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艺术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装置艺术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互动装置作为新兴艺术表达形式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如果将其与行为艺术相结合则可以更好地满足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互动装置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都能给予观众新的感受,引起观众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本文调查研究学习互动装置设计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的意义,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探究新的艺术方式。
关键词:互动装置;行为艺术;结合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互动装置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 互动装置的意义
互动装置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与观众互动中都能让观众产生新奇的感受,都能引起观众深深的情感共鸣[1]。如今,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时代的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更加喜欢互动装置的互动性[2]。观众从互动装置中获得的体验感越强烈,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也就越准确[3]。装置的互动性可以吸引观者进行互动并变成主动的一方,而互动使装置艺术具有生活化、人性化、包容性的特点[4]。观者的参观角度不同会给作者带来无法控制的因素,也正是这些不可控的因素造就了装置艺术多变与灵活的特性[5],装置艺术作品也更能唤醒观者情感记忆,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6]。
1.2 互动装置存在的问题
互动装置艺术可以很好地展现艺术家的想象力与科技的创造力,并且实现人与艺术的互动,不过创作中有些问题让互动装置发展缓慢[7]。互动装置艺术忽略了生活的真实性,很多艺术家追求技术方面的创新,因喜欢技术挑战而忽略了生活化,这就让互动装置成了技术展示平台并变成封闭的堡垒[8],导致其表达形式受到了限制。
互动装置艺术的表达形式受限问题,即浅层次的互动过多让观者忽略了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情感,作者因追求表达技术的高超而减少了需要表达的问题和与观者的情感共鸣,(图1)更有甚者陷入了盲目追求技术,使互动装置变成单纯展示技术的平台[9]。虽然互动装置艺术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但是如果忽略精神情感方面的表达那便不能被称之为互动装置艺术[10]。过度的互动形式只是不能直观且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思想以及装置所表达的哲学意义,观者被互动效果所吸引和震撼,无心考虑作品背后的内涵,更无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11]。
2 行为艺术的定义及案例分析
2.1 行为艺术的定义
与其他艺术相比,行为艺术是一门比较特别的艺术,单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其含义,即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材料,用行为表达艺术情感[12]。行为不是普通的动作,抛弃固有的理念,将行为作为情感表达的形式是行为艺术的前提。艺术家精心包装为行为本身,还要经过一定的修饰过程[13]。如果想深入探究行为艺术可以从行为和艺术两方面出发[14]。在自然界中所有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事物所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意义。理论上,这些动作都可以被称为行为,但如果它们和日常生活中所作出的行为没有区别就只能被称为动作[15]。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材料,并通过独特的行为表达情感,身体被当作创作材料放于艺术的前面,它就会承载更多的情感[16]。社会道德方面的因素也让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产生了差异[17]。此外,行为艺术并不只是肤浅地展示和表明自己观念这么简单,有的艺术家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所作出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甚至被后人所议论[18]。行为艺术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最终结果如果可以激发人们真实的情感,并起到激发正能量的作用,那么它也会被大众接受[19]。
2.2 行为艺术的案例分析
2010年,阿拉布莫维奇艺术家的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家在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20]。在表演中,阿布拉莫维奇在博物馆放了两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并坐着与观众轮流对视,完成了760小时的对视表演。有的人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有的人流下了眼泪,甚至还有人为了激起阿布拉莫维奇的情绪脱掉了衣服。但阿拉布莫维奇只是平静地坐着,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图2),她对每一位观众都很投入,给他们同样的理解并尊重他们。阿拉布莫维奇成功地将艺术家与观众完美融合[21]。只有乌雷出现的时候她才有表情,昔日的恋人与她分别坐在桌子的两端流着泪,仿佛从前的恩怨被一笔勾销了。她将每一个人内心的情感都激发了出来,让这个凝视的动作有了意义,并且传达意义,最后激发出来的都是人最真实的情感。因为她成功地让艺术家与观众的情感达到了共鸣,所以这个行为艺术才会被人认可。
3 《无缝社交》—互动装置艺术
3.1 行为艺术和互动装置相结合的意义
行为艺术恰巧可以弥补互动装置表达形式受限且忽略真实情感的问题,它可以用行为表达心中所想,并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22]。结合互动装置的互动性,行为艺术也可以变得有互动性,从而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两者的结合可以将艺术的真实感发挥到极致,还可以产生一个新颖的艺术创作方式。
3.2 《无缝社交》的研究目的
从古至今,相亲可以说是每个成年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的环节。笔者的毕业设计《无缝社交》以男女相亲交流时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灵感,探究人们结婚是因为情感还是只是基于物质或其他外在条件[23]。探究如果在交流过程中双方看不到彼此的容貌以及在外的东西,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子[24],是否存在单纯的灵魂互相吸引的现象,以及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在交流中。
3.3 《无缝社交》展现的具体方式
《无缝社交》主要聚焦于将人的情感共鸣与互动性装置相结合,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进行结合思考。首先,利用超大尺寸的展板打造密闭空间,再辅以投影仪、摄像头、感应装置等设备[25]。其次,在创作方面则主要采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真实情感记录,通过虚拟影像的方式将接收的情感交流信息进行呈现,让观者成为直接参与者,并且最后的展示效果也需要参与者与影像之间进行互动[26]。最后,通过展厅的布置引导观众进行参与互动,从而达到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的目的。互动装置与行为艺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体现装置的艺术效果以及作品的含义[27]。
3.4 《无缝社交》的意义
艺术源于生活,而相亲是很多成年人都会经历的环节[28]。有的人从一开始就会因为外在原因而不被认可,有的人会因为面对面聊天尴尬而放弃交流[29]。而《无缝社交》中的“面纱”能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有趣的灵魂也会相互吸引[30]。本设计的目的是探究人最真实的情感以及让更多人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因此,在设计方面会更趋于人性化,以人情感为出发点。将互动装置与行为艺术相结合能更好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与观者产生深深的共鸣,装置也更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 结语
互动装置艺术是比较新的艺术形式,它可以满足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做到艺术与时代相融合,但创作过程中要重视艺术情感方面,不能单单追求技术上的进步。行为艺术也要考虑观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观者能进一步了解行为艺术,从而推动行为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将行为艺术与互动装置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心中所想,并与观众建立情感的共鸣,装置也可以更有生活性和互动性,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做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2] 曹宇鹏.以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普罗斯佩罗王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16-17.
[3] 张润楠,汤箬梅. AR/VR数字化技术下对环境空间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69-70.
[4] 杜乐乐,温再骞.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领袖人物威廉·莫里斯设计作品简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62-63.
[5] 温再骞.变与不变的语境[J].美术观察,2019(03):150-151.
[6] 温再骞.论近代俄罗斯油画的塑造与感想[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10-15.
[7] 王纳纳,华阳.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20(10):84-85.
[8] 吴馨宇,华阳.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J].艺术科技,2020(4):83-86.
[9]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22-23,27.
[10] 董文君,孙献华.木版年画和现代纤维软雕塑的契合[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5-76.
[11] 朱歌昊,孙献华.素描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根基[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48-50.
[12] 張景淼,湛磊.感受单色摄影的无“颜”力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40-41.
[13] 周扬,湛磊.浅析石雕艺术在古典庭院中的应用——以故宫建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99-100.
[14] 湛磊,高静怡.涂鸦艺术在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视觉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00-101.
[15] 陶皓淼,耿植荣.浅析文化思想的繁荣对美术作品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33(21):125-126.
[16] 张知祺,耿植荣.镇江“城市山林”景观设计的运用——以南山绿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1):181-182.
[17] 齐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亭子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56-157.
[18] 耿钧.东方悠远:《摘金奇缘》中亚洲景观的美式建构与呈现[J].电影新作,2019(3):135-139.
[19] 耿钧,周维楠.论英国园林“自然”观理论与实践中的中国园林基因与元素[J].中国园林,2019(7):130-134.
[20] 耿钧.中国戏曲融入西方戏剧的两种范式——以18世纪与20世纪为例[J].四川戏剧,2019(3):16-19.
[21] 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6):46-47.
[22] 沈童,孙琦.重塑极简主义——以包装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5-56.
[23] 黄滢,陈晨,张青萍.基于CSSCI数据库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包装工程,2019,40(16):281-289,297.
[24]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0(8):51-52.
[25] 施恒,张乘风.从丹纳三要素浅谈苏州水印版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23-25.
[26]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27] 康露露,孙琦.地铁广告与互动媒体技术[J].艺海,2020(4):88-89.
[28] 徐靖雯,湛磊.“画无定法”VR绘画研究与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28-29.
[29] 叶慧慧,王颖.清代织绣纹样的文创设计创新探析[J].艺术科技,2020(10):13-16.
[30] 邓禄渝.德宏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对城市街道规划影响的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51-152.
作者简介:张澳思(1999—),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指导老师:温再骞(1990—),男,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