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

2021-08-16 01:12:20卢俊红邓清文曾志超郑宇航刘文彬
关键词:社交活动代际患病

卢俊红,邓清文,曾志超,郑宇航,刘文彬

(福建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我国正面临老龄化趋势加重的严峻局面[1]。据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54亿[2],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3]。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群给卫生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4],尤其随着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突出[5],该群体的就医问题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前期研究显示,当前老年人应就医而未就医率偏高,健康意识薄弱[6],就医行为有待进一步增加和规范。目前,有关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涉及慢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差异等因素[7],对老年人的家庭交往、经济支持和社交活动等相关“代际支持”因素的影响探究相对不足。鉴于中国社会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代际之间在经济、生活和情感上的互相帮助对老年人的影响不可忽视[8]。因此,笔者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进行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的研究,为强化代际支持正向作用、促进老年人合理就医提供相应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组织的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调查对象为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及其家庭。CHARLS项目组采用了多阶段抽样,在县/区和村居抽样阶段均采取概率与大小成比例抽样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PPS抽样法),走访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个县和450个社区(村),共调查了1.24万户家庭中的21 095名受访者[9]。对所需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得出有效样本量12 057个。基于探究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目的,进一步选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剔除缺失值和极值后,最终纳入样本共3 570人。

(二)变量选取和说明

以追访问卷中“过去1个月里,您是否去医疗机构看过门诊或者接受过上门医疗服务(不包括去医院做体检)”的回答作为衡量老年人就医行为指标,将回答“是”认定为过去1个月内有就医行为,回答“否”则认定为过去1个月未发生就医行为。选取子女联系、经济支持和社交活动作为代际支持的指标。其中子女联系划分为经常联系(差不多每天、每周2~3次、每周1次、每半个月1次)和很少联系(每月1次、每3个月1次、半年1次、每年1次、几乎从来没有、其他)2类;子女有提供一定金额的经济支持设为“有”,金额为0的设为“无”;“串门、跟朋友交往、打麻将、下棋、打牌等”为有社交活动,“均没有”为无社交活动。并选取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健康自评、居住地、居住方式和现金资产等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婚姻状况分为已婚(已婚同居、已婚但因工作等原因未同居)和其他(不再作为配偶分居、离异、丧偶、未婚、同居)2类;健康自评分为好(很好、好)、一般和差(不好、很不好)3类;采用现金资产反映经济水平,按四分位数(Quartile)分成4组:Q1(0~250元)、Q2(251~1 000元)、Q3(1 001~6 000元)和Q4(>6 000元)。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对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群的就医行为差异;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过去1个月是否就医为因变量,以教育水平、健康自评等为控制变量,探究子女联系、经济支持和社交活动等代际支持因素对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以上统计分析均采用Stata 15.0统计软件完成。

二、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及近1个月患病就医情况

3 570名老年人中,男性1 967人(55.1%);健康自评为“好”的有1 611人(45.1%);子女经常联系的有2 591人(72.6%);有经济支持2 867人(80.3%);参加社交活动的有1 992人(55.8%)。χ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健康自评、子女联系和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其就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居住地、居住方式、现金资产和经济支持对其就医情况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基本特征及近1个月患病就医情况

(二)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在代际支持中子女联系和社交活动均与老年人就医呈负相关。与子女经常联系者相比,子女很少联系的老年人近1个月患病就医率是前者的70.9%(OR=0.709,P<0.01);在社交活动方面,与有参加社交活动者相比,没有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近1个月患病就医率是前者的74.3%(OR=0.743,P<0.01)。而经济支持与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表2)。

表2 代际支持影响老年人就医行为的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 论

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代际支持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教育水平和健康自评等变量前提下,代际支持中的“子女经常联系”和“有社交活动”对老年人的就医行为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一)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作用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代际支持中,子女经常联系老年人,给予老年人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支持能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就医行为,这与朱斌等[10]学者发现子女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增加能显著提升父母的门诊服务使用率的研究结果一致。子女通过电话、短信、信件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密切联系、关心和慰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可能会使父母在身体发生不适时的就医行为增加;子女的情感支持有利于老年人关注并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积极采取行动进行就医,也有利于防止有健康问题的老年人病情进一步恶化。在社交活动方面,有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近1个月患病就医的情况比没有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多,可能说明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广泛,心态更加积极,从而更加主动地采取就医行为。这也表明社交活动对老年人的就医行为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老年人的退休金、储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能够支撑其患病就医的医疗费用支出;此外,由于经历过较为贫困的时期,老年人形成了较强的储蓄意识,他们可能更愿意将子女的经济支持作为储蓄,而非用于治疗感冒、发烧等普通疾病。

(二)其他因素对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作用

控制变量中影响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和健康自评。在教育水平方面,本研究与朱梦琦等[11]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学历越低,老年人近1个月患病就医率越高。这可能由于学历高的老年人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和健康行为,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也较广,更有利于坚持健康的行为[12-13],其就医行为较少。在健康自评方面,本研究与龚秀全[13]和廖小利等[14]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健康自评为“一般”和“差”的老年人近1个月患病就医率比健康自评为“好”的老年人高。健康自评情况越差,其就医行为越频繁,说明较低的自我健康评价将增加老年人就医的可能性。

四、对策建议

总体而言,子女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有重要的影响[15],子女联系和社交活动是影响老年人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当下,在日益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代际支持对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代际支持解决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情感问题,还能通过促进就医行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水平[16]。因此,建议在全社会范围强化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宣传教育、强调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子女要经常与父母联系,增强对老年人的情感和精神支持,关注老年人的身心状况和就医情况;政府可以通过在社区和农村投入资金,规划和建设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场所,为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奠定基础;家庭可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多串门、和朋友交往,参加社团组织活动、志愿活动和慈善活动等。

本研究由于单纯依靠CHARLS数据无法判断已发生的就医行为是否基于其客观需要以及是否存在过度医疗等,因此,未能对发生的就医行为作进一步区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将考虑聚焦老年人就医行为,编制更具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开展相应现场调查,以获得更精确的结果。

猜你喜欢
社交活动代际患病
社交新气象
睿士(2023年3期)2023-03-22 08:35:38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56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科学(2020年3期)2020-11-26 08:18:20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试探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社交活动中的语用价值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牛津大学《Cherwell》
大学生(2017年3期)2017-03-21 15:15:42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