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深澜与存在之思的抒写

2021-08-16 01:49庄鸿文
野草 2021年4期
关键词:湖光芦苇古典

庄鸿文

芦苇岸是一位职业编辑。他的另一重身份是诗人,并且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是当代诗坛引人瞩目的中坚。读芦苇岸的诗,很难给出一个明晰的定位,因为他行走在不断超越自我的道路上,其创作无论从题材还是形式而言,都是多面的。他的诗既有来自于西方的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意蕴。

既能做形而下的观照,也能做形而上的思考,这带来了他诗歌抒写对象的多样化。他的一些短诗的抒写对象来自于日常,是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诗歌里有小区的生活面貌(《日常之欢》《消费时代的抒情》),有来自于家常感受(《描述》《孤独是生产力》),有远离乡土的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喊痛》),亦有宴乐之趣(《海派夜宴》《江南周末》《非常道》《后置的静观》),有思哲之聚焦(《落叶观察》《钟表里的水》《五月空曠》《在海涂上》)。这些诗歌无不显示出诗人对日常生活细致的体察与感悟。芦苇岸是一个倾向于“哲思”的诗人,他不会满足于对“日常”作单纯的摹写,如果这样的话,会带来诗歌琐碎与零散,也丧失诗歌本身的美学价值。因此,与其说芦苇岸书写“日常”,不如说他书写的是“日常之思”。在看似平实的诗歌语言与平常的细节背后,蕴涵的是诗人强大的人文精神。《日常之欢》中,诗人用节制、精炼的语言写出日常生活之所见,写出诗人对平凡生活的温情与关怀;现代生活常常带给我们以疲惫、孤独之感,《孤独是生产力》则将这种生活状态放在有限且俗常的空间——厨房的饭食间加以表现。

芦苇岸是一名“自然之子”。面对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庸常与沉沦,法国的卢梭与中国的沈从文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返回自然”,卢梭希望摆脱社会中的种种羁绊回到自然,现代教育是要培养“自然人”;沈从文则对现代都市社会中人性的异化进行了批判,并建构了一个“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湘西世界”。芦苇岸同样渴望回到自然,不过他并没有厌弃或一味地讽刺、批判当下,在他的现代日常描写中蕴涵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对生活的深刻感触。我们看到他笔下的自然抒写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大型组诗《湖光》便是芦苇岸倾心自然的集中体现。诗人精神境界开阔,诗歌文本气质空灵悠远而又充满活力,他对其笔下的自然山水怀有中国古代文人留恋山水的欣赏之姿,但又有诗人的现代性思考。这组诗共由100首诗组成,抒写的是诗人面对自然的所见所思:“开始或结束,我在极力抬高眼界/坐拥一湖,像一个耄耋老者守着/一辈子财富,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起身时,一眼将粼粼波光悉数扫遍/既得清凉者,哪管他背后的江山。”(《眺望》)这一片湖光山色于诗人而言是师者,自然中的生灵让“一个俗人豁然眼聚光明,心地敞亮”。虽然诗人也将湖光山色视为“财富”,但他无意于“觊觎和占有”,他所想做的就是能永远沉浸在自然中,保持清澈、澄明、纯净,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诗人就像一个自然的“闯入者”,一旦进入其中便引发沛然诗意,这让人想起梭罗。梭罗在瓦尔登湖看树木青草,看日落月升,看闪动着波光的湖水,在远离物质世界的文明后他写出了《瓦尔登湖》。梭罗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对于芦苇岸来说,步入“湖光”即靠近自然,远离物质世界的地方也是最接近思想的地方,这里深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

芦苇岸应该是相信万物有灵的,这既体现在他诗歌的精神上,也体现在诗歌的具体写作上。在他的笔下,细雨是“孩子一样透明的小可爱”,“挑着露水的野草”面对诗人的到来会“惊讶地点头,喉咙里响着:‘有失远迎!”读他的诗宛如穿行在童话的世界里,《湖光》就像属于芦苇岸的一部《绿野仙踪》。既然是“童话”,我们便能在诗中读到很多新奇生动的比喻,以及充满童趣的意象。譬如说候鸟是“朵朵失重的落花”、虫鸣是“星星一样的”,以及“草叶上那七星瓢虫的安静”等等。芦苇岸的诗还有某种来自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意味,《湖光》的诗风在感性的轻盈外还有一种知性的空灵与雅致,使得他的诗歌萦绕着某种古典主义的情怀,这种古典精神诉诸诗歌中的意象与情境。

在野之浔,柳拂酒船逝,青帆拍浪来/碧波辽阔的卷轴缓缓打开,像芳心在舒展//数一数我的渊源吧,唇齿间,每一朵/浪花,都散落在我长袖邀月的对酌里/那可是我蘸着春色肆意挥洒的水墨……//这些熟悉的风景,在我的身前身后隐姓埋名/载春舫、采菱滩、耕云堂、观莲亭、白雪窝/我本好色,枕着清风榻,梦水乡,蒹葭苍苍

以上诗句来自于《好色》一诗的几节,浓郁的古典美学意味扑面而来。此外,看看《湖光》100首诗的题目:临水、空蒙、春分、止水、有容、斯人、小雅、关雎、寒鸦、秋声、盈缺、清音……无不唤起我们心中所熟悉的情感结构,这关联着一种与古典相关的情境与抒情方式。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有些时候,古典诗歌对于现代新诗并不意味着价值与成就,反而会带来一个问题,即是否会造成新诗现代性的不足?我想,这与诗歌书写内容在本质上与是否表现了个人与现代性的生存论关系有关。我们所处的当下世界与古典诗人笔下的世界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时代加速向前,我们失去了与自然的亲缘,为了超越这个世界,超越这个肉身,诗歌只有指向一路,因此,具有古典意味的《湖光》组诗在于其内在现代的精神表达。芦苇岸在其《在文本中艰难地制造远方》一文中说:“因为有了现实困境的存在,人们才不断积极探索逃出困境的方式。”芦苇岸出生于1971年,就年纪与心智,足以称得上以1965至1989为主体的“第四代诗人”中的“70后”的中坚——能“真正地向诗歌内部寻求解决困境的答案”,在文本里“制造远方”。我理解这“远方”非指距离的远近,而是指心灵的高远。组诗《湖光》是诗人对自然的致敬,这是他在物质世界外为自己建构的一个精神世界,在这个有灵的自然界中诗人赞美生命、思索时间、理解宇宙。可以说,这一片“湖光”是诗人为寻求自己精神的出路所做的积极探索,为自己的心灵找寻的可供栖息的家园,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重视引入到现代诗歌文本的建构,用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化解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长诗《空白带》是芦苇岸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的又一个成功尝试。正如诗人、评论家霍俊明所说:“芦苇岸在渐进‘中年的时刻,其身体和内心都具备了构造一首长诗的能力。”(霍俊明《在“空白带”的静音区起身或破碎》)芦苇岸或许是想通过《空白带》的写作来对自己的诗歌创作做一次超越,长诗的写作特别考验一位诗人内在的创作能量。正如上面所说,芦苇岸是一位喜欢用其诗歌来表达其“哲思”的诗人,他的《空白带》就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质。阅读《空白带》,我们会惊讶于诗人思想的深度,他将其形而上的思辨上升到了一个可能到达的高度,从而体现出诗人创作的另一个向度:超越日常的存在之思。

作为一首长诗来说,《空白带》似乎缺少一个完整与清晰的诗歌架构,但是我们不难把握到诗歌的精神内核,这是诗人芦苇岸的个人精神史,诗中的抒情主体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合二为一。这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一位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空白处的情感抒发,他渴望从日常中进行形而上的思辨。长诗第一节就说“一场旷世的鏖战已录制千年”,进入碎片化、数字化,并不断被解构的21世纪的日常,诗人会带来怎样的思考?“空白”即为“没有”,“空白带”等待着被书写、被记录,书写于其上的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抽丝剥茧般的疼痛开始侵蚀时光/他发现一切都在加速风化/除了自己化石般的残身/和积满尘埃的内心”,喧嚣与静谧、生存与死亡、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过去与未来……诗人就在这一重重看似对立的关系中寻找心灵的出口。“那些卑微的事物试图建构的新秩序/一茬又一茬,倒伏在广袤的大地”,诗人自始至终都是以自然主义者自居,他的形而上的思索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即是强调“返回自然”,培养“自然人”。“自然人”不是野蛮人,一个生活在自然的人和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并不是同一回事。作为生活在21世纪现代社会中的人,诗人希望做到的是在当下有一处灵魂的栖居之所,也即实现荷尔德林所说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之上”。在诗中,田野、大地、乡村、高岗、山风、河流、稗草、桑地、昆虫、棉花地等与自然相关联的词汇带给我们以宁静之感,化解了弥漫在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焦躁与矛盾,个体与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得到释放。

T.S.艾略特说:“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西方的现代主义诗人们不以抒情为其主要目的,在他们看来,诗还与叙述、思想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看到许多西方现代主义的诗歌文本采取的是内省的视角和独语的姿态。芦苇岸的《空白带》是其诗歌作品中最具现代主义特征的文本,现代的诗是沉思的诗,他在诗中对自然、生存、死亡、永恒等主题进行沉思和玄想。于读者而言,随阅读一起展开的是理性而温暖、渴望回到本真自然却并不摈弃琐碎日常的抒情主体。芦苇岸用精炼而富有质感的语言将生活的细节与现象呈现在现代性文本中。“一个早起的女人俯身晾衣”,“在她的小屋里,孩子们都长着童年的模样”,“阳光从山岗上满溢下来/积聚在没有麦苗的麦田里”而“旱情蔓延到新闻播报的每一个时段/焦虑灼伤了女主播虚假的淡定”,这些是被诗人锤炼过的生活细节。“心情袒露这被时间之水冲刷的痕迹/那些性灵的大水,卷走什么,留下什么/自有哲学的气度和天理的决断/只有寬厚的大地才能承受浩大的弹奏”,“摧毁和重建,始作于人类的身体/无处不在的喧嚣,专事屏蔽/比起一场战役的到来更加令人恐惧/唯有爱,让他宽慰……”这些是理性的“超越日常的存在之思”。在“日常”与“日常之思”之间,我们看到诗人虽然也有焦灼与困顿之时,但他却葆有对精神、信仰的坚守。《空白带》中的诗人自我形象在与外部世界的对峙关系中、在寻找诗性存在的过程中得以凸显。

中国现代汉语新诗从其诞生以来就存在“新”“旧”之争,到今天,这并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中国现代诗人接受了西方诗学及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现代诗学。在西方,有现代诗人借了中国古意尝试新颖别致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更有诗人继承古典诗歌传统,创作颇具现代意味的汉语新诗。因此,“现代”与“古典”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断裂的沟壑,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理想的平衡点,或者说使这两者水乳交融于现代汉语新诗,才是中国现代诗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芦苇岸是一位现代汉语新诗写作技巧的积极探索者与实践者,在其最新的一组诗《日知录》中,他将这一思考推向深入。在《偏爱未被提及的事物》中,诗人设置了一个戏剧化情境,以细密繁复的组织、跳跃性的语言,传达现代人敏锐、复杂的感受、经验和思考。在芦苇岸的诗作中,“现代”与“古典”两者的关联之处在于“断裂性”“互文性”表达,以及骨子里的古典意味——那是属于一位现代文人的“夏夜读文”“冬夜雅集”“海派夜宴”“江南周末”。

阅读芦苇岸的诗,读者很容易享受到一种快感,一种轻敲神经带来的快感。纵观其迄今为止所创作的数量可观的诗歌作品,诗人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精神体验使其诗歌抵达了智性的深层真实。他的诗歌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传达其对人生、情感、自然、社会的理解与认知;同时他立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不断开掘与创新,形成了他感性与理性交织,充满意境又具有智性的诗歌美学风格。

【责任编辑黄利萍】

猜你喜欢
湖光芦苇古典
何武生
石磨豆腐
湖光春色
咏岽顶湖茶园
鱼梁洲栈道
起风了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芦苇
轻古典风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