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樵
2021年年初,一部描绘西海固地區人民奋进脱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热播,戈壁滩、沙尘暴、涌泉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勾起了我对腾格里沙漠边缘村庄的回忆,那里也有戈壁、沙漠,也有勤劳善良的人民,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党员。
我的姥爷沈嘉道,是甘肃省民勤县东湖镇下润村的普通村民,年少时经历饥馑、贫穷,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6岁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下润村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荒漠化和沙尘暴威胁着村子,为了保卫家园,也为了生存,1983年起,姥爷开始带领全村人在沙漠边缘大规模栽植梭梭,经过二十多年的坚持,在风沙沿线,成活的梭梭林已经有2600多亩。姥爷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号召,在沙漠边缘的农田里林草间作,种植牛羊饲料苜蓿,那一年,退耕还林还草的奖励是羊,姥爷说羊是成群被赶到村子里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姥爷很骄傲。为了养护梭梭,同时为村民带来经济收益,2002年,姥爷在阿拉善左旗买了2000块钱的苁蓉种子,分发给村民。他告诉大家,如果种苁蓉没有收益,这种子的钱他就不要了,如果有收益的话,再把种子的钱还给他。姥爷还从内蒙古请来农技人员,教大家在梭梭根上种苁蓉,2005年,种苁蓉的效益开始初步显现。自此,苁蓉种植开始在民勤县乃至整个河西走廊地区推广。
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肉苁蓉、枸杞、酿酒葡萄,都是姥爷和村民们尝试的作物种植,在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中,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老屋里贴着的一张又一张“优秀共产党员”的奖状,村党支部墙上贴着的姥爷认真书写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电视台、报纸上一次又一次关于姥爷的报道,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使我暗下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8年夏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河西走廊,亲身到绿洲农业建设与脱贫攻坚一线,遇到了从事科研后投身基层扶贫事业的年轻干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党支书、工作强度“白加黑”“五加二”的扶贫干部,也遇到了勤劳朴实的农民。自此,我终于真正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含义,这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无数基层党员干部一生践行的誓言,回到学校,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决心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不幸的是,多年风沙侵扰与艰辛劳作之下,姥爷已于2020年年初因胃癌去世。但再次回到姥爷奋斗一生的地方,我见到的,是村民脸上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笑脸,是隔绝沙漠与村庄的堤坝后多年未向前推进的沙漠。过年期间,村里又闹起了社火,新编的小曲里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听着小曲儿,看着越过越好的日子,我的眼泪竟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姥爷应该也会觉得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