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宇,眭睦
(宁夏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提升培养质量始终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内涵,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生命线[1]。近十年来,通过确立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夯实“5+3”基础教育结合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和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政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得以稳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APEC峰会上提出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浪潮”,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守正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的新阶段。
在学术上,很多学者将“互联网+教育”着重阐述为时代背景,也有很多学者将其重点视为是教育技术和手段的革新。这也是出现对称谓应该是“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争论[2-3]的核心原因。笔者认为,就像蒸汽机和电力一样,互联网主要是技术的革新并以此引发了对各个行业发展思路和具体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和挑战。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历多个阶段,“互联网+教育”名词虽新,但其内涵和本质并未改变,已经不是最新的时代背景,而是新的教育战略和政策背景下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策略。
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渗透逐渐深化,革新范围和深度都在增加。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4]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20世纪末期开启的大学提供的网络学习服务和网络学位的授予体现了其在“互联网+教育”的领先优势。跟随美国脚步,西方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IT技术+教育”战略规划。2010年美国诞生的可汗学院,作为一家非营利教育组织,却对“互联网+教育”产生了类似催化剂般的变革效果。紧接着2012年,美国三大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Udacity、edX更加促进了“互联网+教育”的大发展,在线教育模式愈加丰富[5]。中国“互联网+教育”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6]。目前,与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相关的新生事物如“教育大数据”“AI教育”“翻转课堂”“慕课MOOC”等概念已深入人心。“互联网+”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得到了空前的推动,可以预见,互联网对教育领域的改革意义在经历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后将更加凸显。
在医学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驱动的教育信息化对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样在逐渐加强。建设新医科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健康中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教育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7]。而新医科建设的新背景下,将对“互联网+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要求至少包括:
首先是“大健康”新理念新格局对医学教育的使命有了新的要求。树立大健康理念,要培养防治结合型人才,要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要培养新医科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医学与人文、医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大医学”“大健康”的理念需要通过资源整合,搭建“政产学研”多要素于一体,包括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推广等一体化研究体现在新医科建设中。其次是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理念,开展更加综合整体的新医科建设。“互联网+教育”对推动教育中各个角色对理念创新的理解接受快速应变。
作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版本,新医科建设实质开展是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更强的、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就要求各医学培养院校积极推动医学与生命科学、药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其他学科门类交叉融合,开展“医学+”协同创新研究。还要注重医学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互联网+教育”对推动教育中各个环节对协同创新和综合改革的目标实现快速反应。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培养目标的范围和内涵扩大将对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新医科建设规划中,教育理念的革新和落实在教育过程中依靠的是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互联网+教育”对推动教育方法和思路的创新体现更深度的配合。
新医科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更高标准,对医学院校的教育综合改革和院校本科教育认证、研究生教育认证和临床认证等工作也需要更有效的评价。“互联网+教育”要保障认证评价工作更具创新性,更有效率和更加突出新医科建设效果。
新医科建设的“新”最重要的是要体现理念新,即未来的医学生培养理念需要进一步从治疗为主转向对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而“互联网+教育”将对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育体系重构和教学方法更新产生重要助推。
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参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以及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谋划,医学教育者可以首先进行理念的更新和宣传教育。可以结合多方面资源,包括利用互联网手段和信息资源,助力各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快速转变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在新医科建设中快速反应,从教学组织建设和优化、教学模式积极调整和教学效率快速提升等方面开展改革创新。“互联网+”又可以助力于将突出的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案例迅速传播,促进全国范围内医学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同步更新。
新医科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正是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面临变革的关键时期,快速城镇化、老龄化、疾病谱和健康危险因素的变化以及健康需求的多元化和加快释放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广建设,目的就是实现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和现代教育治理五个方面产生转变,无论在时机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很好地贴合新医科建设的新要求[8]。过去,医学教育中教学模式以传统模式为主,教育内容存在学科为主的板块式教学,知识体系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科专业壁使得各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同时,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兴科技、人文学科的融合性也不够,重专业技能,轻综合能力素质。不能满足和适应综合化培养要求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变化。因此,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发展契机,通过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化、教育资源大数据、混合式新型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从被动学习到内在驱动力培养转化,提供个性化、知识建构和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改革。包括在鼓励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发医学教育数字资源,鼓励医学院校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探索学校教育多学科综合知识体系融合建设,并探索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在资源融合、教学效率提升的要求下,新医科建设还常常涉及院校之间的学科联合,“互联网+教育”自然可以在远程合作中展现优势。同时,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习新模式。如鼓励平台建设方与高校协同建设和运用在线课程大数据,为医学教育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学教育服务,包括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9]。
除了目前在全国快速铺开的慕课建设和各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为适应新医科的建设,“互联网+教育”也将对教学体系的重构产生积极推动力。上文提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转变和教学体系重构是一以贯之、不可分割的。如果医学教育机构能够树立正确的新医科建设理念,就会势必快速推动该机构的医学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重构。初步的重构包括如成立新的多学科教育学院,从原各学科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进一步培训,目的是培养一部分卓越的医师再加以示范推广;再如打破课程培养体系,重新按照新医科建设的培养要求,根据多学科融合、理论基础与现代科学融合、医学专业学习与人文素养融合的思路,更新和优化课程体系;还如在此基础上加强新技术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教育的重塑,将5G、大数据、VR等“互联网+教育”新手段积极应用于虚拟医院、虚拟实验室[10]、虚拟公共卫生平台建设,都将是有益的尝试。更深入的教学体系重构则是针对新医科建设目标,重新梳理课程和知识体系,通过学习培养流程的重构甚至学科机构间的深度协调来重构教学体系,有时还涉及到机构组织的革新。
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最终落实依赖的是教学过程的改进和优化,在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教育”已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也势必在新医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功用。除了满足新医科建设中各学科知识体系重构要求的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来实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各个维度上都符合新医科建设的理念和新要求。比如,在教学设计上,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更好地、系统化地进行教学安排。如我校《文献检索》《卫生人力资源》等课程顺应新医科建设需要,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建立课前、课中和课后“三课”模式,并针对不同学科学生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课程安排,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和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工作,通过线上各方教学评价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积极申报一流课程项目。再比如,模拟医院在新医科建设中将通过“互联网+教育”创新,部分功能用虚拟医院和VR手术等技术实现教学功能的扩展或优化。
1.要加强新基础设施建设,但不能过分强调、不能互相攀比。多学科的融合、多单元的教学参与、多角色的配合协同,“互联网+教育”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互联网或者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但是务必不能过分强调,也不能陷于新基础设施的“攀比”和“竞赛”。
2.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教育”,需要注意不能本末倒置。比如,如果将关注点放在了搭建教育平台上,而忽视了内容的创新与完整性,导致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多地体现在了形式创新,非常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推动。如果忽视了教育需求者的真实需求,仅仅聚焦于用“炫酷”的技术做表面的“实验”,并没有针对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出相应的对策,就会严重制约新医科建设中培养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3.在实践中需要教育者、参与方对于“互联网+教育”的重心要从重视“教”的技术转向重视“学”的技术。比如,新医科建设中应用和强化“互联网+教育”,不能对线下教育进行简单复制,既要促进教育内容配套产业的变革,还要通过新手段延伸“教”的过程和深度,但更重要的是一切以“学”的改进为目的。同理,新医科建设要求医学教育中教师和教育机构建设自己的“教学工具箱”,但目的是要促进“学”,要让技术带来更多“溢出效应”,通过创新让“育”的分量更重,推动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深刻转变。
4.要加大对教学内容的把关和数据安全的保障。当教学资源形态、教学场景、评价方式、教学模式的选择越来越多地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手段衔接时,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安排和数据安全的问题也是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无可回避的问题。
综上所述,开设医学专业的各类综合院校和医科院校在实施新医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互联网+教育”的应用和创新力度,可以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体系重构及教学方法更新等来加速提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新医科建设的目标顺利实现。同时在新医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医学教育”的具体应用路径中,仍需要注意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实践应用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