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玉 刘红艳 王砚书
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骨科术后极为常见的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处理,极易增加患者患肢致残的可能性,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时更对预后恢复的好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有必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严重程度予以一套安全性高、针对性强的护理应对策略,是作为骨科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1]。旨在本文对我院骨科接收术后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全面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调查对象 选自2019年8月截止到2020年4月收治的骨科术后患者92例为调查对象,按照手术编号顺序拟定不同护理模式,试验组、参照组(n=46),试验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7.23±2.27)岁;参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5.63±1.37)岁;纳入标准:均符合术后骨折患者,且依据Wells评分法均为危险或高危者;排除标准:存在言语、沟通障碍及中途不配合本次护理者。各组对象资料不UC内在显著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组与护理方案 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即术后遵医嘱提供换药、查房及日常生活指导等。
实验组:予以全面护理模式(1)通过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采用语言或非语言技巧给予安抚,以便彻底消除患者因对自身疾病了解不足而产生的疑虑及过分担心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治疗及护理。(2)若出现不明原因患者出现肢体肿胀或疼痛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每日定时对患者双下肢同一部位周径进行测量,若周径发生改变,应预先考虑是否是静脉回流受阻,遵医嘱给予处理。(4)针对下肢血液较差者,除了定期翻身和叩背外,还应定期更换床单,确保皮肤清洁。(5)术后结合自身状况适当进行下肢活动及按摩,利于下肢血液循环,提高下肢血液回流。
1.3观察项目 (1)两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态度、工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病区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情况
(2)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低危、危险、高危或形成)情况
1.4评分标准 按照科室自制问卷形式调查两组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包括(护理态度、工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病区管理能力、健康教育)五方面内容,并以(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维度予以评估,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越高。
1.5统计学方法 各组表格内涉及所有数据结果均通过SPSS2500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包含(护理满意度相关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X2检验,并以(%)表示,组间存在明显差距在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比对(n,%)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不断修整与更新,促使医院对骨科护理质量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护措施,已成为当前研究学者需要面临解决的根本问题[3]。传统护理模式只能满足当前患者基本护理要求,护理各项服务尚未达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与满意,尚未得到临床进一步推广。全面护理是围绕骨科患者心理、生理角度出发,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患者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进行干预,进而获得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与满意度,最终实现护理人员为患者提高一种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为最终目的。
本文通过对我院所有骨科术后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血栓干预、皮肤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全面干预后发现,不仅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秉承着“以人文本”的服务原则,同时更能凸显出护理的本质所在。通过构建友 好的护患关系,拉近彼此心理距离,进而有利于患者预后康复及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与此同时,通过做好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护措施,进而大幅度提高了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最终提高整体护理效果[4]。
本次研究阐明了试验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对护理态度、工作能力、护患沟通等五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较参照组更高,P<0.05;试验组患者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为97.83%,优于参照组患者细致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的82.61%,P<0.05。由此能够看出,较常规护理而言,提供骨科术后患者全面护理模式获得的效果更为突出。
总而言之,针对骨科术后患者采取全面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弥补过去传统护理存在的不足及漏洞,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值得众多医疗机构广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