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新
一年来,“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一年后,“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的城市名片建设再次揭示了上海开路、示范、攻坚的重点所在。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近日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实现,城市成为品质生活的高地、成就梦想的舞台,使在上海者引以为豪、来上海者为之倾心、未到过上海者充满向往”,厚植人才优势的目标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引进高科技精英人才做出过一系列指示,上海市政府也为之做了很大努力,紧锣密鼓推出的12项出入境政策、“人才20条”“人才30条”等政策先后为科创中心建设架起了鹊桥,提供了人才保障的智力支撑。但从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角度,让各方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还有提升的空间和突破的關口。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对于领军人才,上海求贤若渴,但是精英人才引入不应是为少数精英提供特殊服务和特殊政策,应该切实营造一个让人才展其才的社会环境,更要营造一个人人皆可成才的公平公正合理环境。技能人才也是人才,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培养、发展和待遇问题。今年初市人代会上,市委书记李强在回应我提出的关于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问题时说:“我非常赞成。上海需要高端人才,也确实离不开技工,技能人才很重要。”一项调查显示,本市因职业技能评定政策调整的间隙期,技术工人占在岗职工人数比重略有下降;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促使制造业技术工人占比上升;因高技能人才退休等原因,使高技能群体占比和平均年龄都呈下降状态。随着大量外来劳动力进入本市就业,技术工人队伍中的非沪籍人员比重上升,但非沪籍技术工人平均工资仍低于技术工人平均水平。要将产业工人建设成为和主导产业动态匹配、产业粘性更强的高素质、创新型工人队伍,需要进一步梳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各项措施,下大力气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同时要完善“上海工匠”的培育、评价、评审、表彰、管理的机制,加速把“上海工匠”纳入本市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推进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
要建立更开放的人才集聚机制。让各方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有归属感、幸福感和荣誉感。发展新兴领域不能仅仅依靠本地人才,还需要国际人才来刺激技术进步。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提出,浦东要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上海要进一步建立海内外精英人才引进统筹协调机制:针对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三个重点环节建立更加灵活,更有力度、接地气、受欢迎的人才管理制度,精准施策;促进与世界主要发展经济体国家、友好城市人才交流;制定具有上海风格的“浦江计划”,使机制、制度更趋科学、高效和合理。
要扩大人才园区的数量与规模。目前上海各个经济开发区都有众创空间、孵化器、智慧谷之类的创新创业平台,但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体系。期待中央部委和有关高校联手,强势出击,真正形成有规模效应的人才集聚基地,筛选出一批有特色、高精端的领头雁,提升上海引进人才的品质。
要广泛吸纳更多层次人才。新形势下的人才引聚需要有“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胸襟,要以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为价值引领,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美好局面必将实现。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委员,浦东新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上海高桥捷派克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