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仪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021-08-13 07:41冯娟天津蓟州区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天津3019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4期
关键词:网织溶血性免疫性

冯娟 天津蓟州区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天津 3019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仪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输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浆置换仪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均升高,网织红细胞均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100.00%,观察组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的疗效满意。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是临床常见的贫血病类型,约占所有贫血病发生率的7%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去白细胞输血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金标准,但在治疗前需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等复杂操作程序,因而临床推广较为困难。血浆置换仪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净化治疗仪器,因其操作简单,效率满意,故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2]。本研究探讨了血浆置换仪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的疗效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天津蓟州区人民医院血液内科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80例。纳入标准:符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并经Coombs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确诊,复合输血指征,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相关治疗禁忌,精神疾病及妊娠妇女等。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0~69岁,平均(50.62±6.25)岁;血红蛋白35~60g/L,平均(46.89±5.78)g/L;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0~70岁,平均(50.29±6.58)岁;血红蛋白34~60g/L,平均(46.22±6.03)g/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输血治疗,CPDA采血袋采集全血400mL,悬挂于支架上,重力作用下经无菌导管及过滤器过滤后,排除空气,制成去白细胞悬液,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轻度输血量200mL,中度输血量300~400mL,重度输血量600~800mL,输血速度1mL/(kg·h)。观察组采取血浆置换治疗,仪器为XCF 3000型南格尔血液成份分离机(国械注准20153451174,厂家:南格尔医疗),将患者全血引出体外,连接血液成份分离机后,进行血浆置换,置换完成后用同等速度将等量的新鲜同型血浆输注回患者体内。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变化,采用BC-6000血液分析仪(寰熙医疗)进行检测;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治疗后血红蛋白>90g/L为显效;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恢复到60~90g/L为有效;否则为无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均升高,网织红细胞均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比较(±s)

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n 时间 血红蛋白(g/L)红细胞计数(×109/L)网织红细胞(%)对照组 40 治疗前 46.89±5.78 2.33±0.37 22.45±2.23治疗后 65.56±8.46a 3.79±0.40a 16.56±1.93a观察组 40 治疗前 46.22±6.03 2.38±0.36 22.53±2.31治疗后 63.79±8.59a 3.74±0.41a 17.34±2.04a

2.2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100.00%,观察组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多数报道显示,该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恶性血液病、自身免疫病以及溶血机制等密切相关[4]。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有多种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输注免疫抑制剂、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等常规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无效者可进行脾切除术治疗,此外,输血治疗虽然具有显著的效果,但输血前应详查有无同种异型抗体、自身抗体血型抗原的特异性及交叉配血试验等,其临床推广有效。血浆置换是临床血液净化手段之一,其原理是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患者血浆的细胞成分、各种致病因子及代谢毒素去除,并同时使用新鲜血浆予以替补,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将患者富含IgG抗体的血浆清除,可使自身抗体滴度下降50%以上,进而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5]。本研究通过血浆置换仪对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均升高,网织红细胞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的改善效果及总有效率同输液治疗疗效相当。结果提示,血浆置换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的疗效满意。

猜你喜欢
网织溶血性免疫性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参数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网织红细胞参数在贫血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全国网织红细胞计数参考区间和决定限现状调查与分析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