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芳 宁德市古田县第三小学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非常注重对体育学科的开发与建设,不仅增加了学生体育运动时间,也对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创新调整。很多小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展现出比较强的体育运动能力,但在进入初中后却出现明显的体育运动能力下降、体育课堂学习积极性下滑、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变弱等情况,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学生未能接受高质量、科学有效的小初体育课程衔接。这样便导致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出现明显断层现象,最终造成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跟不上体育课堂教学进程以及体育运动强度。针对这一现象,很多一线体育教师已经展开了针对性研究,旨在做好小初衔接的同时,保证小初衔接体育教学有效性。
尽管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存在高度相似性,但二者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首先,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基础技术动作等方面,但是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宽、教学内容也相对更深,因此,学生往往在初次接触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时,会表现出学习难度增加现象;其次,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层面,并让学生掌握比较基础的体育运动技术技巧,但初中体育成绩需要进行考核,而且在中考方面还占据比较高的分值,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中考测评的同时,让学生具备较为突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情感态度以及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便容易给学生造成较为明显的学习压力。
首先,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方式比较简单,学生与教师只需要通过轻松有趣的课堂沟通方式,再结合体育课堂实践练习等方式,即可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变得更具多元化特征,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做到主动投入到体育运动以及体育实践练习活动中;其次,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侧重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培养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开发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潜力,但是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侧重点发生了明显转变,更加偏向于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强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养成。
小学与初中的体育学科对于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运动专项成绩评价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在100米短跑、800米和1500米的中长跑成绩评价方面,初中阶段的评价标准要远高于小学阶段的评价标准,然而有部分小学生由于缺少系统的强化练习以及足够高的兴趣,导致在进入初中后的多次体育考核中,屡次出现成绩不理想情况,这样便容易对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养成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感悟能力、运用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一点也与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存在较大差异性[1]。
小学和初中的很多体育教学科目名称都高度相似,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跑”“跳”等部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和初中的体育教学内容存在明显差异。为了避免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只是单纯变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复制”,需要教师在开展小初体育衔接活动时,能够根据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深化和延伸,不断丰富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宽度,从而提高小学生对初中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例如,在进行“足球”教学内容延伸和拓展时,教师要对小学阶段的足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小学的足球教学内容有:“脚背内侧踢球、接球、传球”“脚杯外侧运球”“脚背内侧、脚杯外侧、脚背正面射门”“运球变向假动作过人与射门”“二过人”等内容,然而到了初中阶段,足球教学内容延伸到:“脚背内侧、脚背外侧接地滚球、反弹球后运球射门”“二人进攻与防守配合”“1对1攻防的护球和摆脱”等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来看,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足球教学内容明显更有深度,也对学生的足球运动综合能力、足球技巧、足球竞赛意识与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对足球知识点衔接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切实把握好小初体育教学内容核心知识点、体育技能技巧教育、体育精神培养等方面的衔接,确保小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大环境[2]。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主要以趣味化游戏、教学情境、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并非核心教学方法,初中阶段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实战演练、实践练习、生活化教学,教师大多会组织激烈的体育对抗、体育竞赛等活动,通过这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转化与应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乐学善学”“学会学习”的基本目的,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初体育衔接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对小初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例如,“篮球行进间传球”教学是小学和初中都有的教学内容,小学大多会以学生两两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而初中则会让学生在比赛对抗中进行强化练习。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过渡期,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在两两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布置一些篮球比赛活动,而初中一年级教师可以适当降低篮球竞赛强度,比如,采取“3对3半场攻防对抗”或者适当降低篮球比赛时长等方式,降低初一学生篮球对抗强度,进而让学生顺利完成小初衔接阶段的过渡。
很多一线体育教师在进行小初体育衔接性教育教学工作时,往往会走进“以应对中考”作为衔接教学目的的误区。很多教师会将中考内容作为小初衔接教学重心,忽视了对体育课堂氛围的建设,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丧失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小初体育衔接时,着重对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体育运动爱好等方面进行衔接性教育,让学生对初中阶段的体育运动形成较高兴趣和探知欲望,确保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这样便可以显著提高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水平。在对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方面进行衔接时,教师应当围绕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学习习惯、体育学习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衔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彻底摆脱小学体育学习与实践思维意识的束缚,进而更好的投入到初中阶段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3]。
由于小学生与初中生相比,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方面均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因此,小学与初中体育成绩评价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性。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成绩比较优秀,但在初中阶段却存在体育成绩评价屡屡不达标现象,这样就容易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打击,甚至有可能激起学生的负面情绪。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可以在步入初中阶段学习后,始终具备比较强的自信心,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方面衔接工作。
例如,在“100米短跑”以及“800米和1500米中长跑”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小学阶段以及初中阶段的成绩评价标准有清晰且客观的认识和理解,更要引导学生客观正视当前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然后为学生布置阶段性提升目标,比如,每次测验都尽量提高1秒或者几秒,将其作为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目标。当学生每次考核成绩都有进步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让学生树立较高水平的自信心,确保学生可以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该部分的衔接性教学任务。
此外,教师还需要做好衔接意识与能力的调整。教师要认识到小初衔接对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学习质量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衔接,改变小升初学生体育学习的出发点,引导学生以强化个人身体素质、养成高水平体育情感态度、提高体育运动技巧与技术水平等方面为初中阶段体育学习的主要出发点,切勿让学生单纯为了迎合中考而进行体育学习,否则学生难以长期维持比较高水平的体育学习兴趣[4]。
为了能够进一步配合“体育强国”的体育工作改革发展,切实提高当代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意识以及身体素质水平,广大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做好小初衔接教学工作。由于小学与初中的体育教学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在开展小初衔接教学手段创新活动时,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小初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差异性,明确小初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异同,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小初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侧重、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衔接,并且全面提高教师的衔接意识与衔接能力,进而为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仍然可以保持比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