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国策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6)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一种起病急速、进展迅猛、病情危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常见出血类型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约占整体种类的7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该疾病主要是由高张性动脉硬化造成脑实质小血管破裂出血,导致颅内压持续升高,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神经功能损伤[2]。目前临床治疗以及时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为目的,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传统开颅手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但相关研究[3]表明,传统开颅手术虽然手术视野可直视操作,可较为彻底地清除血肿,但开颅手术造成的切口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完善,神经内镜手术也开始应用于HICH 的临床救治中,并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4]。本研究探讨传统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8 年1 月至2020年1 月期间收治的102 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 例。对照组年龄50~75 岁,平均(55.34±3.46)岁;血肿量31~82 mL,平均(52.32±5.24)mL;出血部位:左侧30 例,右侧21 例。观察组年龄52~76 岁,平均(54.37±4.74)岁;血肿量32~83 mL,平均(53.75±4.27)mL;出血部位:左侧29 例,右侧22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血肿量以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进行对比。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符合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确诊;发病后24 h 内接受手术治疗;临床资料无缺失;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肿瘤出血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者;不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1.3 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CT 检查,给予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通过CT 扫描确定最大层面血肿,以此为中心在血肿距颅骨内板处做好标记。对照组进行传统开颅手术:在患者额颞处做一个马蹄形的切口,沿颞上沟切开蛛网膜分离脑沟去骨瓣进行开颅,在直视视野下开始清除血肿,电凝出血点,确认无活动性出血点后覆盖止血纱布,置入引流管,修补脑膜,回纳骨瓣后用连接器固定缝合切口。观察组进行神经内镜手术:在体表标记处做4 cm 切口逐层切开,用铣刀开圆形骨窗,避开功能区十字剪开脑膜;用脑针开始穿刺确定血肿方向和深度,按照脑针穿刺通道将神经内镜和导鞘置入血肿腔;在内镜监视下通过吸引器清理各个角度的血肿并冲洗,电凝出血点,清除血肿检查出血点,覆盖止血纱布,置入引流管,修补脑膜,回纳骨瓣后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定期随访,掌握患者病情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指导。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包括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②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5]对两组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其中Ⅰ级为死亡,Ⅱ级为植物生存,Ⅲ级为意识清醒但生活无法自理,Ⅳ级为独立生活,Ⅴ级为轻度缺陷但能正常生活。优良率=(Ⅳ级例数± Ⅴ级例数)/总例数× 100%。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的手术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再出血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疗效比较
2.2 两组的预后比较观察组的术后GOS 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术后GOS 优良率比较 [n,n(%)]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因脑实质小血管破裂颅内出血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后引发脑干损伤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为常见的出血类型,约占整体种类的70%[6]。HICH 患者发病突然,如急救不及时或护理不当,都可导致患者死亡。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HICH 患者的一种有效措施[7]。传统开颅手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但该手术方式暴露面积较大,容易造成额外损伤,且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长是内镜手术的5 倍,发生水肿的概率更高。同时因血肿清除率较低,术后仍需给予患者尿激酶注射来维持生命,而这又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概率[8]。因此,如何在降低损伤的同时将疗效最大化,是神经外科手术治疗HICH 追求的首要目标。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完善,神经内镜手术也开始应用于HICH 的临床救治中,并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神经内镜手术明显简化了手术过程,内镜视野清晰,可视范围较广,可有效地避开神经功能区以及大血管等,减少脑组织人为损伤,对出血血管及周边责任血管可以进行精准的清血肿、止血操作,同时对死角处血肿也可以彻底清除[9],最终达到减压、清血肿的目的。
本研究纳入102 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别实施传统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手术,通过术中情况、术后情况的数据统计以及患者院后随访的GOS 评级来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再出血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术后GOS 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神经内镜手术可显著提高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