基地”;镇江定位为“长江下游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等[4]。

3.城市定位中的集聚效应与主导产业。以城市群为代表的产业集聚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集聚经济主要表现为产业上下游或关联产业之间,在邻近的地理区位上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相互依存的区域经济网络。不管是同一行业企业还是不同行业企业在临近区域内的集聚,都会对整体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提升,形成产业格局多元化发展和效益递增[5]。

城市群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对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至关重要,其中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是关键。主导产业一般处于整体产业链中的最终环节,其对产业中上下游的纵向关联和空间布局,会提高各企业间的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6]。同时主导产业拥有的新技术和行业标准,会在产业链和城市群间传导,为上下游和同业企业带来创新和竞争效率。不同城市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会发展出不同的主导行业,“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城市群中各城市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产业布局优化。

4.山东自贸区间的区域产业联动效应。从国家对山东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来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

烟台自贸试验片区战略定位:立足区位和产业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旧动能转换、机制流程再造,努力将烟台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智能制造的聚集区、中日韩合作的先行区、海洋经济的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区、现代服务业的样板区。

四、烟台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与战略突围

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设立山东自贸试验区,涵盖三个片区:济南片区37.99平方公里,青岛片区52平方公里,烟台片区29.99平方公里。烟台作为山东省第三的经济体量和中日韩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再加上国家给予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自贸区双重利好的叠加,对于烟台来说是一次不亚于改革初期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战略机遇,如何利用好自身的港口物流、经济强市和各项政策红利,将烟台在区域产业联动的基础上建设成具有产业聚集效应的全球制造业强市和贸易自由港是关键。

(一)从保税区升级到自贸区的价值提升

自由贸易区主要有两种类型FTA和FTZ。FTA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形成的区域,其协议约定商品贸易关税、服务贸易关税、政府采购、外商投资政策、知识产权法规等领域,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就是FTA类型,未来中日韩自贸区可能发展为这种模式。FTZ是指某一国家在其境内的特定区域,单方面给予其他国家特殊优惠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目前国内的18省市自由贸易试验区就属于这种类型,也是古典经济学自由贸易的延伸[7]。

从此次烟台自贸区的划定版图来看,基本上是在保税区的基础上加上烟台开发区的部分地区。自贸区比保税区除了在关税管理方面更加优惠便利外,还有汇率、海外账户投资、外资投资、负面清单管理等特殊政策。保税区处于“境内关内”而自贸区属于“境内关外”,保税区只对出口转运的商品免税,而自贸区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都是免税的;保税区对商品的出入境或区内销售有着不同的税收政策,而自贸区无贸易限制的关税豁免区域;保税区主要是起到中转贸易的作用,而自贸区不仅是商品物流集散贸易中心,还会带动区域内的制造业、金融业发展和辐射周边地区。所以说“自贸区”是国际贸易领域最优惠的区域政策,由保税区到自贸区的升级,不仅是地域面积的扩大,更是政策红利的全方位升级[8]。

(二)中日韩自贸区的战略机遇和基于城市定位的战略突围

1. 中日韩自贸区的战略机遇。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是我国外贸规格最高的自贸区谈判之一,如果中日韩自贸协定完成,烟台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山东自贸区在国家指导下定了三个特色目标,经济新模式、海洋经济、中日韩地方合作,分别对应三个片区。烟台片区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承接中日韩区域的经济合作,目前主要是中韩,所以说中日韩经济合作的政策红利是烟台的一个重要机遇,需要对应做好相关的准备。

2.基于城市定位的战略突围。烟台自贸区虽然有政策优势,但青岛和济南都是自贸区,那也就不存在相对政策优势了,烟台要实现战略突围关键看有什么特殊的资源和优势。在相同的政策基础上,各自贸区还要有自身特色,所以将来发展的好不好主要还靠自己,当年的经济特区那么多也就深圳一骑绝尘。

从区域经济联动的角度,烟台具有中日韩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一带一路”海上重要节点城市、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示范区的多重利好,其重点也体现在产业集群和制造业上,烟台的制造业全国排第8,而自贸区内拥有烟台63%的高新技术企业,所以要依托中日韩经济圈的地域优势、制造业强市、港口物流中心的特色,来对烟台的城市定位进行梳理,在基础上,本文从产业布局、自贸港、服务型政府转型和金融赋能四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实现烟台自贸区的战略突围[9]。

五、对烟台自贸区建设的建议

对于烟台来说,作为山东的GDP老三,在济南和青岛的夹缝中,最好的策略是跟进策略加特色运营,即青岛和济南有的优惠政策我们一定要跟进,更要盯紧上海自贸区的开放政策变化,同时还需要根据我们的特色来创新制度改革,也可以理解为自贸港的定位我们要搞,中韩自贸区的政策也不能少[10]。

(一)促进现有产业转型的升级以及价值链的提升

通过区域经济联动中核心城市地位和优势产业集群效应,促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提升,为自贸区建设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

具体的推进措施,除了用好目前国家给予的财税政策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来培育产业发展,加大自贸园区内制造业的招商力度。烟台自贸片区内有工业企业近3000家,已形成了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根据烟台的特色资源和区域优势,用好自贸区现有的财税优惠政策,建立产业基金培育产业发展,推动区域内产业协同和价值链提升。

1.用好自贸区现有的财税优惠政策。自贸区部分行业的所得税降低到15%,远低于全国的25%,而新加坡、韩国、德国等自贸区企业所得税税率都在15%~17%;这一税收优惠本身就能吸引部分产业公司在自贸区设厂,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上下游关联企业,积极宣讲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给予其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及时解决现有财税优惠政策在自贸区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执行中面临的困难,增强政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要结合区域内的发展实际状况,在符合国家税制改革和国际惯例的条件下,对自贸区建设发展中有利的财税政策(境外股权投资以及离岸人民币业务等),及时向中央申报,为自贸区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2.用好中韩贸易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互补优势,推动区域内产业协同和价值链提升。放大政策叠加优势,建设好中韩(烟台)产业园和中韩现代服务业融合中心,构建中韩跨国产业生态链。在智能装备、半导体、生物技术、医疗养老等领域,加强对日技术引进、产业合作、项目共建。推动建立中日韩跨国产业联盟,推进中日韩跨国技术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优势互补。瞄准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培育和壮大产业基础,形成化工新材料、消费电子、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十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和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3.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用好烟台海岸线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围绕海洋经济创新,加强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发,支持探索建设现代化海洋种业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加快优质水产苗种的检疫准入等,推动海洋经济的创先发展。

4.鼓励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创业。因为企业发展是做增量的,而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烟台的定位是聚焦到产业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所以必须推进科技创新以及各类专利技术的发展申请,在现有科技局创新奖励的基础上,鼓励利用科技专利创业或加大与相关产业的并购交易,特别是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相关产权交易。

(二)探索自贸片区向自贸港区发展模式

充分借鉴美国自贸港及诸多专业自贸港的成功经验(参见表1),将烟台从自贸区升级到国际最高开放水平的自贸港区模式。

表1 国际典型自由港制度安排及航运政策

将自贸港提升为集聚境内外优质经济要素和创新力的平台,使之成为带动烟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具体的推进措施为对应建立更多配套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政策和服务。自由贸易港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可以说是自贸区的“升级版”,成推动一个城市成为区域内乃至全球开放高地和贸易枢纽中心。新加坡港和香港港均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港政策,国内只有海南被定位为自贸港,不能因为青岛的定位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烟台就放弃自贸港的定位,否则会让烟台失去很多发展机遇。

烟台的区位是全球贸易中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节点港口,对内承接华北、华东和东北的重要物流中心,对外与日本、韩国、朝鲜的重要贸易高口,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物流中心城市。烟台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4亿吨,稳居全国沿海港口城市第9位,被被列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沉浮157年的烟台港需要在自贸区的加持下,迈开成为国际自贸港的步伐。因港而立、依港而兴,港口是烟台的立市之本、核心资源、战略资源,烟台港相对青岛港、日照港的优势还能承接东北三省的物流贸易进出中原地区的重要价值。

1.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搭建贸易型总部企业的集聚发展平台,加大服务贸易的承接比例。加快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国际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鼓励互设海外仓、充分发挥先进制造的产业优势和“三港一站”的交通优势,整合通关口岸业务、创新海关监管模式,促进口岸快速通关,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重点推进中日韩海关间经营者(AEO)认证合作,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实施班轮卫生检疫“电讯申报、无疫通行”监管模式。搭建贸易型总部企业的集聚发展平台,加快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塑造区域国际贸易新优势。大力支持自贸区各类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对自贸区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快自贸区的5G覆盖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络,推动自贸区内跨境电商、大数据、电子政务、云服务等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结构优化。

2.加强自贸港内的体系化的配套政策。各国自贸区(港)都有独具特色的政策配套措施,各种产业发展基金、金融政策、贸易投资补贴、税收优惠等共同构成了各国自贸区(港)贸易政策体系。在烟台自贸港制度创新过程中,既要对标国际通行的投资规则、贸易规则、金融规则等与国际接轨,又要根据我国自贸区政策发展的实际情况考量,把烟台自贸港建成投资贸易便利、监管公平、规则透明、营商环境自由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港。

3.完善国际物流网络和物流节点建设。依托海运、铁路、航运及中转联运的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快递、仓储等设施,形成以烟台为区域核心,覆盖山东地区、辐射东北、华东地区联结国际的物流网络。依托烟台的航运优势,推进专业物流发展,重点推动化工品、油品、农牧产品、海产品冷链等专业化物流中心建设,提升跨境物流的服务功能。

(三)围绕制度创新全面提升营商环境

自贸区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是推动改革,促使政府向监管服务型转型,需要简政放权、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努力实现“极简审批、极速办理、极优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具体的推进措施为要自上而下的放弃官本位的思想,自贸区内公务员实行相应的激励淘汰机制。

1.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制度体现的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治理念,上海自贸区编制发布的负面清单涉及国民经济18个行业分类、1069个小类,列明了190 项特别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烟台可借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经验,形成国际上通行的“自上而下”的负面清单列举方法,全面梳理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明确披露负面清单的具体限制内容和限制性要求,使负面清单更简单易懂。

2.最大限度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行政审批目录,最大限度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安全审查机制、反垄断审查机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信用管理体系、综合执法体系和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等事后事中监管制度,而不是原先的事前审批制度。强化政务服务系统集成,重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研究院和知识产权专利导航服务中心的建设,争取设立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和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知识产权运营保护为特色,打造营商环境国际化样板。

(四)推动金融改革赋能片区产业发展

在金融创新改革方面,紧盯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探索海外低成本金融资本对自贸区内公共服务领域的 PPP 模式投资;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金融赋能对区域产业经济的支持具体的推进措施为积极招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给予各项支持政策。

1.深化投资领域改革,积极招商引资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通过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金融机构的分支,优化双向跨国投资平台建设,通过提供项目的差别化地价和税收优惠,为园区内的产业储备金融赋能。

2.通过金融机构加大为实体经济赋能,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对区域产业经济的支持。鼓励和支持烟台自贸区内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股权基金、直接上市融资、金融租赁、保理业务等市场化手段募集资金,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链的集聚。在烟台开发区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华海保险总部、瑞银信金融广场、业达基金谷和资本市场综合服务基地建设,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推动金融创新、集聚金融资源和完善金融生态。

3.在金融改革方面要紧盯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重中之重,包括跨境资本流动、利率市场化、外汇兑汇管制、汇率市场化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分账核算风险审慎管理细则》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要指导。如何在开放金融市场和控制风险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对于烟台来说,最好的策略是跟随上海而不是盲目创新和畏缩不前。

4.支持自贸区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完善兼具记录、查询、共享功能的政务、司法、行业、企业乃至个人信用平台等,搭建烟台自贸区社会信用体系乃至整个烟台市的社会信用体系,逐步提升区内良好诚信环境,增强自贸区信息服务能力,也是扩大自贸区内金融授信的重要手段。

5.探索海外低成本金融资本对自贸区内公共服务领域的 PPP 模式投资。国际资本的贷款利率相对国内要低很多,同时需要安全性较高的资产项目,可以通过引入外资的方式,来投资自贸区内收益稳定、投资规模大、技术成熟的政府采购或公共服务项目,如市政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保障房建设等。

6.发挥商业保险在自贸区经济中减震和稳定的作用。从各自贸区的发展和导向来看,将商业保险作为服务自贸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职能,鼓励探索有特色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根据烟台自贸区的定位来看,发挥保险在自贸区经济中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职能更为适合。通过丰富的保险投资工具,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领域,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大型基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股权投资和金融产品创新,推进金融混业的试点。大力发展专业性服务机构,引进中资、外资保险经纪、保险代理等中介机构及风险评估、法律咨询等服务机构,配套支持保险业发展;培育再保险市场,支持在自贸区内设立再保险机构。

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核心生命力是制度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和山东自贸区双重政策红利下,烟台能否完成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的跳跃发展,能否从济南和青岛的夹缝中寻找出新的发展机会,关键在于能否具有上海和深圳先行先试的智慧和勇气,担纲起制度创新的先锋,趟出一条繁荣之路。

猜你喜欢
烟台城市群区域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分割区域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