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及物性视角探析《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主人公的成长蜕变

2021-08-15 08:12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外语系山西临汾041000
名作欣赏 2021年23期
关键词:物性梦游爱丽丝

⊙韩 羚[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外语系,山西 临汾 041000]

一、引言

由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已经在语言教学、社会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计算机翻译等多个领域证实了其较高的实用性。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作为概念功能中的一部分,及物性系统是语言学中分析语篇的重要理论工具,它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爱丽丝梦游仙境》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代表作,与续作《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一起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广泛好评。书中以一位经常做噩梦的小女孩爱丽丝为主线,当她随着一只会说话的兔子掉进了深不可测的树洞后,就进入了一个神秘且神奇的国度,从而踏上了自己的冒险之旅。在此期间,主人公不断地认识自我,成长蜕变,从开始的迷茫困惑到最终的自信坚定。本文选择《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与主人公有关的小句作为研究对象,以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探究主人公爱丽丝在冒险中的成长和蜕变。

二、理论基础

及物性系统作为概念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韩礼德认为是“对过程,其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语言描述系统”,主要用来描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各种事件。根据事件的性质不同,被分成了六种不同的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涉及的是身体动作,如:跑、跳、抓、扔,它的参与者之一即动作的发出者被称为“动作者”(Actor),而动作的承受者被称为“目标”(Goal);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的是那些描述内心世界的活动,如:思想、感受、欲望等的过程,它的两个参与者是“感觉者”(Sensor)和“现象”(Phenomenon),通过这些抽象的动作过程,可以感知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也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则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处的关系的过程,通常标志为系动词的使用,它分为“修饰”(Attributive)和“认同”(Identifying)两类;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则指的是说话进行交流信息的过程,它的参与者为“说话人”(Sayer)、“受话人”(Receiver)和说话内容(Verbiage);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涉及的是生理、情绪方面的动作,如:呼吸、做梦、哭笑等,它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就是“行为者”(Behavior);最后,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则表示某个实体的存在,也是只有一个参与者,那就是“存在物”(Existent)。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择将《爱丽丝梦游仙境》十二个章节中与主人公爱丽丝有关的小句按照六大过程分析统计出来,得出的结果如上表所示。

在小说的十二章中,所有与主人公爱丽丝相关的小句共有3631 个,从图表中看出,物质过程的小句占比最多,达到32.3%,依次是关系过程(22.8%)、言语过程(20.6%)、心理过程(18.4%)、行为过程(3.7%),最少占比的为存在过程(2.2%)。本文将对占比前四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小句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儿童文学的及物性特点。

(一)物质过程分析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占比最多的为物质过程的小句(32.3%),该结果符合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儿童文学作品的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使得大部分儿童文学的主人公生性活泼,好奇心强,思想单纯,想到什么会直接作用到自身的动作上,因此跑、跳、抓、扔这类涉及身体动作的物质过程的小句占比最高。

在小说中,最具物质过程特点的应是在小说的第三章,当爱丽丝误闯入地下世界,遭受到White Rabbit等动物的歧视后,她发现了能让人变小的饮料,能让人变大的蛋糕,因此通过巧妙地使用它们来反抗White Rabbit 等动物对她的不公平待遇。例如,在物质过程的小句中,动作者(Actor)一般为“she”,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Alice;目标(Goal)则为“it”指的是饮料瓶、蛋糕,或者“her hand”“her foot”“one of the cakes”;物质过程中用到的动词“uncorked”“put”“spread out ”“drew”“swallow”“pick up”“stretch”等反映了主人公频繁的动作和身体变化,意味着在刚进入这个地下世界时,她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但又迷茫,不知所措,只能通过物质过程所代表的动作对这个世界不停地进行试探和确认,了解这个未知世界的生存法则。不幸的是,她发现地下世界和人类社会一样欺软怕硬,她只能通过变大身体来击退妄图欺负她的动物或变小身体来躲避大型动物的袭击。

大部分成功的儿童文学故事在看似荒诞神奇的故事情节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成人世界有着辛辣的讽刺,而这一效果的达成与物质过程密不可分。

(二)关系过程分析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占比排第二位的是关系过程(22.8%),其标志是系动词的使用,它被分成“修饰”和“认同”两类。而在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中,都有一个主题——成长,也就是主人公认知层面的转变。而关系过程中的“认同”类小句就可以反映出主人公的心理成长,所以在作品中占比较多。

当主人公爱丽丝刚闯入地下世界时,随着她的身体变大变小,她对于自我的认知开始迷茫;当拥有着智者和权威身份的毛毛虫询问“Who are you?”她犹豫不决,因为她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在丧失,身体在改变,不能勇敢且自信地回答出自己的名字,只能通过排除法,如:“I’m not Ada”,“I can’t be Mabel”,“She’s she”,“I’m I”等来思考自己到底是谁。在儿童的世界中,任何外界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形成,因为他们是诚实率真、单纯善良的。而往往有很多的成人已经迷失在社会中却不自知,像是小说中的国王和王后,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而“Who am I”这一问题作为小说的核心,贯穿小说始终,随着主人公对于地下世界探索的深入和反抗意识的增强,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她不再迷茫和困惑,例如:当女王问起她的身份时,她自信地回答“I’m Alice”;当看到纸牌王国领导者的残忍行径时,她跳出来愤怒地说出“You’ 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cards”,此时,她已经完成了一场自我意识的蜕变。

日本的漫画大师宫崎骏在其动画作品《千与千寻》中也借鉴过类似的情节,女主人公被代表着统治势力的汤婆婆剥夺了名字,只能为其卖命工作才有可能救回父母,找回名字,回到现实世界。成长是儿童文学作品不变的主题,而自我意识的确定是成长的标志,关系过程中的“认同”类小句反映着这一主题。

(三)言语过程分析

在该小说中,关于主人公的言语过程小句占比在第三位(20.6%),作者通过爱丽丝与地下世界的各种神奇生物,如三月兔、柴郡猫、疯帽子、毛毛虫、纸牌国王和王后进行对话,从言语中反映主人公的性格转变和心理蜕变。例如:在爱丽丝探险初期,她的惊慌失措和惴惴不安都可以在言语过程的小句中反映出来,当遭受到White Rabbit的袭击时,爱丽丝“call out”“shout out”,不知所措,只能大喊大叫;随着探险的深入,她慢慢了解了地下世界的法则,她从一开始的慌乱逐渐变得有主见,“replied”“answered very quietly”“said very loudly and decidedly”等言语小句中的环境成分(circumstance)“quietly、loudly、decidedly”表明在面对纸牌国王和王后莫须有的指控时,主人公的理智冷静、自信坚定。

而该小说的言语过程特点也可应用到大部分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来表现其文体的直观性、幻想性和叙述性。同时,言语过程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转变。

(四)心理过程分析

小说中与主人公爱丽丝相关的心理过程小句占比为18.4%,虽然占比较小,却也真实反映着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在初入地下世界时,爱丽丝被这个奇幻的地下世界弄得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作为孩童的天性,她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在第一章中出现的“want”这一心理过程动词恰好反映了这种心理特征;但也由于她的好奇和无知引起其他生物的不满和生气,甚至会大声地训斥她。因此,使得爱丽丝的天性被压抑,不敢笑或者说话,此时她不敢与他们争辩,“don't dare”是当时爱丽丝内心恐惧的反映。同时主人公也在故事的开始阶段迷失了自我。当阿伯索伦问出你是谁的问题时,爱丽丝不能轻易地回答。“Consider”这个心理过程词的使用,说明了主人公当时的犹豫与迷茫,在掉进树洞后由于身体变大变小后对于自我认知的混乱,她不再能确定地回答出我是谁这个问题。

在经过了智者阿伯索伦的质疑后,爱丽丝开始踏上了寻找自我的道路。在后来的历险中,她遇到了脾气暴躁、缺乏教养的女公爵,在看到她的种种行为之后,爱丽丝不再像是初入地下世界时对大人的唯唯诺诺或者言听计从,而是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喜恶态度,“did not all like the tone of this remark”是对女公爵的反抗,也是对这个地下世界严苛规则的第一次反抗,她开始表达自我。因此,当她听到暴虐的皇后要将凶恶的女公爵处决时,“don’t think it’s at all a pity”这个心理过程的小句,一方面说明了爱丽丝拥有着正直的内心、疾恶如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具有了独立思考和分辨善恶的能力。伴随着爱丽丝参加了一场荒诞的审判,故事发展到高潮阶段。当她看到疯帽子受到国王的威胁变得语无伦次,而作为权力标志的国王,竟然凭借一封毫无意义的信件要处决护卫时,她的反抗精神达到了顶峰,她义正词严地与国王争辩,“don’t believe there’s an atom of meaning in it”这一心理过程反映了主人公爱丽丝思想的成熟和蜕变,经过这一场奇幻冒险之后,她最终成为一名内心坚强、独立且善良的女孩儿。正如《千与千寻》这部作品一样,千寻最终也寻找到父母和自我,成长这一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升华。

四、总结

总之,本文通过对儿童文学《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与主人公有关的小句进行及物性分析,来研究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心理蜕变和成长,为儿童文学的分析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并进一步证实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物性梦游爱丽丝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爱丽丝的疯狂茶话会
在梦游的象
花与爱丽丝
花与爱丽丝
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变大变大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
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