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台湾青年六原则——靠自己、接地气、不投机、重发展、促融合、赢未来”是由台湾青年郑博宇、罗鼎钧等20多位台湾青年共同发起倡议的。“台青六原则是从服务的角度中观察产生的一个概念,也希望这样子的一个原则,可以让后续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年轻人,有一个比较好的依循和脉络。” 郑博宇说。
“六原则是什么?很简单,是18个字。这18个字不难,靠自己、接地气、不投机、重发展、促融合和赢未来。两岸年轻人诠释这东西的想法,还是不太一样的。这也涉及为什么我们会想要做这样子的一个发展的一种脉络的态度上的一种设定。”
在第八届两岸公益论坛——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分论坛上,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郑博宇做了“浅谈台青六原则——赴大陆创业就业的务实态度”的主题演讲,以下为部分发言内容。
台青六原则,其实在2018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为什么现在还在讲呢?在 2018年提出的时候,当时我们在分享这个事情的时候,得到了很多大陆媒体关注,包含我们的国台办在记者会上,也有记者去提问这个事情,也特别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应,这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因为这六个原则,应该是在大陆这么久的两岸交流以来,第一次由台湾青年集体自发做出的论述,希望更多的台湾年轻人得到一些影响。
在服务这些台湾年轻人的时候,我们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大陆的、两岸的或者是涉台的单位都很难去理解,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用这样子的方式,我们也帮助了很多很多的台湾年轻人。
靠自己,为什么靠自己?台湾年轻人很特别,台湾人在大陆有一个很特别的角色,是因为港澳台,都有所谓的港澳办、台办。很多台湾同胞觉得,我来这里发展,是你们叫我来的,我们来了,结果就什么事情都找台办,台办好像什么事情都得解决。我看过没有工作的,创业没有钱的,没有房子的,最夸张的是学生毕不了业的也去找台办。这样子的模式,跟这样子的习惯,这些台湾年轻人在大陆被养成了。这个部分,为什么第一个我就选择靠自己?靠自己的定义,我把它定义为自身能力跟专业在这里得到了认可,而不是因为他是台湾人,或者我是台湾人,在这里我应该要怎么样。这件事情在提出来的时候,对于两岸部分,台湾同胞的部分,常常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要“超国民”待遇,还是要同等待遇?
再来就是接地气。刚刚有提到说很多台湾年轻人共同发起了这件事,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两年之内,因为从2018年开始,大陆这边让台湾同胞有机会可以争取一些荣誉资质。我个人荣获了“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这些照片,都是各地的“三八红旗手”、“五一劳模”和“五四青年”,他们都是台湾年轻人。这个资质很多给了台商,台湾年轻人只是一部分。例如像这一位,他是台湾的少数民族,也许大家明天如果参加主论坛会看到他,跟大家的分享,我就不展开说了。在海南的这一位,是做农业的,得到了去年的“五四青年”荣誉。还有中间的唯一一位女生,也是做孵化器的,得到了“三八红旗手”。他们每个人都来自各行各業,他们每个人都在大陆的各地发展,但是大家的一个共同点是,我们都是第一代来到这里发展的台湾年轻人,我们大家就是因为在自身的发展中遇到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集思广益才一起发起了这样子的一个六原则的概念。
我们大家当时在定18个字的顺序的时候,是大家一起共议出来的。
刚刚讲到了,除了你自己的能力之外,再来就是什么?接地气。台湾年轻人到大陆来发展,接地气一直是硬伤。我想很多跟我同业的孵化器产业的朋友,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很多台湾年轻人来到这边,第一个想法是,我有项目,就把台湾的项目拿过来。举个例子,旁边有两盒茶叶,一个是看得比较多的小罐茶,另外一个是台湾的茶。台商来这里卖茶叶的方式,我常常问台湾年轻人说,旁边那个大概是四两,卖200块人民币。这边的小罐茶,是一两都不到,卖200块人民币。这涉及包装和概念上面的调整,其实在模式上面就会有很多的不同。最旁边有一个图,就是我们辅导了台湾的青年茶农,他们是老家在漳州后来到台湾去了,两岸开放之后,回来这里认亲,发现原来这里家族的人也在做茶,见面之后,把两边最有代表性的茶叶,透过这样子新的包装,做成了这样子,也是像小罐茶这样,用这样子的方式,开拓了他在大陆发展的落地市场。
一开始是重发展,后来我是在去年的年底,把它改成了共发展。为什么改成了共发展?刚刚看到的图,上面是一只,下面是一只加两只。我们就想说,应该是让它变成个人到群体的过程,所以把重视个体的发展,转换成两岸共同发展。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说,从个体的改变引导群体的认知,从个人的质变,去引发整体的量变,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反过来,更多的人从量变上面,有这样子的量之后,引导这样子的正向的质变。不管怎么样的解释,我们都希望每个人从个人自身发展和个人态度上面的一个调整,进而去影响两岸现在的整体情况。
后来,就是促融合。在这个解释上面,我们希望,你在这里发展,千万不要有那种双面的情况。希望他的发展、融合有很多的方式,创业就业就是很好的方式了;还有通婚,两岸的婚姻。包括来这里读书的台湾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反“独”促“统”,当然是我们的希望,你在这里,不要是有一种,广东话有一句说法,就是不要养出白眼狼,在这里发展,就要务实地认同这里的一些基本的概念。
最后一个是赢未来。刚刚不管是香港的那一位理事长也好,还有其他的几位嘉宾都提到,大陆有很多大的方向,很宏观的一些未来的规划和架构,其实战略上面,这些战略,台湾年轻人都是有机会参与的,但是你要怎么样能够有机会去参与?当然一定是要做好,在前面这几项完全落实,你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些都是宏观的。
最后,做了这样子的一个整版调整,变成了这样一个形式,也更有利于我们传播。后来也帮助年轻人做了贴图、表情包之类的,让台湾年轻人可以用很“软”的方式了解这个内容。
在前年的年底,我们就举办了一个很大的活动,把全国各地的台湾年轻人,聚到了上海,用这样的方式形成了大的联盟。那一次在上海,这一次在厦门,把全国各地的台湾年轻人聚集到厦门,各位嘉宾有兴趣的话,晚上有机会可以跟我们一起交流。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大家做好自身,去改变现在两岸之间的一些问题。所以让个体走向群体,从我做到我们,这样让两岸可以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