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留园植物造景改造设计

2021-08-13 11:24彭泓玲王睿洁刘欣雨周军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留园

彭泓玲 王睿洁 刘欣雨 周军

摘要:对南京林业大学二村留园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后,发现留园的植物造景设计需要完善的方面有很多。本文将重点探讨南林留园植物造景的原则、手法及改造计划和保护建议。

关键词:留园;造景原则;改造计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0 引言

利用植物造景的手段将新的改造方案用于南林二村的留园设计之中,按照园林设计的方法对植物材料进行相应的组合与排序,再结合区域景观主题,使植物的种类搭配和景观小品相呼应,给予人们视觉和精神上的慰藉。我们本次将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南京林业大学作为植物造景研究区域,并将校园中植物配置较为经典的留园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下为研究结果。

1 场地分析

1.1 区位分析

留园,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南林本部校区的二村居民区中[1]。其虽处在一座趋向老龄化的普通住宅小区内[2],但却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息,以及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3]。

1.2 交通分析

留园正处在校园道路密集交错的地段。学校两个主干道在此相交,北边有直通东门和北三门的主路,四周遍布次路。园内则以观赏型路径为主,地质以鹅卵石为主[4]。

1.3 环境分析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热多雨。据调查,南京市年平均降雨量为1096.5毫米,相对湿度约为76%。每年6至7月的梅雨季节,雨量最多,全年约有55%的降水集中在5至8月。因此,南京春、夏季的降水明显大于秋、冬季[5]。

2 植物造景分析

2.1 植物种类的分析

留园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9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其中有11种乔木,8种灌木。乔木包括7种落叶乔木(银杏、朴树、二球悬铃木、龙爪柳、鸡爪槭、紫叶李)和4种常绿乔木(香樟、侧柏、荷花玉兰、棕榈),灌木包括4种落叶灌木(紫薇、榆叶梅、金叶女贞、金钟花)和4种常绿灌木(黄杨、女贞、海桐、棣棠)。

2.2 植物分层分布分析

2.2.1 上层区域

在对留园的植物进行实际分析后,发现其骨干树种——乔木在场地中占比较大,约占总数的32%,它们的高度基本在10米左右。如上層乔木中的二球悬铃木,分支点高,树冠大,这给该区住户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环境。但季节性变化明显的乔木却也暴露出初期造景设计的不足——由于其过于茂盛且无人打理,树冠遮挡了该地区大部分阳光,顶部阳光遮挡率过高,使得阳光利用率大幅降低,阻碍了中下层植物的正常生长。

2.2.2 中下层

中下层区域中,植物种类和色彩都较为丰富,观赏价值高,金钟花、棣棠等矮丛灌木较多,但因疏于管理,结构不明。且上层疏于管理的乔木阻挡了视线,使场地的植物在种类与色彩搭配上都杂乱无章。

3 留园绿地现状的缺点

留园小水域的体系中没有较为稳固的生态系统。在季节变换的时节里,植物种类丰富就显得较为重要;此外,根据植物生长期合理安排种类也是非常必要的。植物的分层分布非常平均,没有特点,身处其中私密性较差;地面凹凸不平;植物色彩搭配异常。

4 留园使用的植物造景原则与手法

4.1 因地因时制宜原则

4.1.1 因地制宜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间关联紧密,且难以脱离生态环境而单独存在。在统一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植物能相互影响,留园虽是小型的水域生态环境,但上中下层植物的区位及比例分布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6]。造园者常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7],将场地中的不利因素或缺陷转化为景观的一部分[8]。

4.1.2 因时制宜

时间是植物造景时要注意的一个重要元素[9],所有植物的生长周期都有季节性变化规律。因此常使用常绿与落叶植物搭配,使其在季节更替的时段仍保持活力,以此提升空间环境的丰富性。例如现阶段的常绿乔木香樟、侧柏、落叶乔木紫薇、金钟花搭配,秋冬季银杏、紫叶李相继落叶后,仍有常绿的香樟、侧柏,可以继续保持留园小水域环境与色彩的丰富性[10]。

4.2 基本手法

留园采用了“乔-灌-草”的复层植物群落模式,在有限空间内巧妙运用了障碍、借用、疏林[11],还对植物单体采用了相对、排列等造景手法[12],展现了植物的造型特点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特色[13]。同时使地形、水体、植被、构筑物等要素结合起来[14],对池塘及周围区域进行了分隔[15],给予在亭中休息的人一个较为私密的空间[16]。

5 植物改造措施

5.1 养护改造措施

留园的植物缺少日常养护,导致现有景观与设计之初的样貌有很大差异,所以加强日常养护也是改造留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植物养护过程中应强调日常化,勤浇水、勤施肥、及时修剪整理,促使群落结构稳定,优化植物的景观效果,并安排人员定期养护检查[17]。

5.2 空间改造措施

留园原本的植物造景受空间格局等因素的限制,重心基本都在尺寸的把握与结构的优化上,“造景”要素占比相对较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留园植物景观效果的形成。

部分植物景观天际线过于整齐,林冠线不够美[18],要加以丰富。考虑植物在季节中不同的生长变化形态[19],同时综合考虑场地内景观、环境、适用人群[20]来确定该场地的基础、主要和次要植物,让基础植物串联空间,主次植物搭配成丰富的植物群落[21]。提高垂直空间的利用率与绿化覆盖率,适当预留发展空间[22],增进人、物、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23]。

6 铺装及公共小品改造

6.1 地面铺装改造

南林二村是老年人居住社区,留园的设计应更趋向为老年人服务[24],因此计划将高低不平的乱石路铺装成平坦的鹅卵石平地[25](如图1),便于行走。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LUMION自制)

6.2 石凳改造

经走访调查,70%的二村住户对留园的休憩长椅有较大争议。二村原有的石凳過于在意设计感而忽视人体工程学[26],所以建议将石凳换成普通木凳[27](如图2),观赏性和舒适度兼备。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LUMION自制)

6.3 路灯改造

二村区域照明系统较薄弱,设置便于夜间活动的照明系统[28]。

6.4 池塘护栏改造

湖边安全性较差,在湖边增加一圈防护栏杆提升安全性。

6.5 健身器材改造

采访得知,56%的居民对健身器材有较大的需求。可将原本多余的荒草地改造成健身场地[29],底部铺上橡胶减震地垫,安装适合老年人运动的健身器材[30],方便周围居民的健身与休憩。

7 结语

通过对南林留园的调研和分析,小组提出了对留园的改造计划和建议,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找到了满意的改造方向和方案,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思维与留园实际情况结合,改善调整其基础设施和基本景致,能让留园给予居民更加优良的游玩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一铭,何佳.产教融合视野下校园文创设计实践与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49-50.

[2] 刘思源,施美伽,刘力维.住宅用地的生态化研究[J].艺术科技,2020(22):174-175.

[3] 杨永康,湛磊.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13):44-47.

[4] 刘思源.新中式景观在公共区域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83-184.

[5] 赵哲,黄维彦.基于地域文化的书屋空间环境设计——南京老城南旧屋改造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6] 董利婷.南京月牙湖公园小水域植物造景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3-104.

[7]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8]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9] 张颖,曹磊.浅析南京云锦装饰元素及其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0):173-174.

[10] 孔露.赤色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21):165-166.

[11] 白云,回钰.枯山水在庭园微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20,33(23):1-2.

[12] 刘婷,何佳.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品牌设计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86-87,98.

[13] 王宇颖,蒋晖.现代设计师“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19):50-53.

[14] 杨婧熙,丁山.基于自然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2-93.

[15] 钱志伟,吴冬蕾.浅谈南京民宿中植物景观的选择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86-87.

[16] 居雨欣.刘国钧故居装饰图案的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69-170.

[17] 梅沄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J].艺术科技,2020(21):15-16.

[18]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19] 李欣,王夕倩,钱丽红.现代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美学[J].艺海,2020(5):88-89.

[20] 张亦真,叶洁楠.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探究[J].艺术科技,2020(22):178-179.

[21] 回钰.生态视域下的江南私家园林技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97-98.

[22] 刘云田.留白手法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青果巷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59-160.

[23]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24] 单一雯,王春.公共艺术设计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初探[J].艺术科技,2020(20):179-180.

[25] 张晓晶,吴冬蕾.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域景观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8-79.

[26] 刘雅荣,叶洁楠.基于地域特色营造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19):103-106.

[27] 张亦禹.探究江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21):173-174.

[28] 赵坤,李永昌.乡村新民居室内环境体系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6):114-116.

[29] 廖海橦,徐昊,王夕倩.废弃火车站复兴计划——南京下关火车主题公园创新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8-79,82.

[30] 曹汇之,王夕倩.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以南京中山植物园为例[J].艺术科技,2020(10):107-110.

作者简介:彭泓玲(2000—),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王睿洁(2000—),女,江苏镇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刘欣雨(1999—),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周军(1998—),男,江苏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李青青(1990—),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生态设计、设计理论。

猜你喜欢
留园
留园:亭台廊榭,秋色迷宫
浅析苏州留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园景与构筑物命名含义分析
论苏州园林对南方新中式园林风格的影响
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的美学对比
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抒情研究
苏州留园的营造与修复研究
浅议拙政园和留园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