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ratch编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2021-08-16 05:14费爱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出题模块情境

费爱萍

以Scratch为主要内容的程序设计模块,是小学阶段进行编程教学的主要平台与手段。在日常的教学中,将授课内容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以知识为原点,通过构建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任务需要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思维是一系列工程思维在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内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任务解决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习与生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任务驱动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需要。笔者将以《小猫出题》为例,阐述如何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流程设计

(一)分析要素,合理组合

虽然是小猫出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可以建立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模拟成数学课上的口算练习。教师说出题目,由学生作答,教师判断正误给出反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分为哪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可以细分成哪几步,每一小步又由哪几个要素组成,要素前后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由于是学生日常经历的生活情境,有亲身体验为基础,就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思维负担,因此任务的探索能顺利完成。大体来说,涉及以下三个步骤(如图1)。

这样,在情境与任务的支持下,带领学生分析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并且做到尽可能详细、不错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将整个要素进行梳理并展示,使学生思维过程进一步具体化,从而促进计算思维的培养。

(二)安排顺序,强化事件

出题、回答、反馈可以看作是单一事件,它们涉及的编程积木和行为是独立的。但是,也可以看作是整个情境中的子模块,需要引导学生怎样将这些子模块进行关联,其顺序是如何安排的。这些子模块哪些在前哪些在后,是否同时发生或者反复发生?这些都涉及本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对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这三种程序结构进行认识与思考。通过学生对情境过程的梳理,不难得出结论,整个的出题与反馈过程是顺序结构,但是在反馈模块中需要用到分支结构,如果想出多条题目,就需要将整个过程反复发生,这就要用到循环结构。在这一模块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应用流程图等工具,引导学生对某些复杂的事件做出具体分析,尽量将思维可视化,有助于厘清思路。

(三)构造算法,情境探索

通过整个任务与情境的探索,特别是在思维导图与流程图的帮助下,学生已经对程序所涉及的相关积木块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仍然需要在一些具体事件上构造算法。比如说出题的数量,是建立一个变量累加器,设定固定的出题数量,还是输入一个固定的暗号,比如“回答-1”即代表出题结束。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与日常生活会有细节的偏差,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对细节进行补充,比如建立变量,或者设立判断条件等,以帮助学生对于事件过程的理解,促进他们计算思维的培养。

(四) 优化算法,修正程序

经过学生的努力,程序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整个过程是否高效,积木是否可以简化,这些都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算法环节展开探讨,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最终形成最优算法。算法的重构,必然引起程序的修正。这时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新生成的算法对自己已有程序进行修正,这对学生既有思维的挑战,也大大考验了学生的计算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模块的安排是学生最开心的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对程序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对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相关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构建情境

学习的目的在于将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与困难。信息技术知识在带给学生神秘感的同时,也因其抽象而难以被学生理解。这样,不仅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也加大了计算思维培养的难度。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弥补知识教学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计算思维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小猫出题用学生更为熟悉的教师口算为代替,让学生通过复现教师出题、学生解答、教师反馈等一系列的过程,厘清整个过程中的各个节点,为后续的脚本搭建做好准备。

(二)创新教学形式

教师单纯的一言堂很难在课堂中引起共鸣,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是学习原动力的出发点。因为,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完成情境搭建之后,可以設计一系列的任务,将学生引入这个情境,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分解出“出题、回答、反馈”等模块的基础上,询问学生这三个事件是否相互关联、如何关联、顺序如何等一系列需要探索的任务,让学生厘清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顺序、循环、分支等程序结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既保持学习动力,又能与生活建立关联,从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交流讨论,发散计算思维

讨论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各种观点引出并产生碰撞,从而集思广益,加深学习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随后的安排中,要求学生就讨论的结果加以展示,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达到活动的收益最大化。

三、结语

总之,计算思维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素所在,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让素养的落地更加扎实有效,真正实现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猜你喜欢
出题模块情境
民生实事 请人大代表“出题”“阅卷”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我只出题,不管证明
棉和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