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蜿蜒而流的白溪水,流遍前童古镇的街角巷尾……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宁海前童,第一眼就被它不动声色的美所吸引。得缘于童衍方艺术馆新馆开馆暨“尺木艺光”金石书画展开幕,辗转近1500公里,终于见到这位大家,童衍方先生。
先生谈吐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无论是作为一位艺术家还是收藏家,先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书法、篆刻,也不是他的收藏,而是他这个人,是他由内及外散发出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气息,博学而又谦逊、睿智而又温良,既不刻意隐蔽,也不高调显露。每每问及先生水平几何,他回答说:“不高,也不低。”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虚龄已七十又五的童衍方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忆其漫长的学艺过程,师恩、友情、学习、感悟、乐趣,堪可回味。如今,童衍方先生于事于艺更愿感恩、惜福、专注、真实。
对家乡前童一直魂牵梦萦
聊起宁海,童衍方先生说:“走过这么多地方,吃过那么多美食,还是最爱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20多岁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偏好有力度和硬朗的风格,这就是我们宁海人骨子里的精神,更是血液中与生俱来的。”
浙江宁海建县1700多年,山海兼优,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了诸如南宋右丞相叶梦鼎、明朝思想家方孝孺、近现代作家柔石、艺术大师潘天寿等名人。
前童向来被称为“诗礼名宗”,童衍方先生的祖先就居住在此,而这方水土孕育的“文气”似有魔力,在这里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盡管童衍方先生出生成长在上海,但他对故乡宁海前童一直魂牵梦萦。
7年前,童衍方先生婉拒了很多地方的盛情邀约,把人生第一家艺术馆开设在了他的祖居地前童镇一幢名叫“群峰簪笏”的古建筑内。当年开馆时童衍方先生捐出了100多件自己创作的书、画、印作品及相关收藏,这成了前童镇当年重要的文化盛事。
7年后的同一时间,童衍方艺术馆新馆落成正式开馆。新馆为一组建筑群,紧邻作为历史建筑的老馆,分别为前楼、中院、后堂,延续了前童“石基、砖墙、黛瓦、石窗”的历史风貌。艺术馆新馆选址“尺木草堂”之旧址,位于宁海前童古镇核心保护区内。
童衍方先生在展览序言里写道——“尺木草堂”是我童氏上堂屋派第一所书院,由我上十代祖永昌太公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江南名儒齐周华为之写记曰:“塔山童中岳年先生,有书院曰尺木草堂,建于其王父克修先生居宅之左,凡二透。其前为厅,而后为楼。
厅可以作讲堂,而楼可以望远而豁幽思也。……每延塾师,率子侄讲习其中,以求圣贤出处之大义,兼以课应世之文章士也。”可见“尺木草堂”秉承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也。天地之间,尽是因缘和合。“尺木草堂”之旧址,即今艺术馆新馆之地也。我当感恩、珍惜。
新馆有近二层高的展览陈列厅,还有艺术鉴赏、学术交流和艺术培训等配套服务设施,其中“金石艺术沙龙”艺术家论坛,便是童衍方指导弟子和艺术爱好者从事金石书画艺术研究和创作的基地。开馆之际,迎来“尺木艺光”金石书画展,展出现当代海上名家来楚生、唐云及童衍方的金石书画精品100 多件,其中来楚生、唐云两位先生的作品均是童衍方珍藏,展览同时展示了童衍方弟子仲威、孙俪等的书法作品。
活动当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斑驳寂寥多年的马头墙下,瞬间充满了活力,弥漫着墨香。
从师生缘到“师德”传承
在展览现场,童衍方先生一边给我们分享着每件展品的故事,一边也回忆起与两位恩师数十年的师生情缘。
1960年代末,二十岁出头的童衍方结识了若瓢和尚。若瓢和尚与唐云关系甚好,应童衍方要求,便引荐他去拜唐云为师。“我什么东西都没带便去拜师,刚磕好头,若瓢和尚就对唐云先生说,‘你要不要送一样礼物给你学生?‘没什么东西呀!唐云先生说,一边在抽屉里翻,翻到一把扇子,是几人合作作品,其中一面是吴昌硕题的字,扇骨则是唐云先生自己画的画,唐云先生说:‘这个东西是人家的,不好送人。若瓢和尚说不管,都要送,唐云先生说‘那我就送了……”就这样,第一次跟唐云见面,童衍方收到了一面吴昌硕所书的成扇。如今,每当先生回忆起自己拜师仪式上这段风趣的插曲时,总会对两位前辈的名士风范和两人之间的君子之交倾慕不已,更对他们的慷慨惠赠无比感激。
当年童衍方先生成婚时,唐云先生画了两幅画相赠,一幅梅花、一幅松树。临近婚前,又叫童衍方过去,闲谈间,唐云取出一副对联让童衍方观摩,竟是吴昌硕所书的石鼓文,落款为“安吉吴昌硕年八十又一”。童衍方知道,吴昌硕去世时八十四岁,八十一岁正是其书法达到一个高峰期,该副对联当属他的晚年精品,不禁连声说好。唐云见状,笑着说:“送给你,算是给你的结婚贺礼。”见童衍方踌躇不敢受,赶忙又说:“说给你,就一定要收下,只要尽心研究、保存就是了。”童衍方不好多推辞,毕恭毕敬收下这份贺礼。
童衍方先生说,在拜唐云先生为师之后,得以饱览唐云先生所藏的董其昌、八大、石涛、扬州八怪等书画精品以及金石家铭记的汉砖瓦砚。又得唐云先生相赠的吴昌硕对联,受其影响很大,“严格意义上讲,是唐云先生将我引上收藏道路”。
“有一天天很热,我有事去看唐先生,那时候还没有电扇,他上身几乎打着赤膊,在很暗的灯光下看古书,我说这么热还在看这个,他说你以后也要这样,碰到古书,看一遍不懂,看第二遍;再看不懂,看第三遍,那你就可以把它看懂了,要养成习惯,这个记忆很深刻。”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多件唐云先生的精品,其中四条屏书法为书毛主席《送瘟神》诗句,句首为“绿水青山”,在当下的疫情背景下,此作公开展出,尤其难得。
童衍方先生向唐云先生学习收藏鉴定之道,不久后也得入来楚生门下学习书法和篆刻。两位老师性情不同,唐云喜好结交朋友,也讲究生活乐趣,来楚生则深居简出,一心创作。两位老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
“来楚生先生是不大讲话的,闷头创作,对学生他也只有示范,他反对我们多问:‘我都做给你们看了,为何还要问?来先生创作的场景深深地就嵌在我的眼睛里了。”童衍方常常笑道:“我的学生比我幸运很多,他们能多问一些。我对来、唐两位先生不敢多问的。”
两位恩师已离开多年,为了续写和老师的缘分,童衍方先生这些年来工作的重心是联合师兄弟,为老师举办各类纪念活动,以发扬并延续他们的艺术生命和精神。在他的牵头下,老师诞辰及逝世周年时,已经举办了多场纪念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他还整理、出版了多本老师的文集、印谱和画册。
如今75岁的童衍方先生,每天早上起来会先给若瓢和尚、来楚生和唐云三位老师请安,“如果没请过安,就不可以吃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不单单是艺术,做好人才是首要”。
因为恩师们毫无保留地教授和关爱,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先生认为这份“师德”的传承和技艺的传承一样重要:“当年老师如何提携我,爱护我,我要把这份美好传承下去,我对我的学生亦是如此。”童衍方桃李满天下,弟子徐之麾、唐存才、袁慧敏、仲威、冯磊、傅一平、方浩、张志、潘祥余、童人杰、王曦、蓝银坤、石双梁、李惠明、张生、王苍龙、钱宜东、王映晖、孙俪等,这些弟子在金石篆刻、艺术市场、碑帖研究等方面大多各有成就。
演员孙俪,是他众弟子中比较特别的一位。作为童门“学龄”最短的弟子,据说当初还是因曹可凡的引荐,找到了童衍方先生。而先生对这个明星弟子既没有特殊关照,也没有因为她是演员而降低要求。对此,童衍方先生笑称:“演员不重要,眼缘才重要。”
由藏悟道,怡情养性
先生性喜雄健朴厚、古拙奇肆一路。走进新馆,迎面的就是一幅大尺幅的“漆书”,奏出了童式书法的华彩。
童衍方先生的另一个身份是收藏家,书法、绘画、拓片、印章、砚台和鼻烟碟等杂件都有所藏。他也有着独到的收藏理念:第一,收藏得讲缘分,得到或者失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第二,收藏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养成很多好的个性,比如对一件物品的仔细审视、研究以及考证,这是个性的锤炼过程;第三,收藏并不是孤家寡人的,而是有老师的提携帮助、同辈的切磋研究,更要传授给后辈。鉴藏似乎是童衍方先生的又一个老师,让他明悟“缘”之道,待人处事保持着谦虚平和的心态。
从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到担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先生在此过程得到诸多单位、前辈提携、帮助、启发,近来他也在思考,在传承上,如何传播,这几年也为了推广篆刻和书画艺术不遗余力。“我拜师学艺,没有花过钱,恩师都是无偿地给予我艺术和精神上的指导,这是我的财富。现在,我取得了一点成绩,对晚辈后学进行适当的指导是责无旁贷的分内之事。”
童衍方先生说:“修行从艺之意义与价值,还在于对中国艺术之承上启下,有些作为和责任感。新馆建成,我尤当竭力,我以隶书四条屏恭录齐周华的《尺木草堂记》,重温先祖的理论、智慧、气度、神韵,体现我们先贤怎样在文化上努力,怎样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怎样教育下一代。我们的村民如果到这里来,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欣赏我们祖宗的德行,我觉得功莫大焉。”
当然,先生清醒地知道艺术馆不容易做,还要考虑到这里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很多时候他就送掉一些字。“我是不计较自己的时间,或者多写掉几张纸什么的,我觉得就是要把这个想要做的事情全部做好。”此次开馆展,从内容到形式,包括用纸的色彩,都是童衍方先生精心准备的。
童衍方先生在展览撰文中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我虚龄已七十又五,一切如昨。忆漫长的学艺过程,师恩、友情、学习、感悟、乐趣,堪可回味。其远比目标重要,而藝术之审视和内省更必不可少。当前,书画篆刻艺术空前繁荣,创作思想之活跃,亘古未有。为此,对艺术多样性的尊重,至关重要。而我之最赏者乃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匠心独具者,这也是师嘱。而于事于艺更感恩、惜福、专注、真实。惟此方能感悟传统、创新;广博、专精;艺术、人生。而每当我渺小个体融合至传统哲理艺术中思考时,益多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宁静澹泊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