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

2021-08-13 21:22陈选芳
含笑花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作

陈选芳

日子唰唰而过,时间过得很快。很多记忆的片段,埋在旧时日里,以为忘记,却在某个瞬间,寻到了原本的踪迹,一下子扯回到了那些渐渐模糊的岁月里。

时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如果当年毕业就留在文山,留在报社,没有选择自己的执念和一意孤行,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是比现在好还是比现在差,但我坚信,不管怎样,内心不会像现在回想起来如此沉重。

也许,有太多的也许,每一个偏差都走向了无数可能,每一种选择也都可能成就另一个版本的人生。

有人跟我讲,人的苦难和快乐一样一半。早些年承受苦难要比晚年承受更好,在几经周折后,便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但在内心深处,我想象着的青春年华应是无比灿烂美好的,是肆无忌憚可以享受的,是可以大声哭笑的。而我却没有如此,而是选择了无声的压抑和隐忍,努力拼搏奋斗和蹦跶,只为着远方那遥不可及的梦想。

回想起刚工作的那些年,参加了各式各样的考试,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不停歇地奔跑,我几乎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生活被填得满满当当。内心坚信有了耕耘就会有收获,期待每个春夏秋冬轮回后又是新的开始,带着屡败屡战甚至不顾一切地偏执和勇气,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想要赶快凭着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2010年,我大学毕业,和许多人一样挤进了寻找工作的洪流中。

在就业趋势日渐严峻的情况下,大家好像有些慌乱和盲从,报考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人比比皆是,特别像在我生活的这种边城,好似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比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更为重要,也就是大家眼中所谓的“铁饭碗”。

而在此时,我却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可以留在报社,当一名别人看似有些光鲜和羡慕的新闻从业者;可以去一个国有企业,做一名普通的办公室职员,从事着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但领导很赏识。

而我却义无反顾地在同年的7月,悄悄地选择报考了当地教育系统的一个教师岗位。

多年以后,站在现有的岗位上,我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选择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甚至是方向!

至今,我仍依然清晰地记得,独自一人带着各种报名所需要的资料,乘坐客车前往一座完全陌生城市的县教育局报名,而那一天则是招考报名时限的最后一天。

前行的路上感觉总是有些匆匆忙忙和慌慌张张,如上赶场的情景后来总是时时出现在了自己的生活里,很多重要的时刻竟是踩着最后的时间节点来完成。

还记得,在考场里,我遇到了与我高中同届的一个女同学,有趣的是,直到面试时我们才认出了彼此。

那年8月最后一天,我一个人从家里拖着行李前往了工作的所在地报到。就在那天,我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有着正式工作的人,意味着我将不再完全依赖父母,要学着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生活。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刚入大学时的情景,依然是一个人拖着一个沉重的行李箱,乘坐各种客车、火车到几千公里以外的陌生城市求学,记得当时我妈担心我是个女孩子,又是第一次出远门,执意打电话给远在北京上学的哥哥来接送我,我坚决没让。

从“象牙塔”到社会的过渡,我好像没有太多的不适应,依旧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一切简单而美好。

永远记得校长第一次在会上给大家讲的一句话,人生最幸运的五件事情莫过如此:出生后遇到一对好父母;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领导;成家时遇到一位好伴侣;晚年时遇到一位好子女。

而我亦是幸运的,在人生工作的第一站,遇到了一群好领导和同事。我至今依然在内心感恩,在那段人生的旅途中能遇见他们。大家在一个严谨而正直的领导的带领下,尽情工作,快乐生活。

开始接触教学生活的我,每天从住的地方爬过一个小山坡,便到了学校。去给一个中学二年级某个班的孩子们上政治课。

记忆中的小山坡,风总是柔的,我总是能闻到各种好闻的泥土夹杂青草的味道,甚至还能听到路旁玉米和麦苗在盛夏时节里拔节生长的声音,沉稳而缓慢,欣喜而美好。

时隔多年后,我依然对那里的一切牵牵念念。

我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初涉教学的搞笑场景,在第一次去给学生上课的路上,一路狂奔,一路给好朋友打电话索取教学经验,向他们讨教课应该怎么上和用怎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

那时的教学工作之于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内容,主要工作是从事办公室的事务。在办公室里,我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她温婉、安静、柔和,总是给人很舒服恬静的感觉。她总是不厌其烦的教会了我许多办公室的事情,从开始学习材料复印再到其他。

大学期间,我听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子给自己的女朋友送礼物,竟然用车去昆明的花市(斗南)拉了一车玫瑰花。听罢,好生羡慕!于是,那时我所认为的浪漫就是故事中的那样。而我那时在办公室所认识的那个女孩子,竟然是很久以前我所听闻故事中的女主角。这也让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所谓的缘分是多么微妙。

是的,有缘分的人总是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相遇或是相识。

简单而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很短暂,而我也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告别了我人生中短暂的教学生涯,被借调到县上的某个部门,从事与新闻宣传有关的工作。

对未来的不知和不可控,我没有犹豫和想得太多,大概是因为那时的自己过于不懂人世纷扰复杂的缘故。

然而,从乡镇中学离开以后,我就真的再也没有开心和快乐过,如飘在半空中的鸡毛,伴着风雨,随处飘摇……

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回望过去,我想,如果能预先知晓后面会经历那么多的苦楚,我想我不会离开。在最初的校园里,我会有着单纯活泼的笑容,会在教学生涯中挥洒一腔热情,会对生活报以炽热的态度和美好向往,会在大家的关怀下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可是,世间哪有假设,亦没有如果可言,有的只是现实和结果。

时间纵然滑向了次年的3月,就在别人和我一样认为自己的未来将会是一片光明和充满无限希望时,我的人生只不过是在此转了一个弯,从此变得荆棘丛丛,迷茫而彷徨……

借调到的新单位,之于很多青年来说,那是一个锻炼学习的好平台,对于我来说,亦是如此。在那里,让我的大学专业真正运用到了实际,也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新闻采访和写作。

刚投入到新的环境中,有很多事情都感到措手不及和焦头烂额,对环境的不熟悉,人事的陌生,工作的强度等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也就在刚到新单位学习不久的几天后,我接到了一项沉甸甸的任务。

领导突然找到我问:会写解说词吗?

我:只是听过……

领导:那尝试着去写吧!

我:啊?

是的,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我迷迷糊糊接受了那项任务,为一个在县里召开的全国石漠化治理的现场会写解说词。内心不免担心起来,因为在这之前,自己压根儿没接触过什么解说词。但是没得办法啊,既然是工作任务,就必须得想办法去完成。

没策之下,只得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负责范畴内的任务。事实证明,人的潜能很多时候都爆发自逆境和巨大压力之下,而我就属于那种需要压力来压和鞭策才会前进的人。

同年6月,单位有了一个进人的岗位,身边的领导和同事都劝说,让我试着去考一下,刚好专业也符合,如果能考进来,还免了调动的事宜。我知道,这些都是好心为我着想。

可是有一天,我独自跑到了领导的办公室,告知了领导关于不想参与此次考试的想法。我的理由是,一边要忙着工作,一边要备考,可能没那么多精力和能力去顾及。实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自己给自己找退路的借口罢了。

可最终的结果,我却被说服了,工作照做,试也得去考。

一个月,时间快得让人忘记了去记录。

那年的6月,为一场没有准备好的考试,我再次走进了考场。

大约在一个月后,通过网络查询,我得知了自己的考试成绩。在以3:1比例的选拔考试中,我欣喜若狂地拿到了排名第一的入场券。

接着的便是提交所需资料到当地人事部门审核,踌躇满志的准备着一场胜利在望的面试。

在这期间,一个朋友还曾跟我笑言:要不要查询了解一下一起面试的其他人员情况,万一要是……那时的自己全然没有把朋友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当作开玩笑的调侃而已。

可是后来经历的一切竟被朋友一语成谶。就在资料审核到了最后的时段里,我突然接到人事部门的电话,因为专业不符,将没有资格进入此次招考的面试环节。就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刻,单位领导的电话也紧跟着来了,电话中叫我赶快查询专业比对的事情。突如其来的告知如当头一棒,把我搞得有些蒙圈,专业出错,怎么可能?那么多年的专业分类,我分明参照了往年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专业分类标准,内心十分笃定的认为,一定是审核环节哪里出错了,自己内心还心存侥幸。

不知道从哪里爆发出来的力量,想要不顾一切的为之战斗到底,也许,人的很多潜能是需要在某种情境下才能被激发出来。

按照惯例,各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专业目录应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本科专业目录》)为准,结合本省和招考单位的实际情况稍做修订制定出来的。

我陆续打电话到省级人事部门咨询,他们说,专业分类得由教育部门和公务员主管部门解释,几经辗转,他们给了答复和建议,像我这样的情况,最终由各州市的人事部门认定。

我想抓住一丝希望,哪怕微小到看不到光。我整理了个人的审核资料带到上级人事部门审核,内心祈祷着还有复活的机会。经过专业比照,原本多年来一直归类在新闻传播学类中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在当年却被归类在了艺术学类里,上级人事部门最后的审核意见是只能按照当年专业分类执行。当听到这个答复时,我内心彻底地放弃了,从来没有过的干脆利落,毕竟我已竭尽全力。

那一刻,我所有的勇气、笃定、执着、追逐以及美好期许与向往像极了泄了气的皮球,无力更无望。

就这样,因为专业不符的事,我成了那个拿着入场券却没有资格入场的旁观者。几天后,所在单位的面试开始了,在当地的县委党校举行,途中,有同事跟我说,第三名不知道什么原因放弃了参加面试的机会,没能到场。空空荡荡的考场里只有第二名一人参加了那天举行的面试。

当故事讲到这里,也许大家都认为那天参加面试的人员将顺利地拿到唯一入职岗位的机会,我也将在办公室里迎接那位曾经有机会将一同竞技的新同事的到来。

可事实并非如此,更戏剧的一幕出现了。

原本将要到单位报到的新招入的人员并没有如期到来,原因是她在报考了我所在单位的岗位的同时,还报考了其他地方的岗位,她要放弃这个对我而言很重要的崗位而选择其他。

最后的结果是,领导一脸失望地说道,白忙活了一场,竟一个人也没能招到!

最终的我也没有见到要和我一起同台竞技的人是谁,长什么样……

后来,身边的朋友便就此事打趣地说,我所经历的一切像极了书中和电影里的某些桥段。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些时段里,很多事情就那样巧合和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了自己的身边和生活里。

再后来,在上班的路途中,我遇到了一位同事,他语重心长又好心的对我说了一席话,对我没能考到那个岗位,表示惋惜。

那一年里,全省大概有不少跟我一样专业的学生经历了同样的际遇,突然遭遇了被艺术。新闻传播学究竟是归在新闻传播学类还是艺术学的这一问题,当年还上了新闻频道,注意到广大师生以及媒体,对广播电视新闻学归类的争论后,省公务员局决定按照实际情况对专业指导目录作出调整。

也就在那一年后,广播电视新闻学又重新被分到了原先的新闻传播学或新闻出版学类里了!

然而,刚从上面那场考试中抽身的我又立马转向了另一场考试,中间只间隔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那时的自己总感觉心中有着某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

当年的县电视台要招播音主持,这个面试无疑对个人的外在条件与普通话水平要求是很高的,我内心没有任何把握和底气。在没有退路及身边老师的鼓励下,我被说服着去试一试。

在这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我的恩师——王建芬,王老师是我在大学实习时认识的,她宽厚豁达、心地纯良、文思泉涌、才情洋溢,平日里声称她老师,可在内心深处,我却早已把她当作如自己的亲人一般,一路上她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也见证着我的每一步成长。她很关心我,除了工作上的事情,连同生活中的点滴琐事。虽说年龄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无话不说,也很投缘,也许都是同属女性和对文字的偏好,我们的内心和骨子里有着某些共通的东西。

军分区的家属大院里,在恩师王建芬的陪伴下,我随她一同去拜访电视台资深播音主持人师老师,想要得到名师在普通话训练上的指导,师老师的普通话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好。那一天,我徒手还带了一本普通话训练教材的书,蹑手蹑脚地跟在王老师身后,一起进了师老师的家。在读完教材上的一篇文章后,师老师的建议是可以去试一试,这分明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之后的一个星期,除了到电台跟里面的老师训练普通话,也在做着试镜面试前的一些其他准备。记忆最深刻的还要数在赴试前的一天晚上,文山城区下了很大的雨,王老师开着车陪我去店里买播音试镜的衣服,下车时,路面上的积水早已经深到把脚上的鞋子淹没打湿。

面试的前一天,我只身一人匆忙打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所在的县城领取准考证,兴许是没有十足的把握,对那场仓促的面试倒也显得没有太大的压力。

面试的候考中,还遇到了一件搞笑的事情,我所拿到的试镜稿子里,遇到了一个不会读的字僰(bó),我问了问在旁陪考的老师,当然她哪里会告诉我呢!

很快,面试的成绩出来了,自然没能入围,一个排名第四的成绩自然也算是对为之努力和奋斗一个星期的最大告慰,心中自然没有太多的遗憾。

一切如常,我又回到单位过着踏踏实实上班的日子。可是,在不久后的某个早上,所在单位的下属相关部门的一位领导来单位汇报工作,临走时还告知了我一个消息,说邻县的电视台也要招人,叫我去试一试。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内心依然想要感谢那位在当时曾给予我指引过出路的领导。

或许,深处逆境的人,就如掉进滔滔江河一样,想要拼命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

得知消息后,我又马不停蹄地到了邻县的电视台,经过一系列的考察、试镜后,台里最终同意要人。但是必须根据考试的章程和程序进行。一个多月后,上级的人事部门终于在网站上发布了电视台招考的公告,可是,在阅读公告中,我看到了一个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消息,报考条件规定中的年龄为1986年10月至1993年10月出生,可是这样一算我的年龄超出了规定范围内的30余天。

失望之余,我急忙打电话到上级的人事部门询问,我带着近乎恳求的语气想要得到通融,能参与到那场考试。可是,最终因为出生年月的时限卡点,我又没能跨进电视台的门槛。

想想,真的是造化弄人!我的人生真的可笑又滑稽,多少看似讨巧又无奈的事情都被我遇到了。又或许,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工作几年后的自己至今回想起来,一次次的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竟然有些佩服当时的自己为何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和勇气,没有任何怨念与不满,依然勇敢前行,只为着离梦想近一点。

天道酬勤,尽人事以听天命。就这样,那一整年结束在了各种东奔西走的征战里,但最后都是无望终结了之。

而比起工作上的那些事情,让人接近崩溃的是情感就此也出了问题。一段坚持了多年的感情在那一年也彻底地画上了句号。

也许只是自顾自地把想要的感情想得太过于纯粹和美好,当意外突然来临,便束手无策,无法掌控其间的平衡。

在那段时期里,我经历着人生中觉得最痛苦和煎熬的事情,没有说明任何原因,便从单位请了一个星期的假,然后回了老家。

一个星期后,从家里起身准备回单位,虽然状态差到极点,但是不得不走,因为请假的时间到了。

临行前,始终没有抑制住,眼泪还是在父母的面前流了下来,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因为感情而在父母面前掉泪。

后来,母亲担心我的状态不好,特意从家里到了我上班的地方,照顾我的生活起居,陪着我度过了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一个人除了上班,回到住处,然后是一整夜一整夜的连续失眠。对周遭环境很敏感,讨厌一切喧嚣和嘈杂,以致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怀疑自己患上了脑神经衰弱或者是抑郁症。

仔细想想,人生真的很奇怪,错位?颠覆?征服?原本两个陌生的人后来怎么会天天生活在一起,并且觉得谁也离不开谁?两个原本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后来怎么竟会又成陌生,甚至永远就此没了消息?

在我的认知里,一直以为,相爱了就不会分开,会牵着彼此的手一直走下去;以为我们会这样小吵小闹但却依然温暖着一辈子;以为都不会想着还有比对方更好而选择放弃或是离开;以为那是自己的全部,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是自己的力量和坚强后盾,会默默陪伴着自己一起前行,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一起去抵挡,但我们还是默许了跟许多人一样的结局。

时光停滞在那年的某年某月,我们谁都没有再回得去。

后来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其实谁的人生里没有谁离不开谁。有相遇就会有离开,只是,如若人生里有的人不曾遇到,也许人生艰难的旅途也就会变得轻松一些,快乐也将多一些!

我怅然一笑,然后放下所有。

从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而随后,工作上也出现了一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情。

我将面临从借调单位离开,如无家可归的孩子。从开始怀揣的美好愿景到无力倦怠再到想要逃离,祈祷能早点结束那段旅程……

那年的9月,我离开了,從来没有过的坦荡和畅快,即便后来有同事和朋友还会为我当年的离开抱不平时,俨然觉得早已不再那么重要。

人如芦苇,风可以使之奕奕然,也可以使之陷入泥潭。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013年的最后一天,我再次离开了工作一年多一点的单位,最终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就如在外流浪的孩子找到了家,有了倚靠的欣喜和归宿的安全感。

我喜欢新到单位的周围环境,校园里绿树成荫,夏日里有知了的声音。有些斑驳的教学楼安静地矗立在县委大院里的一角,看上去有些年代感,可是我特别喜欢这份特有的古朴韵味。

整座县城四周皆被山包围绕着,但在单位门口的视角往外看去,却有了一丝宽阔舒朗的感觉,从此,心中的气性也就开阔了不少。

在那里的两年时间里,我过得无忧亦无喜,一切是那样的平和而波澜不惊。

就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建设生态文明之际,我所在的那座县城的县委、县政府也积极响应,县委宣传部组织了一次关于“西畴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调研活动,那次活动抽调了全县文化部门的相关领导,我大学期间实习时的老师——邓世勇,作为文山资深的记者,也特邀参与了进来,我亦有幸参加了那次活动。

为期一个星期的调研,为到一线采集资料和聆听群众的心声,整个调研组深入全县9个乡(镇)、数十个行政村、多户农户家中采访。

调研活动结束后,邓老师回了文山,我也回到单位继续工作。没几天,我接到了县委宣传部领导的电话,让我围绕调研活动的主题写一篇报告文学。听到这一消息,内心不觉惊讶起来,也犯难了,因为在这之前,自己压根儿没接触过报告文学的体裁,何况“西畴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一个大主题,应以宏大宽广的视角和更高的要求去创作,而以我自身当时的学识和阅历自然是承担不起来的。

内心倍感压力重重,却找不到突破口。没策之下,我给县委宣传部的领导打去了电话,告诉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胜任写报告文学一事,想要回绝。

在经历了一晚上的思想对抗后,我还是接受了那项沉甸甸的任务。一个星期后,县内就“西畴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文学撰写事项召开了一次专题座谈会,邓世勇老师也专程从文山赶到西畴参会作指导,会上给了我很多撰写思路,从中我也得到了不少启发。

为了尽快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我从原单位脱离了出来。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把自己关闭了起来,一心扑到文章的撰写中去,在宣传部同事的陪同下,白天采访,晚上整理素材进行写作。采访不到位再重新深入采访,写出来的语句、段落不满意,删掉重写……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因压力的关系,抵抗力急剧下降,一个月内发了两次严重高烧,深夜里只身一人去县人民医院挂了点滴,关于这件事情,我一直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过,因为我觉得,自己分内的事情在没能做好之前,哪有资格向别人诉苦。

最终,历时2个月,在邓世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和宣传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近5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大山之光——大力弘扬“西畴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

此次写作过后,让我明白了写作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当你写的作品出炉,就像一朵花开出来一样的令人喜悦。也让我知晓了,文学写作是苦的,亦是快乐的!

2015年底,我的工作再次涉及变动,从县城辗转到文山,来到了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这里有着很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在韦光荣主任的带领下,大家相处都很融洽且温暖,我在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的关怀下,如花蕾受了雨水的滋养,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和前辈们,韦光荣主任是军人出身,骨子里自然少不了铁骨铮铮的气质,他宽厚豁达、高风亮节,他拥有着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还有理论功底深厚、忠于职守的谷自文老校长,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何文忠副主任,宅心仁厚、乐于助人的武朝军老领导,低调谦逊、学识渊博的袁兴国总编辑以及任劳任怨、敦厚朴实的李洪珍副主任,他们身上总是散发着无比耀眼的人性光辉。

“关工委是党委政府密切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工作5年来,使我对关工委这项工作,由陌生到逐渐了解再到深刻认识和深深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寄托着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的一项伟大工程,是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一项社会工程,也是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广大“五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亲历者和新时代的见证者,他们献了青春献白发,他们一直秉承着“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在续写晚年的最美夕阳红篇章。

他们不计报酬、不图名利,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为了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在默默地耕耘和奉献着......

我常跟我身边的朋友说,我的青春年华在关工委这一站旅程中,闪烁着无比幸运的光芒。从广大“五老”前辈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无私奉献的人间大爱,学到了一批老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计个人得失,无怨无悔,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敬业精神。他们身上的这些优良作风于润物深处的感染,滋养着我的内心,让我收获着坚毅、勇敢、乐观、向上、向善的力量。

时间来到了2020年8月,也就是此刻,我又要将离开这个内心万分不舍的地方,到州委党校报到,开启新的工作篇章。

党校之于我而言,是个神圣的地方,党校教师也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而我也深知,要真正能成为一名党校教师,是需要练就不一般的“功力”的,因为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我想热烈地去拥抱它。在未来,我期许着也憧憬着,想要通过勤奋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和文字综合素养,业余时间,也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使之努力成为一名会写作又能做好教学的党校教师,又是一名既能讲好党课又能写出好作品的作家!

实则,很多时候,我也在想,我真的适合吗,我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够格的党校老师吗?可是,不去试一试,又会怎么知道呢?

越是艰难越向前,未来等待我的将是更多的实践!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而每一步都得你踏踏实实的去走,这其间没有谁可以替代。

这些年来,工作几经变动,回望,已是十年。十年,步履蹒跚。十年,压抑无声。十年,如履薄冰。十年,信念如磐。

十年的时光,唰唰而过,没有片刻停留!像是翻过了两页纸一样,对于每个人而言,十年是一个阶段,放大到整个岁月的长河里,生命的时光匆匆而逝,留不住,十年的光景或许真的不算什么!

但我一直这么认为,即使在别人眼里那些都不算什么,可是我知道我用力地活过、拼搏过,经过努力,一步一步向前,从慢慢站起来到可以站穩,可以来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做着喜欢的事情,人生还有什么能比这些更有成就感呢?更重要的是,经过十年的历练和实践,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所明晰,让我笃定地找到了自己想要走的路径。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欢欣鼓舞,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此刻,唯有心的向往支撑着一意执着,如此这般,心存笃定!

猜你喜欢
工作
工作能让人幸福吗
令人为之惊叹的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最重的工作
工作至死何所用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工作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