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与前瞻

2021-08-16 05:08张生玲闻晗静王烨
中国经济报告 2021年1期
关键词:疫情经济

张生玲 闻晗静 王烨

提 要: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中国发展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各项经济指标呈现“V”型修复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正增长,消费和投资加快回升,外贸发展超出预期,就业和物价基本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宏观经济政策以稳为主,并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经济有望进一步恢复增长,消费补偿性反弹,投资和出口也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随着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实施,结构性潜能有望进一步释放,为经济健康发展带来活力,迈向高质量发展值得期待。

一、全球经济形势概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各国被迫采取封闭式的疫情防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企业停工停产,导致全球经济严重萎缩,国际贸易和投资遭遇重挫,产业链加快重组,金融市场跌宕起伏,债务水平快速攀升,全球經济遭受重挫。IMF、OECD、世界银行都做出全球经济进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的判断。

(一)全球经济、投资和贸易深度衰退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深度衰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4.4%。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受疫情冲击较大,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实际GDP增速为-5.8%,环比下降7.5个百分点,美国和欧洲国家成为疫情的重灾区,美国经济增速环比下降6.5个百分点至-5.8%,德国经济增速环比下降6.6个百分点至-6.0%;其余发达经济体,如日本和英国实际GDP分别下降5.3%和9.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实际GDP也普遍出现负增长,增速为-3.3%,环比下降7.0个百分点。印度受疫情打击极大,经济增速环比下降14.5个百分点,实际GDP萎缩10.3%,巴西、墨西哥实际GDP增速分别下降5.8%和8.7%。虽然中国经济也经历了大幅下跌,但全年依然保持正增长,成为全球经济衰退大环境中逆势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0年,国际投资和贸易收缩严重,现存项目由于封闭隔离措施而减缓,新项目也由于经济严重衰退而需要重新评估,导致全球投资断崖式下跌。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减少40%。2020年前三个季度,全球货物出口同比分别收缩6.5%、21.4%和4.4%。尽管下半年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货物贸易也开始缓慢恢复,WTO预测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将收缩9.2%。全球服务贸易下降幅度更大,尤其是旅游服务贸易。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美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下降18.6%和75.6%,同比减少15.2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下降40.3%和52.7%,同比减少20.7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二)全球产业链加快重塑

近年来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盛行,全球经济呈现逆全球化趋势。2020年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使全球化更加举步维艰,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由于全球产业链条分工日趋细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疫情和封锁政策的影响下,人员流动不畅,国际合作受限,全球制造业生产停滞,产业链面临较大的断链风险。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产业布局重新做出规划,全球产业布局日趋呈现分散化、区域化的特点。主要发达经济体资助企业回归本土生产,全球价值链出现收缩趋势。如日本计划投入2200亿日元(约合22亿美元)用于补贴日本企业生产线转移回日本本土。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尽管全球价值链断链风险增大,但是区域间进出口贸易却有所增多,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将聚焦于北美、东亚、东盟等区域。如美、加、墨三国互补性较强,加上美国政府换届,高技术产业“去中国化”态势不减,北美产业链区域化日益明显。总体来看,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塑,未来跨国企业将牺牲一定的投资效率换取投资韧性,全球产业链可能向纵向缩短、横向聚集转变。

(三)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新冠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和各国大规模救助计划的实施,使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一是股票市场波动巨大。2020年3月以来,美股史无前例地在10天内熔断4次;日本、巴西等国股市相继遭遇熔断。二是美元指数下行。美国经济增长疲软,再加上长期推行量化宽松和低利率货币政策,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三是全球债务水平迅速攀升,违约风险增大。为了应对疫情的冲击,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推出了空前规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平均赤字率快速上升,一些经济体债务水平突破了历史高位。一方面,实体经济受到疫情冲击,停工停产,收入大幅下跌,潜在产出水平的下降意味着税基的缩小,使得整体的债务风险在增大;另一方面,政府债务大幅度增加。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为应对疫情引起的经济困难,截至2020年9月底世界各国共推出财政救助计划11.7万亿美元,超过全年世界经济产出的12%。世界各国主权违约风险和企业信用违约风险均有上升,这些不稳定因素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形成很大威胁。

二、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回顾2020年,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充满了不确定性,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呈现“V”型修复态势,消费和投资加快回升,外贸发展超出预期,工业服务业逐步回暖,就业物价基本保持稳定,货币总量适度,流动性合理。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克服了困难,稳中向好。

(一)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全年实现正增长

由于疫情爆发,中国按下了暂停键,一季度经济大幅下挫。随着疫情防控显效以及复工复产工作的推进,前期积压的需求逐步释放,下半年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1.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中国经济复苏走在全球前列,实现V型反转,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彰显了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图1)。

(二)消费市场逐渐复苏,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020年上半年,全国消费市场受疫情冲击,居民外出活动大幅减少。随着疫情防控、疫苗研发取得积极成果以及刺激消费政策的落地,居民外出消费有序增加,市场销售状况有所好转。特别是国庆长假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大幅下降后逐步复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0万亿元,同比下降3.9%。分季度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二季度下降3.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四季度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商品销售结构不断优化,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中,升级类商品和汽车类商品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连续五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此外,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购物和快递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互联网经济逆势快速发展,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增长14.8%,占社會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图2)。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受疫情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2月份同比增速跌至-24.5%。进入二季度后,由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投资恢复态势良好,并在9月份实现正增长,全年呈“V”型态势。具体来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3万亿元,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图3)。

(四)对外贸易表现超出预期,贸易结构继续改善

2020年上半年,由于国外疫情蔓延和“云”办公模式的兴起,防疫物资和电子产品的海外需求增加。同时,国内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我国出口订单不断增加,出口展现出强劲的韧性。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2.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贸易顺差为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4%。外贸在一季度出现大幅度震荡后快速回稳,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中,出口从4月份开始,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出口总额为17.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在出口商品分类中,平板电脑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表现亮眼;进口方面,随着国内经济不断恢复,进口需求稳中向好,降幅不断收窄,全年进口总额为14.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7%。主要进口商品中原油、金属矿砂等资源型产品进口量分别增加了7.3%、7.0%,粮食、肉类等农产品进口量分别增加了28%、60.4%。

此外,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加速发展,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我国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验放进出口清单达24.5亿票,同比增加63.3%。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1.69万亿元,增长31.1%;其中,出口总额为1.12万亿元,增长40.1%,进口总额为0.57万亿元,增长16.5%。民营企业充分发挥生产经营的灵活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全年进出口14.98万亿元,增长11.1%(图4)。

综上,2020年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强烈冲击,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的大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消费、投资、进出口全面快速恢复。此外,全年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经济成绩全球亮眼。同时,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进一步。

三、2021年宏观经济前景研判

疫情蔓延了一年,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多数国家被迫实施边境限制政策,全球产业链陷入停顿,国际贸易跌入冰点,使本已疲软的世界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展望2021年,全球经济恢复与疫情防控成效密切相关,随着疫苗接种的展开和疫苗供应能力的提升,全球疫情拐点大概率会出现在2021年二、三季度,发达经济体将逐步缓慢复苏,但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恢复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对中国而言,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抗压韧性和发展活力强劲,经济表现值得期待。

(一)经济增速将呈“前高后低”态势

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严格、有效,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方面成效显著,全国各地出现的小范围疫情都被及时控制。同时,我国研发的疫苗有序开展接种,经济活动已经基本回归正常。“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央明确提出“经济发展要取得新成效”,在各种政策利好的加持下,我国将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升级,投资持续反弹,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保就业,稳价格,有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由于2020年一季度GDP增速基数低的原因,经济在2021年上半年有望出现高增长。全年来看,大概率是呈现“前高后低”边际走弱的态势,部分经济指标或达到两位数增长,之后逐步恢复到趋势性运行轨道。

(二)消费需求有望出现补偿性反弹

因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大幅萎缩,下半年居民消费反弹力度不够,导致全年消费支出处于较为低迷状态。2021年消费将出现较大幅度的补偿性反弹,居民消费信心及预期呈现乐观态势,消费有望实现较高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具体来看,一是基数效应。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消费增速较低,在三大需求中对GDP的贡献率最弱,对2021年形成了低基数效应。一季度消费增速幅度将会最大,随后几个季度逐渐回落至平稳状态,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二是收入增速稳步上升。随着经济逐步回暖,我国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加,为消费提供内在动力。同时,新冠疫情得到良好防控,疫苗研发上市进展加快,居民对未来经济形势具有良好预期。数据显示,2020年11月居民消费信心及预期指数分别上涨至124和127,蕴藏在疫情期间居民预防性储蓄中的消费潜力有望在2021年释放,从而对消费增长带来利好。三是政策推动。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扩大消费是关键。中国将通过加大消费政策的实施力度,重视和挖掘国内市场,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促进居民消费。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仍有部分因素会制约消费增长。一是受疫情冲击,国内就业形势严峻。低收入群体依然庞大,这部分居民消费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中低端和服务类消费。二是我国人口结构将迎来历史性变化,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消费群体规模收缩。三是家庭赡养压力加大。由于社保体制还不够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给80后、90后带来了巨大的赡养压力,大多数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倾向于选择过多储蓄防老,消费增长将受到较大制约。

(三)制造业和新基建投资驱动经济结构转型

后疫情时代,各种纾困政策陆续退出,传统基建投资的必要性会适当降低。伴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控力度加大,投资的质量和效率备受关注,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新基建”投资将温和增长,驱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加快数字化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同时促进高端制造业与数字化相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此外,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涉及四大领域的投资:一是新型基础设施,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二是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使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深度通达;三是建设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四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四)出口需求态势良好,对外贸易有望实现平稳增长

2020年中国出口表现远超预期,为经济快速复苏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二季度国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外疫情开始大范围蔓延,我国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企业生产逐渐恢复。此时全球对防疫物资、居家办公用品的需求激增,贸易订单增加对我国出口形势十分利好。新的一年,虽然全球疫情及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疫苗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已卓有成效,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外需稳步恢复,我国出口仍具有韧性,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一是随着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轨道,市场预期和消费信心将大幅提振,出口需求将迎来不断上升的局面。二是我国疫情控制效果好于其他国家,医疗物资和居家办公用品产业链完整,鉴于其他国家企业供应链重启具有一定时滞效应,虽然全球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后,对我国的出口需求可能形成一定压力,但全球疫情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各国对于防疫物资的需求短时间内仍然较高。三是我国外贸政策利好效应逐步显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与合作,秉承开放、共享的原则,有利于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当然,国际市场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会带来许多挑战。一是新冠疫情还在持续蔓延,全球累确诊病例已超过9000万。尽管疫苗已逐渐开始接种,但疫苗的有效性、普及性以及病毒变异后的超级传播性使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阻止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二是中国经济表现全球亮眼,资本双向流动较为稳定,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升值压力,对未来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三是美国新一届政府登台,新的对外政策是否会缓和中美贸易摩擦,都会影响中美贸易乃至全球贸易。2021年中国对外贸易或将呈现“先扬后稳”的走势。

四、主要经济政策取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机、力度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以稳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面临三大矛盾,一是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矛盾,二是货币供应总量与结构之间的矛盾,三是汇率与利率之间的矛盾。展望2021年,由于疫情的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以稳为主,加息的可能性很小。鉴于2020年国内外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较大,货币投放较多,在债务到期压力相对较小的时间区间,央行可能会阶段性降低货币投放力度。一方面,这将有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防范货币型通胀风险,同时也能为应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保有更大的政策空间。预计全年利率水平呈现前高后低格局,社会融资增速也将会回归至正常水平。货币政策的重点仍将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减轻货币政策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一是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努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调整资金流向,减少信贷资金和金融资源流向房地产,支持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大对中小型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中小型银行向小微企业的放贷能力,促进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二)财政政策更加强调精准有效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政府支出大幅上升。中央财政预算赤字率由2019年的2.8%上升至2020年的3.6%。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由2019年的24.1万亿元上升至28.8万亿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务98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高达3.75万亿元。鉴于2021年经济将回归常态,疫情期间采取的财政纾困政策将逐步撤出,考虑到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赤字率可能不会出现大幅下调。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也就是说,在新的一年,财政政策将依然保持积极稳健、精准有效,既要体现刚性和托底作用,又更加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要在实施的时机和力度上进行平衡,特别是在控制债务和风险方面留有余地、保有空间,持续推动经济运行平稳,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

(三)深化改革激发结构性潜能

进入“十四五”,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恢复到正常增长轨道,宏观政策也要相应回归正常状态,从而激发结构性潜能来驱动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引领,提升产业效率,鼓励基础研发,增加居民收入,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然而,这些结构性潜能还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政策的束缚,必须深化改革,激发结构性潜能。如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通信、金融等基础产业领域,放宽准入、鼓励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反对垄断和内卷化竞争,尊重法律,推动国内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功能的服务型政府转变。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只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应对新阶段的各种挑战,努力突围,才能迈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四)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

中国持续40年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在新形势下,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时代呼唤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一方面是着眼于国际经贸体系和贸易投资规则的调整,研究这些标准的影响和对策,推进构建与其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认真审视我国各种隐性补贴政策和当地企业保护政策,择机推进更高标准的开放举措。另一方面是着眼于我国自身优势、特点和需求,推出由我国主导的高标准规则体系,在进一步的开放中有匹配度和主动权。具体来看,就是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金、人才、科技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未来新全球化体系的形成贡献中国经验、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猜你喜欢
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