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经济双循环”,构建经济知识体系
——《经济生活》的复习备考策略

2021-08-15 00:29陕西胡永斌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双循环消费

陕西 胡永斌

回顾历年高考真题,《经济生活》一直是备考的难点,得分率低,尤其是主观题答案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且答案要点较为零散,因此复习时教师需要从宏观层面建立知识体系,厘清知识的脉络,依托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笔者就以“经济双循环”为情境梳理《经济生活》线索,构建经济知识体系。

近年来,受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国际经济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尤其2020 年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持续陷入低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我国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且在2020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可以预见,“双循环”将会成为今年高考乃至近几年的重要考点。

一、深化改革,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

受国际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影响,构建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受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影响,投资、出口都趋于萎靡,如图1 所示(图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立足消费就需要打通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图2 所示。打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经济的不断再生产,是实现经济内循环的重要举措。

图1

图2

首先,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对后面的环节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发展生产依然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在生产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和条件,在很多领域都具有相对优势,甚至出现产能过剩,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生产仍然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消费出现一定的外溢。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是发展经济的主线,如图3 所示。

图3

当前我国经济供给侧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没有得到完全释放,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最突出的问题是实体经济的问题,一方面实体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脱实向虚。为此,国家出台了“三去一降一补”的宏观政策深化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具体来说,首先要做好经济的“减法”,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来化解低端和无效供给、降低经济风险;另外更要做好经济的“加法”,扩大中高端供给,补齐民生短板,促使供需对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其次,分配与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社会再生产的两个重要环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该制度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是与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居于主体地位,通过按劳分配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同时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体制机制,能够激发要素活力,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近两年来,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是促进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总体消费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居民的收入。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构建离不开居民收入的提高,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影响着内需的总量。

最后,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当前我国的消费总量位居前列,但是消费潜力依然巨大。如何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是构建国内循环经济的关键。当前制约消费的因素较多,比如居民的收入和就业、消费质量和环境、农村消费市场等问题。为了全面提高消费总量、扩大内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首先是保就业,促民生,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方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就业,同时也积极扶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地摊经济等带动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其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发展农村经济新动能,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再次,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近两年来,我国先后部署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倡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另外,为了扩大投资和消费,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等多项措施刺激社会总需求,并且还通过直接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刺激消费。

总之,构建国内经济的大循环需要打通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从而建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供给侧和需求侧作为经济环节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需要继续扩大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使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实现内循环经济格局的稳定建立。

二、扩大开放,加快推动经济外循环

改革开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深圳特区40 年的发展成就证明,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但近年来,外需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保护逐渐抬头,我国对外贸易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历史的潮流,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建立经济的国际循环始终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当然我国在很多领域仍然与国际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更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借鉴这些先进技术和成果,创造条件引进来。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在制造业、5G技术、无人机、高铁、移动支付、航空航天等领域领跑全球,在很多行业都具有优势,需要我国积极主动走出去,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发展自己。

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国际循环呢?首先,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通过国际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又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还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如图4 所示,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一些国家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一些发达国家有意设置了绿色壁垒、数字鸿沟等,逆经济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尤其是这两年来,中美贸易战硝烟四起,美国对我国一些领域实施封锁制裁,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图4

其次,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近年来,我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先后举办了三届进口博览会,在多地设置了自贸区,并且将海南省作为最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另外,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了亚投行等,可见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呢?第一,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把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第二,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第三,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第四,提高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第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促进国内与国外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的双循环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建设的经济双循环是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建立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具有可行性。但内循环并非意味着“闭关锁国”,做大内循环的同时更要积极与世界接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通过自贸区、“一带一路”等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构建经济发展的外循环,实现内外循环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破解发展难题,我国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内外经济循环的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图5 所示。

图5

构建经济发展的双循环,首先必须要坚持创新引领,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创新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业态、新经济、新动能,对外开放也必须要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其次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再次,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另外,还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解决好经济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发展链,建设经济发展的外循环。最后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解决好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另外,双循环经济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产业体系、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以及经济体制。

总之,建设经济的内外双循环必须立足内需,打通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发展壮大经济的内循环,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同时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处理好经济的外循环,共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在《经济生活》复习过程中,围绕双循环梳理知识脉络,有助于从宏观上和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将知识原理与经济热点相结合,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建立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双循环消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40年消费流变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