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继东
多年前,谢泳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过去的教授》,说的是那些老派教授的事。我想谈谈“过去的编辑”——如今已是耋耄之年的那一代老编辑,如钟叔河、沈昌文、许医农、朱正等。近读《肖复兴文学回忆录》,又想到这个话题,很有些感慨。
《肖复兴文学回忆录》是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文学回忆录”系列丛书之一,也是肖复兴的一本新著,读来耐人寻味。他自述这辈子碰到几个好编辑,所以文学之路走得顺风顺水。1964年,读初三时参加北京市作文竞赛,他的《一幅画像》获奖,并经叶圣陶先生批改,有幸去过叶老家里,还见到了当时正做中国少儿出版社总编辑的叶至善先生。几年后,他本已拿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不料学校因故推迟开学,后来去了北大荒。
在北大荒,文学依然是肖复兴的“梦中情人”,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他写了大量的作品。那时文学杂志都未复刊,但他想得到指点,于是想到把稿子寄给叶至善先生,也不管叶先生是否还想得起他这个中学生。说来也巧,当时叶至善先生刚从“五七干校”返京赋闲,一口气读了他寄去的十篇文章,每篇都修改得密密麻麻,并写长信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改。其中一篇改得太多,叶先生担心他看不清,又重新抄了一遍……我虽自以为还算个比较好的编辑,可让我重抄一遍却很难做到,大编辑叶至善却做到了。
尤其是肖复兴的长篇小说《早恋》的责任编辑吴光华先生,更是让我敬仰。吴光华先生是北京出版社编审,到2021年已85岁,《北国草》《苍生》《泥日》等十几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都是他当的责编。获茅盾文学奖的《黄河东流去》,作家李準根据他的意见就专门加写了一章,使小说的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肖复兴的《早恋》是写中学生题材的,小说先是在北京出版社《长篇小说》丛刊发表,反响强烈,却又因为“中学生早恋”的问题引起了一些争议,吴光华先生为此四处奔波,据理力辩。后来因为此事,他与很多荣誉擦肩而过,但他无怨无悔。
还有唐人的多卷本小说《金陵春梦》,很值得拿来一说。作者唐人1981年突然去世,而《金陵春梦》第八卷也是最后一卷,此时只是有了个大致的框架,吴光华作为责编,差不多是重写了这二十万字。按一般常理,吴先生加个署名,稿费平分,应该是人之常情,可吴先生坚辞署名和分享稿酬,他说“编辑就是编辑,编辑出力是应该的”。老作家谭士珍先生曾说到当年的老编辑黄伊先生。1959年,谭士珍为老红军马忆湘创作长篇小说《朝阳花》,中青社责编黄伊一直跟着他,每写出一章,就马上拿去修改,一跟就是大半年,直到小说定稿出版。
几十多年过去了,这样的编辑,在今天愈发显得珍贵。一是现在的编辑,已很难花费这么多时间去打磨一本书。一个出版社编辑每年要做三五本书是低要求,多则五六本,甚至七八本。我在出版界有很多朋友,自然也知道得多,据说有一家出版社对编辑的考核要求是每年编辑五百万字,即便按整年不休一天算,每天都有一万三四千字的工作量。我不知道这是否真能完成。二是现在年轻编辑多——尽管有的年轻编辑很有想法,甚至在业界呼风唤雨,也出了不少好书,但一些人往往一本书编辑完了,问其读稿感觉如何,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或者说不到点子上。编辑不是专家,但应该是杂家,文史哲等方方面面,都应略知一二。而现在有不少编辑,学养先天就不足,认知能力也是有欠缺的。
吴光华先生曾说,作家必须是真诚的,必须有良知,必须忠实于生活。我想,要当好一个编辑也必须真诚,有良知,对社会有担当和责任,不仅仅是有创收的能力——其实各行各业想要做好本职工作,都是如此。生产一点“心灵鸡汤”是可以的,也有人需要喝一点“鸡汤”;甚至生产一点“垃圾图书”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活下来,盈利是个硬道理;但作为一个出版人,內心应有一个起码的追求、起码的职业准则,要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相反。因此,编辑的灵魂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常识,也是文化繁荣的基石。
2021年1月25日,于广州南沙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