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一位母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女儿自从上了中学,就跟我们没话了,还常常一脸心事的样子。你问她,张口就是别管我,说了您也不懂。这是为什么?
一位父亲也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今的父母是越来越不好当了。我们十几岁的儿子刚刚要长大,父母的话就不灵了,常常和我们对着干。这是为什么?
一句话.这是因为孩子们成长到了叛逆期。
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叛逆”是少年期孩子心理断乳的表现,所以叫作心理断乳期、第二反抗期、逆反期,国外有的叫危险期。这一时期孩子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他们要求自己有独立的地位,要求观念独立、行为自治。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要从依赖于成人的心理关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就必须进行心理断乳。有心理学家曾这样说:“完全没有反抗,不经任何危机就循着父辈的足迹前进,大多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但这个时候的逆反与独立又不完全一样。事实上,逆反不是独立,而是孩子的一种追求。就好比选举的时候,人们要求的是投票权,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至于把票投给谁,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孩子表达的是,我反抗你,不想什么都听你的了,这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一道理”。
逆反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如果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没有出现逆反,一直是父母的乖孩子,就意味着孩子的逆反期滞后了;到了孩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诸多问题与父母产生激烈的冲突。其实这就是一种补课。
完形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未完成事件”,指的是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同时,也有压在心底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未完成事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欠缺,早晚要补上这一课。这种补课在他们未来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也许有的父母没有感受过孩子的逆反,孩子自己也觉得整个青春期过得比较平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没有逆反,也不意味着亲子间没有冲突。而是因为这些父母对青春期逆反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泰然处之。此外,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可能比较适合孩子,彼此之间的交流比较顺畅,所以减少了亲子间的冲突。
首先,对孩子的叛逆期,父母是否有心理准备和正确认识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对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缺乏了解,不能正确对待他们的心理变化,就会与孩子硬碰硬,加剧亲子冲突。
要想家庭教育少些失败多些成功,要想孩子的成长少些弯路多些坦途,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要理解孩子。一旦父母读懂了孩子的心,认识到青春期出现逆反是正常的,不是孩子故意与自己作对,处理起来就会理智得多。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伤心的往往不是孩子对某件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是孩子与父母对着干的态度。因此,建议父母在闲暇时充充电,备备课。要认识到逆反是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却又是必然的;要以欣喜的态度欢迎它,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它。有了这样的认识,父母的回应自然就会比较好。这样才会有足够的接纳,才能在比較良好的心态下处理问题,结果才会比较令人满意。
其次。父母应当对孩子放手。孩子的事情要多听他们的意见,有时候不妨让他们当家做主。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一定要努力克制自己“总想管一管”的冲动。
妈妈尤其要注意。比如,有时候对于孩子的穿着问题,妈妈管得太多。孩子们喜欢说,“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你冷”,其实是觉得妈妈很烦。要相信孩子是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要把他们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全都剥夺了。给孩子多一些尊重与信任,允许他们“走自己的路”。
再次,给孩子朋友式的指导和陪伴。父母对孩子放手并不是放任。十几岁的孩子处在身心“剧烈动荡”的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要及时施以援手,给孩子朋友式的指导和陪伴。朋友关系最基本的要素不是感情深厚,而是关系平等。“朋”,在甲骨文中是两串并列的钱币;“友”,是两只手的并列。所以说,这个时期父母应当改变自己的角色,学会做子女的朋友。
我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许多让父母头疼的孩子,与我交流得都很好。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因为我的位置摆得好——做孩子的朋友,像对待成年人一样与他们平等交流。孩子渴望得到帮助,而不是拒绝帮助——他们抗拒的是那种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式的帮助。既有身为前辈的引领,又有朋友式的陪伴和帮助,这是每一个少年对父母的期盼。
最后,父母要陪孩子一起成长。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应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主动调适亲子互动模式,把属于孩子的权利交还给他们,帮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同时,父母也更加成熟,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陪孩子走过青春逆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