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乌兰哈达地区铀矿找矿进展与找矿预测

2021-08-16 13:02段明张祺王国明胡鹏谢瑜程银行王天豪
华北地质 2021年2期
关键词:北东火山岩铀矿

段明,张祺*,王国明,胡鹏,谢瑜,程银行,王天豪

(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300170;2.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天津 300170;3.吉林省核工业地质局,长春 130062)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巨型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1-5],巨厚的火山岩系是火山岩型铀成矿的基础。大兴安岭中南段也被认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多金属矿集中区之一[6-11],产出有很多重要的银铅锌铜等多金属矿床[12-16]。热液型铀矿作为内生矿床的一种,成矿条件与其他多金属相似,在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内分布着大量的铀矿(化)点,很多学者也从基底、盖层、构造岩浆活动及矿化特征等不同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认为该地区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和很大的铀成矿潜力[17,18],但至今却未发现铀矿床。鉴于北部俄罗斯境内产出有斯特列措夫超大型火山岩型铀矿田,南部河北沽源产出有张麻井火山岩型铀钼矿床,成矿条件均与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相似[19,20],所以该火山岩带被认为具有很大的铀矿找矿潜力,同时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带新生代的隆起对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松辽盆地的跌宕起伏、水进水退及沉积物源和砂岩型铀矿铀源也起到了关键作用[21]。

在“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中,工作区所处的大兴安岭中段被划为扎兰屯火山岩型铀矿成矿远景带而不是成矿带[22-24],根本原因是尚未发现成规模的铀矿床。鉴于此本次工作在该地区开展了整幅的1/5万伽玛能谱测量工作以及大比例尺的矿(化)点检查及钻探验证工作,在该区发现2处矿化带、圈定了9个铀异常区,施工1个工业孔,估算(334)?铀资源量XX吨,综合研究了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了2个找矿靶区,为下一步铀矿找矿指明了方向。

1 地质概况

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天山-兴蒙造山系大兴安岭弧盆系的扎兰屯-多宝山岛弧,主要铀矿化类型为火山岩型,其次为花岗岩型,赋矿层位主要为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中酸性火山岩,控盆控矿构造主要为NE向张性断裂或次级断裂,基底岩石主要为古生代花岗岩。

1.1 地层

工作区内地层由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组成(图1)。古生界隶属于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地层区,中生界为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中生界地层非常发育,约占工作区总面积的70%。古生界地层出露面积较小,不足20 km2,由中泥盆统大民山组(D2d)和上石炭统本巴图组(C2b)组成,以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和沉积建造为主,主要分布于都日本格尔后山及宝鹏音达巴一带。中生界地层分布广泛,主要为侏罗系和白垩系火山岩地层。侏罗系发育塔木兰沟组(J2tm)、满克头鄂博组(J3mk)、玛尼吐组(J3mn),以陆相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建造为主,伴有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和沉积建造,具有多喷发旋回、多韵律特征,属火山断(塌)陷盆地构造环境。其中满克头鄂博组分布遍及全区,展布形态受火山机构控制,多呈环带状展布,出露面积约60 km2,被上覆玛尼吐组整合覆盖。火山岩铀平均含量为11.3×10-6[14,15],为主要的富铀层和含矿层。白垩系发育白音高老组(K1b)、梅勒图组(K1ml),主要分布于乌兰哈达乡乌兰楚鲁及少日古林哈达-哈日绍荣一带,属陆相火山断陷盆地环境。

图1 区域地质简图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1.2 构造

工作区古生代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华北板块,次级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中生代以来叠加有滨太平洋构造域,本区隶属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区,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挤压和俯冲作用,形成了NE 向的火山岩喷发带,表现为强烈的火山岩浆活动,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图2)。区内构造按形成的时代可划分为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其中以燕山期构造为主,燕山期构造形态代表了该区现今为止的构造框架。

图2 内蒙古乌兰哈达地区地质示意图Fig.2 Distribution of intrusive rocks in Wlanhada inner mongolia

工作区断裂构造按构造线方向可划分为NE 向断裂、NW向断裂,以NE向断裂最为发育,现将主要断裂描述如下:

都日布勒吉-乌兰哈达北东向断裂带(F1):呈NE 向45°展布,斜贯都日布勒吉-乌兰哈达一带(图1)。该断裂为北东向黄岗梁-甘珠尔庙-乌兰浩特断裂带的南东支(林西-碧流台-乌兰浩特断裂)在幅内延伸部分,由两条近于平行延伸的断裂构成,断裂切割了中泥盆世大民山组、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梅勒图组。该断裂为长期活动断裂,形成时间大约为早二叠世,控制了燕山期形成的岩浆岩带的分布以及多金属、铀矿化异常点的分布。

黄贺图北西向断裂带(F2):分布于色布尔-黄贺图一带,NW 向320~340°展布,断裂横切本巴图组NE向构造线,构成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盆缘断裂,并控制了白垩纪梅勒图组的分布,以张性为主,形成时间较晚。

毕合图北东向断裂(F3):分布于宝腾音达巴地区西侧,呈NE向45°展布,倾向SE,倾角60~70°,延长约4 km,宽度约10~25 m,为石英脉、闪长玢岩所填充,西盘出露玛尼吐组(J3mn)紫灰色安山质角砾晶屑凝灰岩,东盘主要出露中二叠世花岗岩。断层性质为逆断层,其断距50~80 m。该断裂带内岩石硅化、萤石化蚀变强,eU含量升高,最高可达80×10-6,其东侧发现包括81721等数十处铀异常点。

1.3 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比较发育,但分布不均,集中出露于工作区的东南侧,是1/20万地质图上色布尔岩基的一部分,属于乌兰浩特—甘珠尔庙岩浆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侵入活动自晚石炭世开始,经中二叠世、三叠纪、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具有多期次的特点(图2)。

(1)中二叠世花岗岩

中二叠世花岗岩分布在翁和日海达巴、格勒乌拉、包登格达坂南等地,出露形态呈不规则状,北东向展布,侵入于石炭系本巴图组、中二叠统大石寨组,被晚侏罗世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岩性可进一步划分为细粒二长花岗岩(ηγ1P2)、似斑状二长花岗岩(ηγ2P2),两者呈脉动侵入接触关系。二叠世花岗岩平均铀含量为11.5×10-6,铀浸出率可达25.26%[25-26],能为铀成矿提供部分铀源,铀源充足。

(2)晚三叠世花岗岩

晚三叠世花岗岩是1/20 万哈德营子幅地质图内色布尔岩体的一部分,分布于色布尔岩体的北西侧,岩性主要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T3ηγ1)、中细粒二长花岗岩(T3ηγ2)。中粗粒二长花岗岩(T3ηγ1)主要分布岩体的中心部位,呈不规则椭圆状岩株产出,长轴北东东向展布,侵入本巴图组二段,被上侏罗统玛尼吐组不整合覆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T3ηγ2)分布于乌兰楚鲁图、敖包乌兰、鹅列毛都达坂等地,是晚三叠世岩体的主体,大体呈外环围绕中粗粒二长花岗岩(T3ηγ2)分布,出露面积较大,两者之间呈脉动侵入。

(3)中侏罗世闪长岩

中侏罗世闪长岩(J2δ)与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相伴产出,出露面积近2 km2,岩体呈不规则带状或岩株状,呈东西、北西或北东东向展布。

(4)晚侏罗世侵入岩

晚侏罗世侵入岩主要分布在乌兰哈达苏木北部一带,基岩裸露良好,岩石风化程度中等,面积约20 km2。侵入体呈不规则的椭圆状、岩枝状或岩株状产出,侵入上石炭统本巴图组、上侏罗统,使围岩发生角岩化、硅化、褐铁矿化,岩体内部常见有地层捕虏体。岩性主要为二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岩体内部发育走向以北东向为主的流纹岩、细晶岩、二长斑岩等岩脉。

(5)早白垩世侵入岩

早白垩世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六家子、楚鲁图达巴、乌兰哈达、少日古林哈达等地,面积约为18 km2,多呈不规则岩株或岩枝、脉状产出,侵入石炭系本巴图组、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上白垩统梅勒图组,岩体内部可见大量的满克头鄂博组和本巴图组的捕虏体。岩性主要为二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

2 地质体放射性特征

2.1 地质体放射性含量特征

通过本次1/50 000伽玛能谱测量工作成果,总结了调查区地层和地质体的放射性含量特征(表1)并取得如下认识:

古生代、中生代地层U背景值(1.88~2.54)×10-6,Th 背景值(8.84~12.27)×10-6,K 背景值2.29%~2.91%。然而在测区南部与二叠系花岗岩接触部位的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地层U、Th含量明显升高,U含量为(4.9~26.5)×10-6,最高为680×10-6,Th 含量(11.4~46.6)×10-6,Th/U比值为0.7~5.8,显示本区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地层具有较好的成铀潜力,且铀含量随火山碎屑粒度变粗有增加的趋势,铀异常主要集中在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砂砾岩中,受岩性控制比较明显。

区内侵入岩放射性特征显示出差异性,北东向展布的中二叠世花岗岩U背景值为3.74×10-6,Th背景值为17.94×10-6,K背景值为3.13%,岩体外带铀含量为(5.0~29.3)×10-6,高于岩体内部。测区东北部中生代侵入岩的U背景值为2.48×10-6,Th背景值为13.19×10-6,K背景值为3.02%。

2.2 放射性分布特征

工作区内铀增高场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与区内主构造方向一致,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海西晚期侵入岩或与中生代侏罗系中酸性火山岩接触地带,确定海西晚期侵入岩与满克头鄂博组(J3mk)中酸性火山岩为本区首要找矿目的层位。依据1/50 000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地层、岩性参数统计表中数据(表1),地质体背景值的3 倍为异常下限值,确定火山岩地层U、Th异常下限值6.9×10-6、30.0×10-6,花岗岩U、Th异常下限值11.1×10-6、54.0×10-6。经统计,分布于火山岩地区异常点共35处,花岗岩中17处,性质多数为铀钍混合异常点,主要异常点特征见表2。

表1 1/50 000调查区主要地层、岩性放射性参数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al data of radioactivity parameters of the main strata and lithologic in 1/50 000 survey area

表2 乌兰哈达地区异常点一览表Table 2 List of the anomalies in Ulanhada area

参照《(EJ/T1213-2006)铀矿地质勘查成果分类分级》标准,共计圈定9处伽玛异常区(图3),为铀异常区,整体呈北东向展布,性质均为铀异常。特征如下:

图3 乌兰哈达地区铀矿预测综合成果图Fig.3 Comprehensive results map of the uranium ore prediction in Ulanhada area

Ⅰ号铀异常区,处于调查区南部,长约5.8 km,宽约2.7 km,面积约15.7 km2,异常规模较大,呈长条状北东向展布,异常连续性及稳定性较好。铀异常最大值为为680×10-6,Th含量最大值为70.6×10-6,Th/U一般为1~3,反应铀的相对富集,且随着U 含量升高,Th/U比值降低。其内发现82756矿化带、81721异常点等一批重要异常(矿化)点,异常产于二叠纪二长花岗岩体内部(P2ηγ2)及岩体与中生代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接触部位,推测异常受岩体、火山岩地层、断裂构造控制。

Ⅱ号铀异常区,处于调查区东北部,长约2.1 km,宽约1.8 km,近南北向展布,面积约3.78 km2。该处岩石主要为三叠纪二长花岗岩(Tηγ),异常点均分布在岩体内部,推断主要受侵入岩体控制。铀含量最高为11.2×10-6,Th/U一般为1~3,反应了铀的相对富集。

Ⅲ号铀异常区,处于调查区东北部,长约3.6 km,宽约2.0 km,近北东向展布,面积约7.2 km2。该处岩石主要为白垩系浅层侵入体与石炭系变质粉砂岩、板岩等,异常主要分布在岩体侵入地层的接触界面上,推断受不同岩性界面控制。铀含量最高为14.2×10-6,Th/U一般为1~3,反应了铀相对富集。

Ⅳ号铀异常区,处于调查区中西部,长约1.0 km,宽约1.0 km,面积约1.0 km2。该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白音高老组地层。次火山岩,近北东向展布,推断受火山机构控制。铀含量最高为8.6×10-6,Th/U一般为1~3,反应了铀相对富集。

Ⅴ号铀异常区,处于调查区中部,长约2 km,宽约1.5km,近北东向展布,面积约3 km2。该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梅勒图组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蚀变较弱,推断异常受地层、岩性控制。铀含量最高为11.5×10-6,Th/U 一般为1~3,反应了铀相对富集。

Ⅵ号铀异常区,处于调查区北部,长约2.7 km,宽约2 km,面积约5.4 km2。该处岩石主要为白垩系中酸性侵入体,近北东向展布,推断受岩体、断裂构造控制。铀含量最高为9.8×10-6,Th/U一般为1~3,反应了铀相对富集。

Ⅶ号铀异常区,处于调查区中部,长约3.0 km,宽约2.4 km,近北西向展布,面积约7.2 km2。该处岩石主要为侏罗系中酸性侵入体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异常分布在侵入体与中酸性火山岩接触带内。铀含量最高为10.9×10-6,Th/U一般为1~3,反应了铀的相对富集。

Ⅷ号铀异常区,处于工作东南部,长约1.8 km,宽约1.3 km,近北西向展布,面积约2.4 km2。该处岩石主要为侏罗系中酸性侵入体与满克头鄂博组中酸性火山岩,含矿岩石蚀变较强,绿泥石化、硅化、高岭土化发育,推断异常受断裂构造、热液活动控制。铀含量最高为7.6×10-6,Th/U一般为1~3,反应了铀相对富集。

Ⅸ号铀异常区,处于工作东南部,长约3.6 km,宽约1.0 km,面积约3.6 km2。该处岩石主要为三叠纪二长花岗岩与石炭系变质粉砂岩、板岩,近北东向展布,推断受不同岩性界面、断裂构造控制。铀含量最高为16.7×10-6,Th/U一般为1~3,反应了铀相对富集。

3 铀矿化特征

调查区内发现的铀矿(化)点产于二叠纪花岗岩中或岩体与满克头鄂博组(J3mk)接触带的外带,均受断裂构造控制,热液蚀变发育,具有代表性的有82756矿化带及81721异常点。

3.1 82756矿化带

82756矿化带位于I号铀异常区内,二叠系花岗岩主脊构造东侧,异常产于二叠纪二长花岗岩(P2ηγ2)与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J3mk)接触带内。经地表多达20条槽探工程控制,该矿化带由82756-1、82756-2、82756-3 矿化点组成,断续长200 m,累计总长65 m,最大异常段连续长约33 m,厚度较薄一般为0.3~1.0 m。其中,82756-1 点异常走向180~190°,长约33 m,厚度为0.3~0.8 m,U 含量一般(50~200)×10-6,最高为680×10-6,Th含量(22.7~46.7)×10-6,Th/U<1,纯铀异常,含矿岩性为安山质角砾熔结凝灰岩。82756-2点,异常长约6 m,厚度约为1 m,U含量为(50~60)×10-6,Th含量(34.2~46.6)×10-6,Th/U<1,纯铀异常,含矿岩性为砂砾岩;82756-3点,异常厚度约1.5 m,U 含量为(80~120)×10-6,Th 含量为(10.0~29.2)×10-6,Th/U<1,纯铀异常,含矿岩性为流纹岩。围岩蚀变以绿泥石化、硅化、萤石化、褐铁矿化为主,可见细小石英脉、萤石脉。异常部位电子探针可见沥青铀矿,呈微粒状分散于胶结物中,与黄铁矿等共生。裂隙面见次生钙铀云母。钻探施工验证共圈出三段矿体,特征如下:

1号铀矿体:赋存在薄层安山质角砾熔结凝灰岩内,矿体长约95 m,平均厚度0.3 m,倾角约35°,浅井内捡块分析品位为0.123%,钻孔岩芯取样分析品位为0.325%(测井解释品位0.304%),加权平均品位0.224%。

2号铀矿体:赋存于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内,矿体长约78 m,视厚度为0.8 m,倾角约35°,取样分析品位0.035%(测井解释品位0.04%)。

3号铀矿体:赋存于碎裂二长花岗岩内,北西向平移断层上盘,矿体长约104 m,视厚度为0.7 m,倾角约45°,取样分析品位0.035%(测井解释品位0.04%)。

3.2 81721异常点

81721异常点处于毕合图断裂东侧(F1),围岩岩性为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并见闪长玢岩、石英脉。异常总体走向30~40°,共圈出三段异常断续长54 m,累计长43.4 m,单个异常长13~25 m,最小4 m,厚度0.2~1.1 m,铀含量为(45~100)×10-6。围岩蚀变强烈,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外侧主要蚀变为绢云母化、粘土化、硅化,中部蚀变为硅化、萤石化,见细小石英脉。铀主要呈分散吸附状态存在,裂隙面见次生铀矿物(钙铀云母)。

4 靶区圈定

4.1 靶区圈定原则

①具备富铀的火山岩地层。

②具备明显的控矿构造。

③具备水云母化、粘土化、硅化、萤石化等热液蚀变,出现钙铀云母等次生铀矿物。

④伽玛能谱测量铀高值区。

⑤铀矿(化)点、异常点集中区。

4.2 靶区特征

依据上述原则并结合本次工作成果在乌兰哈达地区圈定了2个铀找矿靶区(图3)。

(1)ZL-1找矿靶区(C类)

该找矿靶区位于乌兰哈达南东11 km处,北东向展布,面积约29.5 km2。

靶区内发育两条近平行的北东向断裂,铀矿化主要沿断裂边部展布,产于北东向主断裂的次级断裂内或断裂与不同岩性界面的复合部位。矿化类型为花岗岩型或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化)点产于二叠纪花岗岩体中,火山岩型铀矿(化)点产于二叠纪花岗岩体与满克头鄂博组(J3mk)酸性火山岩的接触带的外带,与中二叠世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关系的满克头鄂博组岩性为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夹薄层砂砾岩,铀含量为(4.9~26.5)×10-6,钍铀比值2.1,铀浸出率21.21%,该组地层内分布大量铀异常(矿化)点,既是区内主要赋矿岩石,也为铀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地表铀矿化异常多发育硅化、萤石化、粘土化、褐铁矿化、水云母化、红化等热液蚀变,局部地段裂隙面见次生钙铀云母。区内发现矿(化)点2处,异常点25处,主要矿(化)点有82756、81708、81721、81703等,其中82756矿化带U含量最高为680×10-6,钻探验证新发现铀矿工业孔1个,见3层矿体,分布于二叠系花岗岩体与满克头鄂博组(J3mk)酸性火山碎屑岩接触带的内外带。靶区具备与红山子等矿床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特征,具备一定找矿潜力。

(2)ZL-2找矿靶区(C类)

ZL-2找矿靶区位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乌兰哈达东12 km处,面积约17 km2。

靶区内构造多为隐伏断裂构造,共分为NE、NW、近SN向三组断裂,近SN向形成时间最晚,切割NE、NW向,与靶区内异常晕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暗示构造活动与铀成矿关系密切。

基底主要为中石炭统本巴图组(C2b)板岩、变质砂岩夹薄层透镜状灰岩,其中板岩、变质砂岩照射量率2.33 nc/(kg·h)。华力西和印支期花岗岩照射量率4.36~4.43 nc/(kg·h),铀含量较高,最高达11×10-6,构成本区底铀矿层第一次铀预富集作用。

盖层主要由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玛尼吐组(J3mn)和白音高老组(K1b)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其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照射量率2.86~3.62 nc/(kg·h),铀含量一般(3.1~5.2)×10-6;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照射量率3.19~3.69 nc/(kg·h),铀含量一般(2.1~4.0)×10-6。靶区内基底、盖层均为成矿提供丰富铀源。

热液蚀变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萤石化、黄铁矿化等。

靶区内发现放射性异常场两处(Ⅱ、Ⅲ),异常点5 处,异常点主要分布于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酸性火山岩中,其中ZL-48 点铀含量最高为25.2×10-6。异常整体呈带状近南北分布,长约50 m,宽约2 m。本区剥蚀适当,部分铀矿化直接抬升于地表,有益于铀矿的发现与开发。

5 找矿前景分析

5.1 具备有利的成矿背景

工作区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与中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部位,是我国热液型铀矿的有利产出远景带[27]。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多期火山岩浆活动[27-32],深大断裂和多期构造岩浆活动对铀成矿具有重要作用,全国潜力评价项目成果也将大兴安岭火山岩带以及大兴安岭南段花岗岩带视为重要的铀成矿远景带[22-24];成矿条件可以与大兴安岭南段红山子铀矿床[33-38],北部俄罗斯境内的斯特列措夫对比[39-43],具备有利的铀成矿条件。

5.2 具备较好的铀源条件

调查区的铀源条件表现为具备富铀基底和富铀火山岩盖层。

基底主要为海西期花岗岩,分布面积广泛,铀含量为(5.0~29.3)×10-6,钍铀比值5.29,铀浸出率25.26%,铀含量高易析出。

盖层主要为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具有多旋回、多韵律及多种岩性组合的特点。每个旋回都伴有数量不等的次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的相间出现,其中满克头鄂博组(J3mk)火山岩是铀成矿最有利的盖层,伽玛场普遍偏高,铀含量局部地段可达(4.9~26.5)×10-6,最高为680×10-6。

5.3 有利的构造条件

工作区内构造发育,主要表现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东向构造形成早于北西向构造(图1)。F1、F3断裂控制地表放射性异常走向。次级北东向断裂为铀矿运移提供通道和沉淀富集的场所,发育于海西期花岗岩中的北东向破碎蚀变带与铀矿化关系密切(如81721矿化点);北西向平移断层常发育于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表现为岩层和异常错断现象。走向290~350°,长50~100 m,倾向北东,倾角45~55°,断层内无充填物,两侧次级裂隙发育,见红化等蚀变,ZK1所见第3条矿化体即受此影响。另外满克头鄂博组(J3mk)火山岩中常发育层间破碎带是铀矿富集的有利部位,如82756-1矿化点既产在安山质角砾熔结凝灰岩的层间破碎带中。

综上所述,区域内深大断裂是岩浆热液活动十分有利通道,为主要导矿构造;其不同方向的次级断裂十分发育,是良好的储矿构造。工作区内断裂构造可为铀元素的迁移、富集提供良好的通道和空间场所。

5.4 热液蚀变条件

从工作区铀矿化特征看,均见不同程度的蚀变现象,按生成顺序:早期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使地层中的铀初步富集;第二期为紫色、黑色萤石化、红化、硅化与成矿关系密切,为主要矿化期。

5.5 良好的铀矿化线索

调查区内目前发现铀矿化异常点(带)52个,分布于火山岩地区异常点共35处,花岗岩中17处,性质多数为铀钍混合异常点,少数为铀异常点。其中82756、80718矿化带及80718、81721矿化点,放射性测量成果显示良好,铀含量高。

5.6 较好的放射性异常显示

本次工作通过伽玛能谱测量圈定出9处伽玛异常区,异常形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对下一步铀矿勘查及选区工作具备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乌兰哈达地区具备很好的铀矿找矿前景,下一步铀矿找矿勘查重点应该放在新圈定的两个找矿靶区及9处伽玛异常区内。在82756矿化带加大钻探投入,有望落实中小型铀矿床。

6 结论

(1)乌兰哈达地区具备很好的铀成矿地质条件

区域内深大断裂控制火山岩及岩浆岩的分布,次级断裂控制铀矿点及矿化点的分布,海西期花岗岩基底及中生代火山岩盖层是重要的铀源及矿化富集部位。

(2)利用1/50 000伽玛能谱测量工作成果圈定了9个异常区,总结了调查区地层和地质体的放射性含量特征。

测区南部与二叠系花岗岩接触部位的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地层U、Th 含量明显升高,U 含量为(4.9~26.5)×10-6,最高为680×10-6,Th 含量(11.4~46.6)×10-6,Th/U比值为0.7~5.8,显示本区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地层具有较好的成铀潜力。

依据伽玛能谱测量结果取地质体背景值的3倍为异常下限值,确定火山岩地层U、Th异常下限值6.9×10-6、30.0×10-6,花岗岩U、Th 异常下限值11.1×10-6、54.0×10-6。发现分布于火山岩地区异常点共35处,花岗岩中17处,性质多数为铀钍混合异常点,9处伽玛异常区均为铀异常区,整体呈北东向展布,性质均为铀异常,可以作为远景区和靶区划分的重要依据。

(3)通过综合分析在乌兰哈达地区圈定了2个铀找矿靶区并施工了1个铀工业孔,发现了3层矿体,对该地区铀矿找矿潜力评价具有重大意义。

2个靶区均具有完整的基底及中生代火山岩盖层二元结构,具备很好的放射性异常以及多个铀矿(化)点,铀矿(化)点受断裂控制,硅化、褐铁矿化、萤石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比较发育,具备与红山子等矿床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28-33],其中对ZL-1找矿靶区内的82756铀矿点进行的钻探验证发现铀工业孔1个,见3层矿体,估算资源量XX吨,对该地区铀矿找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北东火山岩铀矿
基于准北东地系地面静态对准算法
达巴松凸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技术研究
接财接福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铀矿数字勘查资源量估算方法应用与验证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
河北省寿王坟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罗平金鸡峰丛“种”在油菜花田间的群山
火山岩体追踪识别及其在气藏有效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