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中的孝道教化

2021-08-13 10:01兰维
收藏·拍卖 2021年4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孝子潮州

兰维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受到上自统治者,下至普通老百姓的重视。在后世历朝历代,孝文化得到了统治者的极力宣扬,因而产生了阐释孝文化和孝道观念的文本和图像。

木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尽管各地木雕多少会有一些地方性题材,但反映和表现儒家伦理道德的题材还是占主要部分。它们在建筑中起到装饰之余,还可以起到助人伦、成教化的作用。

关于孝的经典

“ 孝”的观念產生以来,历代有关孝文化的文本数量众多,类型多样。除了在正史中为著名的孝子列传外,在有关孝文化的文本中,地位最高的当属《孝经》。《孝经》成书于秦汉之际,共18 章,称为今文本,后世注解者甚多。《孝经》以孝为中心,指出孝乃诸德之本,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将忠、孝联系起来。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论述。《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唐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孝经》地位很高,但一般老百姓理解起来还是不容易,因此历史上出现了更亲近民众的《孝子传》。

最早的汉代刘向《孝子传》包含虞舜、郭巨、董永三传。这些《孝子传》书籍大多散佚,现在只零星见于《太平御览》等类书中。《孝子传》还曾流向海外,如流到日本的阳明本和船桥本《孝子传》就各收录了45 个孝子故事① 。此外,敦煌石室曾发现了《孝子传》残卷五种,保留了较多的各版《孝子传》佚文,共辑写26 则孝行故事,大多被元代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编入。

以图像助人伦、成教化

图像具有直观易读的属性,结合文本,更有利于孝文化的传播和传统社会的孝子教育。

因此,从两汉时期起,孝子图像就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广泛出现于各时期的墓葬、建筑上,尤其作为人们生活起居的宅第或家族聚集的祠堂等场所,以孝文化为题材的装饰能起到“助人伦、成教化”的作用。

因中国古代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因此,木雕是建筑上十分常见的装饰。在中国的几大木雕流派中,都能看见表现传统孝道思想的有关题材。这之中,二十四孝故事是运用最广泛的孝道题材,表现这类孝行题材的木雕包括潮州木雕、东阳木雕、龙眼木雕、黄杨木雕等。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中有许多宣扬传统道德风尚的题材,除了“二十四孝”,还有张公艺“百忍堂”等。“孝”的观念在潮汕文化中表现广泛,嘉靖本《荔镜记》就记载了“王祥卧冰”“丁兰刻木”等二十四孝故事,“元宵景,有十成。赏灯人,都齐整。办出鳌山景致,抽出王祥卧冰,丁兰刻木,都尽会活② 。”可见元宵节的花灯还会根据这类孝行题材制作圆雕人物,以供人们操控玩耍。

据学者黄挺调查,潮汕地区的宗祠中,反映孝道的礼仪性图像一度是宗祠装饰的主要内容之一。广东省博物馆藏孝行题材的潮州木雕主要包括屏风以及横肚、挂件等。这些作品或者完整雕刻“二十四孝”故事,或者选取部分故事进行呈现,又或者雕刻体现孝文化的对联。如清光绪十三年“二十四孝”金漆木雕大寿屏,该寿屏共12 扇,主体纹饰为“二十四孝”故事,四周围以精细的卷草纹枋栏。又如金漆浮雕孝行图横肚(图1),此横肚以“迭浮”技法雕成,取材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中的3 个故事,即“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及“亲尝汤药”。故事刻画细腻,反映传统潮州木雕的教化功能。

曾庆钊所著的《潮州木雕艺术》收录有一件“二十四孝”门窗饰件(图2) ③ ,顿春林《二十四孝造型语言研究》以这件“二十四孝”门窗饰件为主要研究对象,该饰件高70厘米,宽32厘米,厚5厘米,运用浮雕刻画了仙姬送子、为母埋儿、扼虎救父、尝粪心忧等12个故事。通过各种树木以及亭子或房舍,营造故事发生的场景。根据故事内容,人物主次分明,占有较大的画面比例,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使观者倍感亲切。与这类构件其他题材多采用S 形和“之”字形构图不同,这件门窗饰件的“二十四孝”故事采用散点式构图,即在同一个平面内将12 个不同的故事分上下四层并列呈现。之所以采用这种构图方式,或者是由于“二十四孝”各个故事本身的独立性。潮州木雕中,一件木雕作品一般表现一个故事,而这件门窗饰件表现了多达12 个故事,甚为罕见,足见木雕艺人构思之精妙、技艺之高超。

另外,饶平县南联雅约公祠门厅左右两侧各有一幅“唐妇乳姑”图,位置十分显眼,公祠主人似乎有意宣扬传统的孝道观念。“唐妇乳姑”是二十四孝图的一种,图像由不同画工绘制,应与潮汕地区广泛存在的“斗艺”习俗有关。这两幅图像虽然绘制于石墙上,但也说明孝行图像在潮汕民间的流行和深受喜爱,使其遍布于木雕、石雕等各类民间艺术之中。两幅图配有对联,分别为“立道修身,循良第一;纲常名教,孝义无双”“立爱惟亲,立敬惟长;以义制事,以礼制心”④。潮州著名的己略黄公祠门楼匾额即镌刻有“孝思维则”四字,可见孝文化深深地渗透到潮汕人的思想观念中。

金漆通雕“二十四孝”抱柱式挂件(图3),此对抱柱式挂件顶部雕饰展翅欲飞的蝙蝠,足部雕成花篮形。主体的镂空通雕为“二十四孝”故事,刻画表现了其中的20 个故事。采用“之”字形路径分成五个层面,每层之间利用屋顶、亭子及树干巧妙过渡。整体构图清晰,人物特点分明,立体感和空间感强。“二十四孝”故事中,仙(天)姬送子出现得最频繁,该故事常装饰于屏门、门窗、挂筒等器具上,如广东省博物馆藏清浮雕仙姬送子屏门图花板(图4)、潮州市博物馆藏“天姬送子”挂筒等。此外,还有部分潮州木雕装饰有反映孝道等儒家伦理的对联,如广东省博物馆藏清通雕对联窗花,窗花表面浮雕有一副行草书对联并上黑漆推光,对联为“家有现成题目:曰父曰儿,入则孝,出则弟,文章尽矣;人无别样功夫:惟诚惟敬,仰不愧,俯不作,学问全焉” ⑤。表现多子多福的吉祥纹样也是传达孝文化的体现,如老鼠拖葡萄、石榴等。

徽州木雕

与潮州木雕一样,我国其他地区的木雕中孝行题材也运用十分普遍,而且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产生于14 世纪的徽州木雕,孕育和发展于儒学文化浓厚的古徽州地区,主要以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为主。木雕作品反映了儒家思想觀念,其中“孝”这一主题占有较大比例,尤以“ 二十四孝” 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木雕第一楼”的卢村志诚堂,前厅天井两侧的格扇门上有完整的“二十四孝”木雕,志诚堂主人希望子孙秉持孝道,不忘祖先恩德⑥ 。“百忍堂”是另一个流行的孝行题材,如百忍堂窗栏板、木雕九世同居人物撑栱(图5)。此外,安徽博物院还藏有一件目连戏梁柁,反映的是目连救母终获全家团圆的内容,也是孝行题材之一。徽州木雕中还有送子观音、麒麟送子等表现多子多福思想的图案。

东阳木雕

具有悠久历史的东阳木雕也有不少宣扬孝道装饰的主要内容,其形式有单体雕,也有组雕,最具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组雕。如一件早期的木雕“二十四孝”四屏(图6)。此外,东阳木雕中同样也有“张公艺贺寿”题材,九世同居反映的是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多子多孙的生育观念。江浙传统建筑雕饰中也有所运用,苏州春在楼大厅前落地长窗雕刻有“二十四孝”故事,充分体现了“香山帮”舒朗灵活、润厚清逸的风格。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二十四孝”木雕隔扇,原是建筑内檐装饰构件,用浮雕手法刻画了扼虎救父、戏彩娱亲、闻雷泣墓等故事。

其他木雕

福建是我国木雕大省,拥有龙眼木雕、黄杨木雕、金漆木雕等多种类型。福建木雕题材广泛,人物故事题材中就有二十四孝题材,如莆田木雕中的金漆木雕二十四孝挂屏,挂屏共4 副,每副雕6 个故事,以浮雕为主,辅以阴刻和透雕等技法⑦。台北林安泰古厝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由安溪渡海赴台的林氏所建,不仅继承闽南的建筑形式,在正厅的神龛中也雕刻有闽南木雕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巴蜀木雕题材装饰丰富,重庆齐安公所的戏台装饰有“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则故事周边还饰有蝙蝠,寓意孝则有福。

总之,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观念,长期以来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文本和图像,在逐渐系统化之后,以“二十四孝”的图文内容最为人熟知。表现孝文化题材的器物范围甚广,从地下墓葬装饰到地上建筑和用品,应有尽有。以木雕为聚焦点,可以发现孝文化题材运用十分广泛,不论各个地域的技法和风格有何差别,却几乎都运用了以“二十四孝”为主的孝行题材。千百年来,木雕一直在人们身边,留存于木雕之上的孝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滋润着无数人,以此传承着中华传统优秀美德。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孝子潮州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寻找潮州
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
孝顺的定义
百善孝为先
孝顺的定义
古潮州府释道文化刍议
现代二十四孝
久病床前无“孝子”
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