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021-08-13 02:39王瑛红尹晓晖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德育文本

王瑛红,尹晓晖

(1.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山东 威海 264200;2.乳山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山东 威海 264500)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单一存在的教学,而应与其他学科相互融通。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从找准切入点、选好渗透法、把握关注点等方面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渗透着作家的道德观念,思想政治信息既载于文本字里行间,也寓于富有感情的人物形象之中。因职普融通,现行中职教材主要是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人教版)教材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两种,文本中包含的德育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合度较高(如图1所示)。在语文课程中,只有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才能避免盲目性,保证德育的有效渗透。

(图1)

(一)发挥文本主阵地,突显人生观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可谓名家荟萃,是人生观教育的典型材料:如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忠君爱国的屈原,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有民族气节的朱自清等,他们以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作为人生最高准则,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又如先秦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思想精髓:孔子“仁”的思想、孟子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虽已跨越千年,但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依然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挖掘教材内容,树立正确职业观

许多中职学生没有职业规划,更谈不上职业光荣感和使命感,因此,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如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块是根据职业素养需要而编写,是职业观教育的最佳载体。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可以通过大国工匠和“状元三百六”视频唤醒学生的创业需求;用林肯母亲对待总统和种土豆两儿子的不同态度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名句教育学生要有敬业乐群精神,乐观进取,为将来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活动,形成正确价值观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为我们带来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有时也带来消极价值观。学生间存在攀比心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使学生情感和心理出现偏差。因此,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可结合教材创设特定的情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思考“用十年青春换取一时风光值得吗”,进而拓展延伸,围绕“有钱就一定幸福吗?”“拾金不昧是否需要金钱来补偿?”等话题,让学生分小组探讨,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选好课程思政渗透法

渗透法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保证。备课时,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钻研教材,厘清并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项目教学、情境化教学、议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方式,采用多角度渗透方法,引导学生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一)作者背景感染法

语文教材中不乏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们的品德和才学为后人景仰,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应抓住作者背景这一环节,知人论世,将德育教育自然融入其中,让学生获得启迪。如讲授《我的信仰》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不愿吃苦,缺乏发愤读书精神的现状,介绍居里夫人是如何十年如一日在简陋的工作室里坚持工作,最终发现了镭这一放射元素;讲授《我的梦想》时,着重介绍史铁生在双腿残疾的情况下,是怎样克服思想上的困难成为著名文学家的,让学生们向这些楷模们学习,从而实现德育的渗透。

(二)题目文眼引领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题同样也是德育渗透的突破手段。如,讲授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之题时,可以重点抓住“敬”与“乐”两个字进行讲解,将德育自然渗透其中。合理运用诗眼和文眼同样事半功倍,如学习《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一文时,抓住“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这些关键句,结合文本进行透彻分析,德育教育就非常自如了。

(三)人物形象警戒法

通过对文本中人物形象进行探究,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人格美。教授莫泊桑的《项链》,分析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时,应辩证讲解这一人物,在讲解她因为爱慕虚荣而付出十年艰辛生活的代价时,告诫学生不要太虚荣;马蒂尔德虽虚荣但不虚伪,可悲却没丢失做人的尊严,选择诚实而艰辛的还债之路,可以分析出马蒂尔德是一个本性诚实的人,以此教育学生应当诚信做人。同时,也可以探究人性深处的劣根性,以反面人物为镜。如《窦娥冤》中贪婪的张驴父子,《雷雨》中虚伪自私的资本家周朴园,《祝福》中冷漠的鲁四老爷,对于这些“假、恶、丑”的反面人物,我们在批判的同时,也应教育学生以此为警戒,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道德约束自我,以责任完善自我,从而纠正自己思想意识中的缺陷。

(四)内容技巧感悟法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道合一的好文章,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感悟其深刻内涵。如学习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前后精彩的“变脸”艺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再援引我国疫情期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事迹,生活中同学间的友爱互助等正面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名言名句激励法

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对塑造学生思想、提升学生品德具有重要作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俯首甘为孺子牛”促使学生立下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远大志向。“长风破浪会有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会让学生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扬起自信的风帆。记忆背诵名言名句,既能储存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也能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六)写作延伸挖掘法

写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习《我不是个好儿子》时,可以设置话题“我是个好儿子吗”对文本进行探究,结合敬老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系列感恩活动,创设生活场景,展开讨论,让学生挖掘和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用心去感悟生活,学会感恩,然后以“感悟亲情”为话题作文。通过写作,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帮助学生挖掘思想中潜在的闪光点,调动内心积极向上的因素,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七)活动实践竞争法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斗志。如学写应用文竞聘稿时,设置模拟竞选班干部活动;学习求职信时,进行模拟招聘会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此外,红色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原创舞台剧、文明风采大赛、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多方受益。

三、把握课程思政关注点

(一)发扬教师的表率性

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是教育的无形力量,时刻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将人文关怀渗透到课堂中,用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促使学生向完美人格方向发展。

(二)保持学科的独立性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保持语文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防止发生一些片面现象,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弄巧成拙。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化

在德育渗透时,不生搬硬套,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然融入语文学科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教育学生的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思政课“需求侧”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