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茂松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连云港222100)
环状混合痔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痔疮类型,属于痔疮发展至最后阶段表现,需接受手术治疗。外剥内扎术是治疗环状混合痔常用手术,该术式操作虽简单,但会破坏肛门形态与功能完整性,术后可产生疼痛剧烈,易出现大便失禁、肛管狭窄等并发症,严重降低手术治疗效果[1]。近年来,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环状混合痔治疗中,可有效复位肛垫,且术后疼痛较轻及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2]。本研究对环状混合痔患者86例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环状混合痔患者86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23~75岁,平均(45.17±10.41)岁;病程2~12年,平均(7.32±1.18)年。研究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4~74岁,平均(47.32±10.36)岁,病程1年~13年,平均(8.10±1.21)年。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外剥内扎术治疗,扩肛后行一倒“V”字形的切口,由外痔静脉丛导齿状线略稍上方处对内痔部分剥离,内痔的基底部用钳夹,以“8”字给予缝扎,距离缝扎处的0.5cm左右将痔团切除。研究组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实施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采用膀胱截石体位,扩肛,对痔疮情况进行观察,痔核外翻,将肛镜缝扎器插入,齿线位置观察,于齿状线上的3cm处行一圈黏膜的荷包缝合,于齿状线上的2~2.5cm处行一圈黏膜的荷包缝,吻合器抵钉座插入,依次在中心杆将第一个与第二个的荷包缝线收紧,在吻合器2个孔位牵出缝线用带线器,组织钳则向外牵拉,保险开关打开对吻合器击发,20s后松开且将吻合器退出,切口缝合,血栓剥除,皮赘进行修剪,给予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疗效标准(1)治愈:脱出、便血及疼痛等症状和痔体均消失,且直肠下端的解剖结构已恢复至正常;(2)有效:症状有所好转,且痔体有所缩小;(3)无效:治愈、有效标准未达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s)代表,以t检验差异;计数数据以[%(n)]代表,以χ2检验差异,(P<0.05)时有意义。
2.1 两组临床效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 研究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 研究组尿潴留、肛门失禁等术后并发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环状混合痔发病机制较复杂,多与过量抽烟、嗜辛辣食物、饮酒、长时间站立或坐位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通常是以大便出血为常见表现,部分患者会伴痔核脱出现象[4]。该疾病早期无明显疼痛感,进展至中后期可出现瘙痒、肛门坠胀等表现,病情严重时甚至出现继发肛瘘、贫血坏死、嵌顿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5]。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等术后并发症率比对照组低,表明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能提高其治疗疗效。分析原因:临床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多采用外剥内扎术,该术式将肛门的皮肤黏膜切除时,能够保留部分肛垫、皮肤桥和黏膜桥,但该术式用时较长,术后易产生剧烈疼痛,切口愈合较慢,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患者肛门的自控能力,易引起肛门坠胀、肛门失禁、尿潴留及肛缘水肿等并发症[6]。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重度痔疮的新型手术,能一次性进行切除和吻合,未直接对痔本身进行处理,而是使用吻合器环状切除痔上方的直肠黏膜的脱垂带,将肛管和肛垫部位的组织整体朝上悬吊,使脱垂肛垫能够回缩复位,保证其生理功能保持持久。此外,该术式能阻断直肠末端的动静脉终末的吻合支,减少黏膜血流量,使肥大充血肛垫萎缩。该术式未损伤肛垫皮肤、肛管、齿状线和肛肠黏膜,可减少术后肝管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两组生活质量待临床研究予以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临床使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