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应用

2021-08-12 14:55袁胜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智慧化信息化建筑工程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问题,采取实例分析的方法,展开具体的论述,提出强化技术应用效果把控的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借鉴。经建筑工程管理实践检验,面向建筑工程技术创新,结合施工技术应用新形势与新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技术管理方式方法,例如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技术应用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水平,可获得积极的成效。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術管理;信息化;智慧化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22.059

现阶段,建筑领域不断创新,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等,使得施工水平得到提高。随着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工程技术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如何把控技术应用效果成为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深度分析此课题,提出优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方式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案例概述

以A建筑工程项目为例,为多功能体项目。按照建筑设计,主体支撑体系选择为预制钢框架结构,建筑的地下室与架空层作业运用的是混凝土现浇工艺,剩余其他结构全部采用预制装配式工艺。现结合此工程实践分析施工技术应用的要点,提出技术应用质控策略。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2.1 主体部分的施工

基于保障技术方案指导价值实现的目的,施工单位对设计的图纸进行深度分析,了解建筑工程的各项细节,站在施工的角度寻找缺陷问题,并且和甲方进行沟通提出整改意见,保障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主体工程作业前,结合建筑施工的需求提前准备充足的预制构件,根据建筑施工进度调配工程资源。根据设计图纸,明确构件的装配位置,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施工作业,防范误差的出现,确保吊装作业的质量。除此之外,合理调度施工人力资源,增强施工队伍的配合度,促使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2.2 现浇结构施工作业

按照设计方案此建筑的地下室施工运用现浇工艺,作业时一层现浇柱需要露出二层楼板,且形成的二层预制柱要求置入到预制柱套筒内部。利用设计图纸指导施工作业,同时检测钢筋套板的位置,做好技术调整,保障预留孔处于适宜的位置,结束套板定位。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再确定定位线。当结束浇筑作业后进行检查,如果板面层存在杂物则要及时组织人员清理。

2.3 预制构件施工作业

结束结构层作业之后精准测量,同时对预制构件放线,包括柱轮廓线和柱四面轴线等。整个预制构件施工作业中,吊装为核心内容,要求按照工艺流程合理推进,通过确定预制柱的信息,例如尺寸和承载力等,同时配套适宜的钢筋和预留套管,在柱子内放入金属垫块,做好主体垂直度的检查,同时做好调整。由于钢柱的尺寸很大,开展吊装作业前要对柱托进行检查,保障质量达标,防范脱落问题的出现。

2.4 分段现浇和套筒灌浆

按照设计的技术方案作业,完成预制梁与预制板的吊装施工之后,组织开展分段及浇筑作业。事前做好钢筋绑扎,保障基础工作达到要求后开展键槽浇筑,之后铺设水管线,结束后进行浇筑施工。具体操作方面,将U型钢筋布置在适宜的位置,同时浇筑前需要向键槽内部淋水防护,保证整体的洁净。

2.5 预制构件防护

此工程设计为装配式建筑结构,整个组成中预制构件占据很大的比例,若想实现质量控制目标,要求做好吊装和运输以及管理等的控制。当预制构件成型之后,运送到指定场所存储,同时做好防雨措施和防晒措施。按照防护要求做好构件防护,防范吊装操作时产生结构受损问题。强化现场的管理,使得构件保持平整和清洁。完成预制楼梯部分的安装之后,对踏步面要进行防护,防范机械性损伤问题的出现。

2.6 连接方式

作业中采取浆锚连接方案,按照插入式预留孔灌浆钢筋搭接作业流程操作。将搭接钢筋拉开相应的距离,再按照搭接方案施工,钢筋所产生的拉力会被传递到灌浆料和周围混凝土界面。从施工效果分析,连接性很好,便于快速施工作业[1]。除此之外,性能较好。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策略

3.1 制定科学完善的技术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和推广应用,使得技术应用管理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因此要从技术方案编制环节入手,做好严格的把控,确保方案具有指导价值,为后续施工作业提供支持[2]。通过事前的全面调查与分析,掌握最多的资料与数据,分析工艺运用的重难点,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施工作业的开展与落实。确定施工技术方案之后,要组织落实技术交底,使得技术人员能够掌握工艺的方式方法,切实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目标的实现。积极发挥技术方案指导价值,促使施工工艺得到规范,减少不标准行为的出现,切实保障质控目标的实现。

3.2 引入BIM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通过推广应用BIM技术,发挥软件的各项功能优势,可以提高前期的质量控制。在实践中利用软件的碰撞检测分析功能,对整个预制构件的内部钢筋分布进行分析,确定其合理性,检查是否存在碰撞的情况,进而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提高方案的质量,为后续施工作业提供支持与保障。使用的软件功能比较丰富,配置的碰撞校验管理器可以支持钢筋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优化方案。除此之外,软件而在工程量统计方面有着优势,为技术管理提供支持[3]。利用BIM技术辅助施工现场布置和施工管理,发挥可视化功能和数据化功能,使得施工作业人员对物料部署、工艺运用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切实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目标得以实现。在技术交底和人员培训方面,可利用BIM技术进行模拟,使得施工人员对工艺运用流程和方法准确把握,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

3.3 搭建智慧化管理平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全过程的质量把控,可以充分利用智慧化管理平台的优势,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对施工作业信息的采集,为管理者提供依据。简单来说,在材料管理方面使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对设计标准、方案要求和实际信息进行对比,可以掌握材料的达标情况[4]。除此之外,在技术应用标准化管理方面,可以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及时发现施工作业人员是否按照施工作业技术标准操作,掌握施工问题。影响施工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材料和机械设备以及人员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对管理工作的有效处理,保障技术管理工作到位。作为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要善于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全面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3.4 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要围绕施工现场做好全面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技术问题,保障技术应用效果。根据建筑工程采用的技术和工艺等实际情况。做好管理需求的分析,组建专门的管理人员队伍,配置充足的人力资源,负责整个施工作业期间的技术应用管理。梳理工程施工技术重难点,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和优化的措施,保障施工技术应用的质量与效益。施工作业期间,要求技术应用管理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好巡视监督检查,确保整个施工作业能够规范化标准化落实。做好技术应用管理的反思,了解管理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改进和优化的措施,切实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创造管理价值[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践,要注重做好技术管理的创新。文中结合实例,分析了技术应用的控制要点,并且提出了技术应用质控措施。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技术方案、引入BIM技术、搭建智慧化管理平台、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等方式,提高技术应用管理水平,保障技术应用效益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馨.高层建筑桩基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应用[J].砖瓦,2021(01):159+161.

[2]常勇.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04):20-21.

[3]张新露.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研究应用探讨[J].居舍,2019(31):159.

[4]陈海娜,于皓皓.刍议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管理及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25):144-145.

[5]安然,廖永.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与应用[J].智能城市,2018,4(16):142-143.

作者简介:

袁胜(1978.07-),男,汉,大专,工程师,湖南长沙,研究方向:建筑工程。

猜你喜欢
智慧化信息化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中土建预结算方面常见问题的分析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高支模监测应用与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弱电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试论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分析
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