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人民立场从本质上决定了新时代中国“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立场出发,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更加深刻地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更加努力地践行人民立场。
〔关 键 词〕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外交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于江,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中国国际 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21)4期0001-25
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其中立场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积极进行重大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即习近平外交思想。新时代中国外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出发,为民族担当、为世界尽责,砥砺前行、成就斐然。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学深悟透人民立场。坚持和践行这一立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十四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直接与人民相关,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外交思想提供了金钥匙。
(一)“一切为了人民”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总基调和大方向
习近平外交思想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置顶的价值加以重视和贯彻。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外交部分开宗明义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上述一系列重要论述和精辟概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昭示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真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国际视野,也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努力目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原则和努力方向。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在会见参加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全体使节时,提出的第一项要求就是“永葆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赤子心”,“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是外交人员的根和魂。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外交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坚持外交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重要阐释,清晰回答了中国外交“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元首外交是中国外交的最高形式和指南针,也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辞辛劳亲力亲为,行遍五洲广交朋友,走到哪里就把“一切为了人民”的核心理念带到哪里。2013年3月,习近平在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的政策性演讲中鲜明指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鲜明提出了基于人民立场的全球治理观。在随后访非的行程中,他反复强调人民对中非关系的重大意义,“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非关系发展应该更多面向人民”; “中非传统友好深深扎根于人民。中非人民深厚友谊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只有双方人民热情参与,中非友谊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中非合作基础才能不断巩固。只有让中非合作成果不断惠及双方人民,中非关系发展才能得到双方人民更广泛更坚定的支持和拥护”。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演讲时强调,“历史上,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在掌握民族命运的斗争中曾经并肩战斗、风雨同舟。近年来,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抗击印度洋海啸到抗击中国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各国人民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形成了强大合力”。 2016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生动引述中外古语民谚,“中国古语说:‘治國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 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极端重要性。
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深刻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这为我们明确了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进一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紧紧依靠人民”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立足点和根本工作路线
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包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对动员和组织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有着深刻认识。2013年6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九十二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地阐明了“紧紧依靠人民”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立足点和根本工作方法。
习近平历来重视通过民心相通促进国家间了解与友谊,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亲力亲为支持中外民间交往,并从中发掘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明文化差异的力量。2014年5月,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高度评价人民友好和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民间外交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拉近中外人民距离,使彼此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特别是要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人民友好事业接班人”,“民间外交应该发挥优势作用,开拓更多交流渠道、创建更多合作平台,引导国外机构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同样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是让人民有更加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无论大小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国只能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外交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站稳人民立场,千方百计回应本国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兼顾世界人民共同利益。
(三)“胸怀世界人民”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鲜明底色和国际担当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并未止步于中国人民,不是只顾一国私利的狭隘民族主义,而是涵盖各国人民,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担当。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中提出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并积极用好国内外、双多边各种重要场合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这一重要理念落地落实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在全球范围最具影響力、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展示。2013年3月,习近平在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中,以中俄两国人民为例,强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表示他和普京总统一致决定,把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点。习近平还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立足人民立场透彻解读了中国与世界关系,明确回击国际上重新抬头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践行者,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2021年4月23日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视频交流时,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担当也进行了生动阐述,“我们将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轨迹不同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数千年积累的历史智慧是‘国霸必衰,而不是‘国强必霸”, 有力宣介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与世界胸怀完美融合、相互贯通,超越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利己主义”世界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并从内与外、发展与安全、公平与正义、当前与长远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人民立场在对外工作中的丰富内涵,用“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面概括了中国外交对世界的担当。 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章,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立场出发、为中国人民和人类进步不断奋斗的决心。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两张闪亮的名片,“真实亲诚”和“亲诚惠容”是其人民立场的国际延伸。习近平对非洲国家首次国事访问就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在新中国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即强调“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2015年4月,习近平在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的亚非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中国梦同亚非人民及其他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受到与会各方热烈欢迎。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 2018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我刚才宣布的这些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我们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 与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标榜“美国第一”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中国领袖的宽广视野和世界胸怀。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理论渊源和时代意义
立场决定思想信念、行为方式和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胜利前行。深入研究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理论渊源、时代意义和世界影响,是我们更好地坚持和践行这一根本立场所必需,对我们深刻领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
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要求全党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习近平从执政党根本宗旨的高度定义人民立场和为人民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习近平立即指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发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总动员令,发动千万党员,统率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事实充分证明,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的全面论述和批示指示,完整、准确地展现了人民立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意义,即前者既是后者的根本出发点、立足点,更是奋斗目标和力量源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匈牙利工人党主席蒂尔默表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老百姓的事当作最大的事,所以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美国共产党联合主席坎布龙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证明,当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时,一切皆有可能。她认为,中国能够迅速控制住疫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优先考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同时调动全部资源共同抗疫。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一脉相承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任务和最高理想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以人民大众、全人类的立场为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对和人民大众利益相关的问题时,做到从人民立场和利益出发。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对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人民立场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有着深入思考和精彩论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在阐述《共产党宣言》的重大理论贡献及时代意义时指出,“《共产党宣言》毫不掩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旗帜鲜明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伟大作用”,“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充分肯定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强调“学習运用《共产党宣言》,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精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人民立场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习近平对党史高度概括的精辟论述,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深刻认知。
新中国实现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程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进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一以贯之坚守着“人民至上”的初心。“人民”一词是毛泽东生平经常使用的政治概念,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在对外工作中坚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尽管新中国面临种种困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依然积极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共同打击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提出要“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 “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很好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主题。
面对改革开放大发展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并从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着党的优良传统,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与世界关系和人类共同未来主动展开宏大思考,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强调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发展,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应对时代面临的课题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认可和赞誉。习近平外交思想跳出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以既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方式擘画未来,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立场和党的领袖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道义制高点上思考问题的优良传统。
(四)人民立场回应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
在世界范围,习近平外交思想准确感知、及时有效回应了世界上千千万万普通人对安全稳定的关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鲜明提出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与共识;高举“发展旗”,主张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之路;唱响“合作曲”,倡导共建“一带一路”造福各国民生,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积极谱写“新篇章”,提出全球治理观、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正确义利观等新型理念,凝聚各国人民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务实管用。在世界大变局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各国所面臨的机遇挑战都在变化,彼此利益联系与摩擦、思想交流与碰撞同步发展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争夺话语权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极大地考验各国的外交智慧和决策经验。习近平外交思想在这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交织激荡的大时代,不断迸发思想伟力、焕发青春活力,关键就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既立足国家利益、又合乎时代要求、更站到世界高点,不仅因为“办好自己的事”、服务国家发展而深受中国人民欢迎,还以中国之智和中国之治让世界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帮助国际社会有效化解矛盾、规避冲突、构筑共识,并为“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重要判断提供事实依据。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丰富实践
作为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外交思想秉持人民立场确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使命和方针政策,增进中国人民福祉并惠及世界。
(一)全力贯彻外交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准确把握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政治立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与对外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擘画和推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第一,元首外交亲力亲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积极进取、亮点纷呈,习近平不仅以政治家的思维和战略家的气魄为外交工作运筹帷幄,更41次踏出国门,出访233天,足迹遍及六大洲,在69个国家留下足迹,出席70场国际多边会议,以自身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为中国外交增添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中国人民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中国梦、“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新发展理念、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通过习近平的一次又一次远行、一场又一场精彩演讲、一轮又一轮坦诚沟通传遍全世界、传达给各国民众。
在世界舞台积极阐释中国理念、倡导国际合作过程中,习近平在交流中拉家常、讲故事的亲切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谦和、风趣、亲民的领袖魅力。在蒙古国发表演讲时,习近平表示“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巧妙而坦诚地回应了外界以“搭便车”抹黑中国发展的说法。2018年上半年,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言行甚嚣尘上,该年6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精辟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完美地与“上海精神”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核心理念相契合,寓世界未来进步于上合组织发展愿景之中, 让中国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与特朗普政府的“唯我独尊”蛮横霸道高下立判。
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就与来自16个国家的20位外国专家举行过亲切交流。习近平谦逊地引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拉开大家的话匣子,并通过在座专家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2014年5月,习近平在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海峰会后,专门召开在沪外国专家座谈会。习近平表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习近平就是以这种“滴水穿石”的思想和行动,不断增进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认知,从中尽显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人民立场,高度重视中外民间交流,源于习近平对外交的出发点、立足点有着准确清晰的认识。2015年9月,习近平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了《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指出“国与国交往始于人民”,并旁征博引、极富说服力地回顾了中美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交往和友谊,点出“实践证明,中美两国友好可以跨越时空” 的实质,受到美国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以朴实而有温度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国强必霸”思想的超越。
习近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积极践行者。在中国向哥伦比亚提供的第三批疫苗运抵之际,习近平应邀向哥伦比亚人民发表视频讲话,表达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哥伦比亚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计划助力加油的真诚意愿,鼓舞了当地民众抗击疫情的信心,生动诠释了“天下一家”、命运与共的外交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心系全人类健康福祉的人民情怀和世界胸怀。
第二,维护境外中国公民安全与合法权益。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全面实施,与外界联系交往不断深化拓展。中国民众出境人数和驻境外机构数量迅猛增长。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次从2011年的1.4亿增至2019年的3.5亿, 民众对境外安全与权益维护的需求量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1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7.7万亿美元)和荷兰(2.6万亿美元)。中国超2.75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4万家,覆盖全球80%以上国家(地区),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7.2万亿美元。 一个“海外中国”正加速形成。
同胞走到哪里,党和国家的关切就延伸到哪里。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保护力度”。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及时重申和加强对领保工作的庄严承诺,开通中国领事服务网、“领事之声”微博、“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12308热线及微信版,搭建起海外中国公民求助的绿色通道,实现海外中国公民旅行证件和领保服务的“全天候”。外交部牵头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逐步建立中国公民和法人全方位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外交部和各驻外使领馆组织实施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10余次,处理中国境外公民遭绑架、袭击案件数百起,受理寻人、补办证件、协助就医等各类领保求助案件约50万起,涉及近100万人。 仅2018年,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就处理8万起领保案件,平均每6分钟一起,12308接到37万个来电,外交部推动同中国互免签和落地签国家达72个。 2015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也门撤侨,首次靠泊外国港口直接执行撤离中国公民任务,共接出中国公民621人以及15个国家的外国公民279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習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切实保护好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和健康。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想方设法为海外同胞提供帮助。一年多来,中国政府共向100多个国家的500多万侨胞发放“健康包”和“春节包”,为所有不幸染疫的同胞及时组织当地救治,通过派出临时班机、利用外方包机等形式,分期分批从世界各地接返确有需要回国的海外同胞。12308热线24小时值守,日均处理同胞求助约3000起,比往年增加近3倍。2021年3月,中国政府开启“春苗行动”,目前已经帮助20多万海外同胞在当地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第三,扎实服务地方发展。进入新时代,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外交坚持人民立场,服务发展的点、线、面全面向地方和基层延伸,帮助地方交流进一步发挥深入民间、覆盖面广、手段灵活的特点,满足人民需求,对国家间关系发展形成重要补充。外交部大力投入、下真功夫,创造性地指导、帮助和支持地方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及时向地方提供对外交流合作信息,帮助地方建立对外联系的渠道,帮助地方培训外事干部,驻外使领馆也深入驻在国民间推动中外友好合作。
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人民立场的一个重要体现和实践创新。2016年3月创立以来,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已经连续开展22场,涵盖西部、中部、东部以及河北雄安新区,成功打造了服务地方开放发展的新平台,成为一块拥有全球知名度的“金字招牌”。各省区市不出国就能与各国探讨合作,各国使节不出北京就能了解地方改革开放新貌,对助力中国更多地方走向世界意义非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是外交服务地方的典范之作。2021年4月12日,也就是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湖北省和武汉市主要领导、外交部领导以及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中外工商界人士、媒体约500人在外交部出席推介会。这场推介会是迄今为止出席外国使节及代表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既是国际社会对湖北和武汉人民抗疫成就的认可,也表明各方对疫后中国发展前景的期待,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
(二)努力造福世界人民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人民立场完整、具体地体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项努力当中,回应了各国人民维护和平、实现发展、加强合作、共享未来的普遍诉求。
第一,维护世界和平。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中国军队在维和行动中,既为冲突国家和地区创造安全稳定环境,也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人道救援、环境保护、民生发展、社会重建等工作,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产品,努力为当地人民点亮发展的希望。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新建和修复道路1.7万多千米、桥梁300多座,排除地雷及未爆炸物1.4万余枚,完成大量平整场地、维修机场、搭建板房、构筑防御工事等工程保障任务,累计接诊救治病人、抢救伤员24.6万余人次。在极度贫水的苏丹达尔富尔,中国工兵分队给水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在当地打井14口,有效缓解当地人民的饮水难题。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指出,中国是全球十大维和部队出兵国之一,目前大约有25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在世界多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感谢他们的“奉献精神”。 中国维和官兵不仅是和平的守护人,还是友谊的传播者。中国赴刚果(金)医疗分队与驻地布卡武市“国际儿童村”结成对子,用真情传递爱心和温暖,中国女官兵被孩子们亲切称作“中国妈妈”。
第二,致力减贫发展。中国开展对外援助60多年来,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 2012年以来,中国共举办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传授中国扶贫经验,来自116个国家(组织)的官员参加培训。 2015年,中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用于支持国际社会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探索多边援助新模式,吸引了国际发展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丰富发展了人类反贫困理论,提振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的信心,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作为投身国际发展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累计派出援外医疗人员2.6万人次,先后远赴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71个国家。一代又一代援外医务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受援国基层,直接服务普通民众,累计诊治患者约2.8亿人次。约2000人次援外医务工作者获得受援国政府颁发的总统勋章等各种国家级荣誉,51名队员因公牺牲在异国他乡。
第三,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和平台。自2013年提出以来,截至2021年1月29日,中国已经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为参与国民众带来切实福祉和便利。通过共商共建,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内陆国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斯里兰卡人民实现了建造现代化铁路的梦想,非洲偏远地区居民用上了卫星电视,等等。正如吉布提外长优素福所说,“吉方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重大全球性倡议,通过这一伟大倡议致力于造福人民,实现和谐发展”。 即便是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和投资也保持良好势头,被誉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逆势增长,全年开行超过1.2万列,同比上升50%,通达境外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比2019年底增加了37个城市。 中欧班列运输大量抗疫物资,成为中欧之间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为维护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等国舆论围绕“一带一路”的理性反思也在增长。美国《财富》网站发表题为“美国别老盼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失败”的文章,称特朗普政府花了四年时间试图诋毁“一带一路”,批评其具有“掠夺性”,散布未经证实的“债务陷阱”谣言,并施压盟友和伙伴不要加入,但策略失败。文章指出,因为上述指责并不能反映中方大多数投资的实际情况。自2017年至2019年,几十个拉美国家加入“一带一路”;东欧和南欧地区的几乎所有北约成员都与“一带一路”建立联系。“一带一路”提供了一系列美国没法提供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福利,包括危机时施以援手。
第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亲自指挥中国外交积极投身国内和全球抗疫,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延伸至全球。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向150多个国家和9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为有需要的34个国家派出36支医疗专家组;发挥最大医疗物资产能国优势,向各国提供2000多亿只口罩、20亿件防护服、8亿份检测试剂盒; 积极推进药物、疫苗研发合作和国际联防联控,促进疫苗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国迅速展开疫情防控、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援助、向世界提供物资支持、派出医疗专家组的成功实践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的民调数据显示,44.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东南亚地区抗疫贡献最大,远超第二名日本的18.2%。 美、德、法三国知名智库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表明,新冠疫情后三国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认知显著增强。2020年1月,13%的法国受访者、12%的德國受访者和6%的美国受访者把中国视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5月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28%、20%和14%。
四、新形势下进一步坚定人民立场
中国在发展,世界在演进。中国外交要延续在抗疫期间出色的大国担当,更加积极投入国际发展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多造福当地民众,把互尊互鉴进一步落到实处,必须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双循环
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外交要更好地助力双循环,关键是全面准确领悟和贯彻习近平论述的新发展理念,认清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研究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官民密切互动、线上线下国内国际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切实为扩大开放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提供帮助、献计献策,共同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外交部全球省区市推介活动可以统筹中央地方两种优势,对接国内外两种资源,既服务中央决策,又服务地方发展,可以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应作为“外交为民”的一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二)更好维护人民海外权益
世界大变局在加速发展,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对外战线责任更加重大。需要研究如何对内更加接足地气,更及时有效供民众所需、更全面关心普通民众和法人在海外安危福祉。
一是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的“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工作任务,不断加强对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投入,继续提升对中国公民和机构海外利益与安全保护水平,包括推动海外领事服务的普及化、便利化、信息化,让同胞在海外能一键直达驻外使领馆,实现“掌上办”“零跑腿”。二是更加有效利用外交、涉外法律、宣传等多种资源途径,建立健全对中国公民海外利益与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推进相关工作规范化、法治化,依法对国外的“长臂管辖”形成有力反制,切实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积极推进“官民并举”、宣传先行的方式,不断提升中国民众对海外权益的认知度、参与度、获得感,逐步形成官民各尽其责、良性互动、共同防范应对海外风险的良好局面。三是着眼各国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国际环境与安全风险更加复杂的局面,从人民立场出发,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互助互利原则,推动领事保护领域的全球治理,探索国际互保体系建设。
(三)更有效保障民众对外交参与
一是增加民众知情权。可以加强政务公开,在合理范围内细化对外交事件的报道;提高工作透明度,及时通报领保等事务最新处理情况,尽量避免民众在处理空档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误解,特别是公民海外遇险时,让民众及时了解工作进度,能够有效缓解因恐慌带来的焦虑情绪;创新外交事件发布形式,更多利用直播等新型互动传媒,扩大民众参与,及时有效介绍真实情况。
二是提高民众参与度。可以加强涉外交事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鼓励民众理性讨论,形成自发舆论压力,为中外交往以及外交捍卫国家利益提升民意支持;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和国际关系研究力量的培养和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咨政建言等作用;更加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多管齐下为中国外交和中外交往献计献策;鼓励中外民间交流,欢迎国外自媒体来华,打破所谓国际主流媒体垄断,让外国广大民众更加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鼓励华侨、中国留学生发挥优势,做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推广者展示者,个性化、小视角地讲述中国故事。
(四)更多投身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家越发展,国际影响力越大。中国外交在国际多边舞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可以有更大作为,应该更加勇于善于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应该保持和扩大对联合国主导的国际维和行动的高参与度,依托新增实力为世界更多地区恢复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援外医疗队直接面向受援国民众,能够快速、有效提升国外民众的获得感,传播中国正面形象,应该继承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可以在国际减贫交流领域下更大力气,包括更多搭建平台、组织培训、开展智库交流,分享减贫经验;应该继续探索把国内各类经济主体更多引入援外事业,促进援外事业多元化发展,提升援外规模和效能,同时探索多边援助、三方合作等多元合作体系,以适应当前国际发展领域“双边是基础、话语权在多边、大国博弈在三方”的基本现实。
(五)更多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外交要毫不动摇、千方百计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指导思想在全世界落地落实。办好这件大事,要能讲会做。既要把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状况和客观趋势讲清楚,把关起门来搞发展行不通说明白,更要把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国家复兴的主要发力点始终在国内、同时造福世界的道理不断展示给全世界。
一方面更广泛传播中国声音,更有效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发达国家民众,强调一个“融”字,着重讲述中国作为一个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如何立足自身实现民族复兴、为各国增添发展机遇,积极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力量,主张美美与共,而非唯我独尊,反对输出模式、强加于人;对于周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强调一个“亲”字,更加有效落实真实亲诚、亲诚惠容等习近平外交思想重要理念,着重介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具有相似历史遭遇、加快发展的共同任务、对全球治理的共同期待,推动这些重要理念在各国民众中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更加敢于斗爭、善于斗争,坚定维护自身形象。要把习近平外交思想一系列重要理念主张进一步研究、阐释、宣介好,更多体现到现有国际体系和规则中;进一步拓展同国际组织、智库、学术团体、商业协会等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对话,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对针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要第一时间亮明立场坚决反击;对针对中国的不实指控与污蔑,要第一时间动员国内外各方作出澄清;在发展自身过程中,要合理兼顾来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切。要配合国内部门和地方把“中国大市场”建设得更规范、更高效、更富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
五、结语
习近平外交思想,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它强调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人民外交定向领航,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强调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明确了新时代各项对外工作的共同努力方向;强调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入宪,既明确了外交工作的宗旨,又凸显出新时代中国外交放眼全球、心系全人类的广阔胸怀与使命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本色;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标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本质。
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复杂形势,人民立场始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立足点。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外交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砥砺奋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中国外交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准确把握和践行其人民立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紧密依靠人民、更多为人民造福。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中国人民和全世界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外交就一定能汇聚起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完稿日期:2021-6-15】
【责任编辑: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