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要】本文从设计预习任务、开展合作学习、利用数学实验、对接生活经验等角度,阐述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方法,以彰显和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本理念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148-02
生本理念的教育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相较于小学阶段已经有所提高,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学生认知、理解数学知识,构建多维度的数学知识网络,提高学生数学学科学习品质。
一、设计预习任务,激发数学思维
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加顺利地过渡到数学新知识的探索学习中。因此,教师要设计前置性学习活动,并在正式上课前发放预习任务给学生,引领学生事先对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形成初步感知,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接受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找到数学学习存在的思维短板和认知障碍,顺利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预习活动是为学生数学课堂高效学习服务的。教师要紧密围绕课时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初步完成数学核心知识的前概念建构。例如,教学“立方根”的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准确理解立方根这一数学概念。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辨析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异同点,立方根与立方的对应关系,紧抓这些关键知识要素设计预习任务。如可以以导学案的形式,设计问题简单回顾平方根,如:“什么是平方根?平方根与平方之间是什么关系?平方根的数学意义是什么?平方根的运算方法又如何?”然后再设计预习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预习,如:“什么是立方根?立方根与立方之间是什么关系?立方根的数学意义是什么?立方根的运算方法又如何?立方根和平方根的运算方法有什么异同?”在问题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之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在课前就能对立方根有一个初步认识,形成前概念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开展合作学习,提升合作意识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互动,从而使学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广度。教师设计数学课堂互动环节,预设多种类型的互动教学程序。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开展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生生互动活动,以合作学习项目为抓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实验、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生本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學习活动要突出“探究”主题,因此教师要通过问题驱动、任务布设、留白等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和方式,启迪学生合作学习的思维,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探究学习思维空间。比如,学习了“有理数”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整数、正数、负数、自然数、分数、小数”这几个数学概念,进行归纳和总结,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说数学”和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出一些“说”的任务。比如,你是怎样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利用生活案例进行详解。“分数”和“小数”是什么关系?说说“分数”和“小数”的生活应用。当学生进入合作互动环节时,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解读展示。在列举“正数”和“负数”的生活案例时,有学生列举大楼层数标号,并进行展示。在解读“分数”和“小数”的关系时,很多学生都能够借助具体的算术式子进行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数学”,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个设计本身带有创意性,给学生提供交流、内化的机会,并在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生本理念视角下的合作学习,教师需要有开放意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广泛的互动交流中认知。
三、利用数学实验,强化操作体验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利用数学中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当中切身感受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本质特点、构建方法。强化学生操作学习的体验,推动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数学实验资源与数学理论教学内容有很多对接点,教师要进行教学规划和处理,利用数学实验,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在实际体验中内化数学知识。
教师在数学实验方案设计和执行环节中,要注意对接学生学科思维,让数学实验体验得到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学“直角坐标系”这个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切实感知和理解坐标位置关系,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验任务:以学校为原点,自行设计一个直角坐标系,标注出自己家的位置,写出坐标值;或者是找到周边熟悉的地标,用估算的方式做位置标注,看谁的制作和标注更为规范准确。学生接受这个制作任务后,开始查看教材中的直角坐标系的特点,分析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逐渐理清操作路线,展开操作实践。在这期间,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并进行必要的指导,确保实验操作顺利展开。
教师将直角坐标系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设计成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验和体验,用坐标的方法标注自己的家与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认知新知识,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体现数学的应用特征,使学习更为深刻而精彩。
四、对接生活经验,培养探究能力
要想打造生活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师需要有深度对接意识,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生活数学认知基础做对应调查,为教学设计找到最有价值的参考。然后结合生活进行数学训练设计,让学生从生活体验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引领学生有序开展数学新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迁移学习,保持数学学习思维的连贯性,提高数学知识建构的准确性。
教师基于生活经验开展数学新知教学时,要坚持生本理念,站在学生的视角筛选生活素材并进行必要的加工,确保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能够契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接受水平。以“角”的概念教学为例,“角”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角”,讲解“顶点”“边”“角的度量”等概念,认识度量角的工具,然后要求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角”的应用例子,利用角的度量工具,对身边的“角”进行实际测量。当学生对量角器的应用有了一些认知之后,学生就会想用量角器来测量生活中常看到的一些“角”,比较“角”的大小,懂得准确表达“角”。同学之间也可以交流测量结果和测量体会,更好地掌握实际测量“角”的技巧,加深对“角”的理解。从学生课堂学习反馈信息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认识“角”的属性,掌握具体的测量操作方法。这样的学习体验,更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
总之,落实生本教育理念需要教师深入研读生本理念的内涵,正确看待数学课堂的教学关系。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在布置预习任务、开展合作学习、进行数学实验、体验生活经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刊刊.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06).
[2]杨红娟.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数学大世界,2019(01).
【作者简介】李 波(1980—),男,汉族,广西玉林市人,一级教师,本科,现就职于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第三初级中学,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