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电台起家的红军通信

2021-08-16 05:11朱琰菁
上海人大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电台技术人员红军

朱琰菁

提到通信,大家可能会想到手机、互联网、卫星等高科技手段,但在革命时期,通信技术的天花板就是无线电通信了,而我军历史上第一部通信设备则仅有“半部电台”。

当时没有电池,电台运作除了报务员以外还需要配备专人操作手摇发电机。中央苏区创建初期的红军没有一部无线电台,更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与上海党中央联系全靠秘密信件,打仗指挥也大多靠传令兵和交通员等传统人力。显然,这种落后的通信方式已无法满足严峻的战争需求。就在红军迫切需要技术革新的关键时刻,“半部电台”登场了。

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龙岗战斗胜利,红军活捉张辉瓒,同时缴获首部电台,并俘虏了10名无线电技术人员。但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以及从未见过“这种东西”,红军收缴时把电台砸坏了,仅剩收报功能是完好的,只称得上是“半部电台”。漫漫长征路上,红军也没有丢弃这部电台,现在它作为一级军事文物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即便功能受损,毛泽东、朱德等仍对此物视若至宝,并下令以后收缴的所有物资一律不得损毁。正是这样的纪律,使得红军在几天后的东韶战斗中又缴获了一部完整的15瓦电台。就是靠着这一部半电台,红军建立起了自己的无线电通信和侦查力量。

无线电情报通信工作对多场战役的胜利起到了战略性的推动作用,第一次崭露头角便是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经历培训后日益壮大的通信队伍不负重托,日夜坚守台位侦查敌情,终于在1931年5月14日傍晚,从纷乱的信号干扰中侦获了敌军的内部明码对话。由于国军不知道红军已掌握了如此重要的技术,所以明码交流毫无顾忌,透露了次日将从驻地富田出发转移阵地的行军计划。根据情报,毛泽东、朱德等当机立断,调集5个师、2万余人连夜急行军包围富田,歼敌第五路军一个师一个旅共3万余人。最终,红军得以“七百里驱十五日”,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鉴于此,对通信队伍建立的意义,毛泽东曾这样形象地评价道:从此以后,我们红军有了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

技术的进步需要人才,革命的前进需要英雄。通信事业中的革命英雄不驰骋沙场,却用电台和笔做武器,用指尖让敌人闻风丧胆。

我要说的第一位英雄是被毛泽东称为“解放军通信工作开山鼻祖”的开国中将王诤。王诤非他本名,当时为了表达投身革命的决心,同时为了保护家人,他将本名吴人鉴改为王诤,诤字取义“诤言笃信,刚直不阿”,用以自勉。这一年他21岁,而这一改,就是一辈子。1928年他出门求学,入读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学科,第一次反围剿后矢志加入红军,担任无线电队队长,填补了无线电技术人员空白。王诤隐姓埋名整整21年,直到1949年革命形势稳定后,才得以向家中寄出薄薄四张却重抵万金的家书。王诤中将用一辈子践行着自己的名字,践行着初入红军时毛泽东对他的勉励: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他用累累功勋告诉我们,什么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要说的第二位英雄与第一位英雄也有关。1931年6月,王诤作为负责人组建了第二期红军无线电训练班,李白便是學员之一。《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李侠家喻户晓,其原形便是李白。电影中的李侠在告别延安的战友时说“我们耳机上见”,这是属于通信人的浪漫,也是属于那个艰险残酷的斗争年代的革命人的铁骨柔情。

有人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那我觉得革命的英雄主义可以这样说,即使困难重重看不清前路方向,依旧坚守信仰和使命,为革命付出赤诚和热血。写下《苦难辉煌》的金一南将军曾说,“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曾经只存在于千千万万革命者脑中的美好未来,如今所有人民都可以看见。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为了什么,他们为了国、为了民、为了家,为了黎明的曙光一点点透过乌云与迷雾,照亮整个中国。

猜你喜欢
电台技术人员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鼹鼠电台
十送红军
浅议某集团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台湾地下电台为何屡禁不绝
荔枝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