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芝
课程建设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关乎幼儿园的办学质量,也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影响幼儿的成长。为了提升课程质量,让教师真正走到专业的道路上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中心幼儿园对原本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深层次提高教师课程指导水平,紧紧追随幼儿课程开发的脚步,实现园所课程内涵的发展。
目标定位,确立目标导向
在学期初,我们就制定了年度教师课程研训计划,确立了以下三条发展目标。一是转变观念。设计和明确课程理念及思路,将幼儿当作“课程开发者”,教师作为学习者。二是提高课程意识。明确课程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能科学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三是提高支持、引导幼儿的专业能力。通过支架性问题、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引发活动主题、及时挖掘生长点这些方法来支持幼儿的活动。
课程研训,助推专业发展
培训形式多元化 一是为每位专职教师注册“幼师口袋”账号,教师每月要完成优秀课程的学习任务,并开设新手教师30天集训营、幼师技能提升14天集训营等栏目,引导教师通过做课后测试题、实际操作等形式,提升理论水平。二是利用直播、录屏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王振宇、董旭花、金晓群等十余位专家的游戏课程化讲座,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三是以研代训,通过观摩、教研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科学分层具体化 将全体教师分为新手教师、发展期教师和成熟期教师三个阶段,以便了解教师的专业特点和需求,开展不同梯度的培训。新手教师(入职1~2年)年轻有活力,想法多,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经验和预判能力,需要提高专业素养、增加经验、提升归属感和安全感,将发展的重心放在成长,采用耐心细致的培训,手把手地教。发展期教师(3~7年)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希望被认可,我们为其提供多种学习和展示的平台,适当放手。成熟教师(7年以上)经验丰富,工作游刃有余,但大多数较难改变观念,需要找到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有所突破,将其与年轻教师优化组合,在帮带年轻教师中进一步提升。
研训活动持续化 教研和培训活动贯穿课程实施的始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课程开展的不同时期,根据不同主题持续开展教研和培训,对于解决教师的疑惑更有帮助。
中层帮带,带动课程生长
课程发展初期,虽然有了理论支撑,但一部分教师还是需要手把手地指导。因此,由副园长、教研组长组成的中层帮带队伍,深入班级,针对课程进行完整指导。例如,豆豆二班的幼儿近期对幼儿园里的树木特别感兴趣,但教师对于树的名称也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带领幼儿开展研究。为此,在教研组长的指导下,教师和幼儿比较了树的高矮,研究树叶不同的形状,采集标本,做记录并进行了“我喜欢的树”调查问卷,最终发现幼儿对幼儿园中几棵结了桃子的小桃树感兴趣。于是,师幼共同制作思维导图,研究桃树的树根、树皮、树干、树枝、花、果实和种子,幼儿还亲自采摘了桃子进行品尝,亲自触摸树皮的手感,猜桃树的年龄、观察年轮,并进行写生,还在班级里利用积木、插塑玩具、报纸等废旧材料搭建了一棵树。最后,师幼一起探究如何保护树木,幼儿在每一个环节都及时将自己观察到的成果进行记录、交流和分享,教师在其中起到助推、记录的作用。整个过程下来,教师懂得了细致观察幼儿,抓住幼儿感兴趣的生长点,并为幼儿提供支持帮助,从而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定期评议,促进课程实效
课程开展中期,各活动负责人汇报课程进度,而后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围绕问题的发现,寻找并确定优化策略,从而进一步调整课程的方向,丰盈课程内容。
每月展评,分享实施经验。首先,根据能力和经验的差异,将教师分为班主任和配班教师两个梯队,进行分层展评。每月中旬班主任分享课程故事,配班教师参与学习和调整改进,再于月末进行分享。在分享完成后教师共同进行教研,重点将每位教师的观察、记录、引导幼儿的过程和背后的理念放大,授之以“渔”,以便每位教师都能学习进步。
展示幼儿成果,内化行为习惯
课程进行过程中,相关过程和成果同步上主题墙,让幼儿在环境中看到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成果,以便于他们总结做法、梳理学习方法并进行下一步规劃。例如,在小三班“便便是个好东西”课程中,教师将幼儿捏的各种形状的便便展示到主题墙,其中有“条形”的、“一粒一粒”的、有“糊糊”一样的……于是幼儿便会跟同伴讨论为什么会形状不同,从而得出喝水、吃东西、健康状况不同导致便便的形状、颜色都不同,最终引导幼儿注重喝水、吃饭和排便习惯,也让他们了解了可以用“太空泥捏”来表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
《爱与自由》一书中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生命的河水流动起来,只有流动的教师才能教出流动的孩子。课程实施的路上,幼儿永远是主体,教师是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儿园课程内涵的提升和教师课程指导能力的提升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我们将会继续学习,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