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

2021-08-12 02:12徐晔
中国远程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摘要】  人工智能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系统性变革。本研究“先破后立”,按照“理论分析—目标确立—实践路径”的逻辑框架,借助“生态系统即结构”理论模型,分析了我国工业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然样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应然样态: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明确提出培养“完整职业人”是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构建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并立足我国传统实践哲学的框架,从“道”“法”“术”“器”四个层面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教育系统;信息技术;智能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21)7-0018-07

信息技术沿着“技术变革—空间变革—社会变革—教育变革”的路径对教育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唐玉溪, 等, 2019)。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深度融合”出现十次。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现阶段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智能技术催生教育结构性变革,在教学层面表现为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现代教学结构(何克抗, 2018)。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变革与教育系统外部环境变革(祝士明, 等, 2019)。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教育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更为敏感。对产业结构有巨大影响的人工智能,必将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系统性变革。但是,当前对于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探讨,多采取信息技术立场,通常仅关注技术对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影响,缺乏立足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生态性、实践性思考。本研究拟借助“生态系统即结构”(Ecosystem as Structure)理论模型,从高等职业教育主动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回归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本质,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进而立足我国传统实践哲学的框架探索其实践路径。

一、“生态系统即结构”理论模型

高等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动态复杂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使其与行业企业及整个社会系统存在天然的密切联系。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核心,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链接,是一种广义上的企业组织(曹淑江, 2004)。此外,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还包含更为多样化的职业培训机构。由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组成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变革与变革规划也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生态学观点与方法是分析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重要思路。“生态系统即结构”理论模型是罗恩·阿德纳(Ron Adner)基于生态系统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提出的。该模型强调基于结构的观点看待生态系统,注重系统动态发展过程中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突破了以往将生态系统看作是一种从属关系(Ecosystem as Affiliation)的静态观念。阿德纳提出“生态系统即结构”理论模型的初衷是帮助企业动态分析其在社会系统中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确企业在社会系统中的关键位置,以形成能够促进企业价值实现、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的行动策略。行动策略制定的出发点是如何组织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行动者(Actors)、位置(Positions)、链接(Links)和活动(Activities)(Adner R, 2017)。其中,①行动者指系统内开展活动及实现组织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体,包括个体和组织,是组织生态系统的核心。行动者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②位置指系统内行动者的角色所构成的体系,其由相关制度确立,相对稳定,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实现。当系统发生结构性变化时,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③链接指系统内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信息与物质的传递机制,实现生态系统内部协同工作的数据、材料的交换。链接基于系统位置与活动建立,随着系统运行发展相关数据会不断积累增加。④活动指系统内不同行动者的行动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是生态系统功能与价值主张实现的具体途径,推动着生态系统的发展变革。“生态系统即结构”理论模型在两个方面超越了自然生态系统观点:一是重视所分析系统的价值实现,这使它适用于对“人为”的社会子系统的分析。自然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其自身的维系,无所谓外部价值或功能,而社会子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必然有赖于它能为其他社会子系统提供有价值的“功能”或“服务”,这使得分析焦点回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为智能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价值”。二是从实践策略视角划分系统要素,从动态过程的角度着眼,有利于把握系统的发展过程,进而提出发展策略。这两方面使得“生态系统即结构”模型适合分析企业、教育体系这样的社會系统。

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基于相同的价值主张实现互动,即培养人,通过人才的动态供需平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对稳定。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行动者具有多层次与多元性特征,宏观层面包括行业企业、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等,微观层面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等。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位置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上述行动者均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基于一定的链接进行相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即明确不同行动者的关键位置,通过系列专门的活动实现系统价值,达成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进而达到与其他社会系统的相对平衡。

二、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

系统的内涵和结构

(一)工业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结构

我国的工业体系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在激荡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历经周折,将其引进、移植到成熟、稳定、庞大、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中来的。我国的早期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低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外力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应激反应性”超过“规划计划性”,存在先天不足。加之我国社会长期存在鄙薄“工”文化的传统,相当比例的公众认为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由此,结合“生态系统即结构”理论模型的基本要素,对我国工业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结构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我国工业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主要培养专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工业化早期,由于技术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信息传递渠道有限,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互动有限,达到低层次的平衡。随着科技与产业的发展,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数量和层次逐步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失衡,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出现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①宏观行动者不均衡、微观行动者学生的主体性不彰。宏观行动者中高等职业院校占压倒性优势,企业尚未成为可以与高等职业院校平等、深度合作的办学主体;微观行动者以教师为主体,學生通常较为被动,主体性难以体现。企业的参与度低,话语权缺乏,导致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与毕业生工作表现反馈等数据缺少流动渠道,同时仅靠高等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导致学生实践条件严重不足,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沦为镜花水月。②宏观与微观行动者位置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位”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层次为主,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缺失,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为专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难以满足行业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需求,以及个体追求更高层次教育的微观需求。③行动者之间链接单一、信息与资源交流不畅。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难以获取企业人才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过时,毕业生规格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而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失,阻碍了企业扩大生产与技术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之间衔接不畅,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少上升通道,短期导致难以培养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长期导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优秀人才流失。④教学活动难以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文体活动、后勤支持服务等,教学是其人才培养的基本活动,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培养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力核心的技术实践与创新能力,遑论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结构

改革开放初期,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的“后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和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等思潮涌入我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丁波涛, 2019)。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又分为信息化1.0阶段和信息化2.0阶段,前者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后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信息化2.0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系统要素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育信息化2.0”。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具体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也必将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必将催生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故以“生态系统即结构”理论模型为指导,探索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结构,如图2所示。

概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突出特点为:在宏观行动者层面上,高等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均为重要的办学主体,对等深度合作,建立多元多向链接,协同开展活动,共同应对普遍智能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人才的动态供需平衡;在中观位置层面上,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包括层次体系完善、类型体系完整、专业体系对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相对独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在微观教学活动层面上,高等职业教学活动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学生作为主体行动者,教师作为主导行动者直接或者借助智能机器与学生开展多样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充分利用智能教学环境,实现培养“完整职业人”的价值主张。

1. 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主要行动者:校企双主体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在宏观层面,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直接行动者主要为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即企业和院校双主体协同育人。进入智能时代,由于技术更新、产业升级、职业更迭速度加快,人才成为生产要素中的最为积极活跃的要素,对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因此,积极进取的企业不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旁观者或者边缘行动者,而是要成为一元重要的办学主体,基于自身发展需求,主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实训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育人全过程。在微观层面,主要行动者变为教师、学生和智能机器三元。教师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变化,教师个体应能够根据教学需求,自由跨越院校、企业的组织边界,按需形成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主要不是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而是作为引导者积极参与生产性教学实践。智能机器作为重要的一元行动者,将承担部分教师的职能,人机协作开展智能教学。学生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变化,学生既包含中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还包括复员军人、企业员工、农民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提升,学生可以不再是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到真实或仿真的技术实践中,成为主动行动者,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职业能力和一般能力,获得职业情感、职业精神。

2. 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关键位置:完整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框架

在信息社会,多元行动者形成相对稳定的关键位置,即构建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宏观行动者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产教融合培养人才,微观行动者教师、智能机器与学生协同开展智能教学互动,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贯通人才培养的通道,共同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主要表现为:①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极大应用将会影响岗位结构,同时工作本质将发生改變,岗位对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倒逼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亟须构建包含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在内的层次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由此明确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关键位置。②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结构优化。在信息时代,一次终结性学习难以满足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由原来的学校职业教育为主体,转向兼顾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打破学校的壁垒,打破时间的界限,使泛在化学习成为常态,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存在,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在教育系统中的关键位置。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升级。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预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所需的人才类型、数量,高等职业院校可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适当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此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关键位置。

3. 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重要链接:丰富数据打通人才培养的通道

信息时代的高等职业智能生态系统是包含多层次、多元行动者的动态开放系统,系统的效率与适应性取决于行动者之间的多向、多元链接,教育大数据以及智能处理技术在技术层面打通了人才培养通道。应从智能教育生态系统价值与活动需求出发,规划能够实现多元行动者高效协同培养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大数据体系,大数据应用模式如图3所示。

大数据应用模式的主要环节为:①收集数据。多方收集数据,包括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数据,高等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数据、教学管理数据、学生实习实践数据等。②储存数据。将来自行业企业、高等职业院校等海量异质性数据加载到大数据平台进行储存。③分析数据。仅拥有数据还不够,只有在战略性问题的驱动下,借助合适的工具与方法,挖掘出有效模式或模型,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Walsh, 等, 2011)。将海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数据、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及评价等多样化数据进行转化,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的沟通和融合,并将之转化为以实体关系为主体的语义网络,基于此构建知识图谱,表征实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画像,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进行画像,将海量的数据分析重构后具象化呈现。④精准服务。依据数据分析,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诊断与评价过程和教学管理在内的全过程进行变革,精准服务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满足个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最终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步入信息社会,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将由过去以因果关系为主发展为以数据关系为主(王珠珠, 2018),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从长远看将有助于促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增进对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与教育规律的认识。

4. 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基本活动:智能教学促进培养“完整职业人”

教育系统的价值实现最终要通过微观教学活动来实现(晋欣泉, 等, 2019),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在微观层面表现为教学结构的变革,人工智能增强了教与学过程中作为交互主体的计算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张志祯, 等, 2019)。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其价值主张,即培养“完整职业人”,具体内涵为“能力+精神”:①协作智能。对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进行整合,个体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协作,是信息社会职业人所特有的能力。②复合职业能力。在信息社会,工作常常不再是单一任务,而是需要统筹的多元任务,这是一种在单一技能之上的整合多种技能的复合职业能力,也是信息社会职业人所共有的基本能力。③工匠精神。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获得更加容易,技术的操作更加便利,此时需警惕功利化教育价值取向的产生,关注个体精神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包括个体的敬业、精益和专注等精神,这是信息时代职业人的灵魂。④创新精神。人工智能的极大发展将推动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不断变化,为此需要个体不仅能够很好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变化,还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这是信息社会职业人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在现阶段,培养“完整职业人”价值目标的实现面临一系列挑战,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结构性变革,实现“完整职业人”的价值主张:①教学模式变革。人机交互的极大发展,使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教学结构向学生、教师、机器三元教学结构转变。智能教学由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泛在化学习模式。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身临其境到企业中进行技术技能实践,体验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情感、职业精神等。②教学管理变革。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扁平化管理的实现,学校教师、用人单位基于大数据对学生学习、实习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监控,同时学生可以对自我进行管理。③教学评价变革。借助大数据对高等职业教育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全过程进行评价,为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提供数据支持。

三、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

“道法术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是指天道、规则、自然法则;法是指善法、方法、法理;术是指形式、方式、技术层面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形的物质或工具(陈如平, 2018)。这一传统哲学思想为复杂系统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有效实践框架,启示人们对于任何社会实践,在没有解决“道”层面的问题时难以有效探索“法”“术”“器”及其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一实践哲学观照之下,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需要从四个层面厘清:①“道”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与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决定了其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无论技术如何变革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最终都会回归育人的价值定位,即培养“完整职业人”。②“法”是高等职业教育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路径。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人工智能变革高等职业教育的可能性,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构建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③“术”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层面的操作方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活动而言,其重点是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朝着智能化、情景化方向推进,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独特需求。④“器”是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运行的保障条件。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生态的不断优化。

(一)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实践之“道”:回归育人价值定位

价值定位(Value Alignment)是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实践的立足点。教育的本质是关注生命的、关注心灵的、关注精神的(翟小宁, 2017)。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之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能力、精神与品质的培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培养“完整职业人”,这是信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变革与坚持的方向。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提升,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高等职业教育从来不是单纯根据技术的需求进行被动变革的,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具有实践性、能动性特征,可以进行创新,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当人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可通过实践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推动技术革新,这体现了技术变革中人的能动作用。基于此,一个成功的生态系统是所有行动者都对自己的位置感到满意的生态系统(至少暂时达到帕累托均衡①)(Adner R, 2017),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是以满足个体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这一定义将价值命题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即培养“完整职业人”。

(二)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实践之“法”: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机制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肯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横跨教育领域与职业领域,这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更新之间的天然联系。一方面,人工智能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专业,由此改变传统的专业结构,重组和再造现有的专业,同时人工智能还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全过程,人工智能作为技术直接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现融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推动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人才需求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即人工智能与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实现融合。产教融合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平衡,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人才供需平衡的重要抓手。①从法律层面,明确企业为高等职业教育一元重要办学主体。国家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责权利。②从制度层面,进一步细化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遴选标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细化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遴选标准,推动产教融合的标准化、制度化。企业要认识到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义务,同时应基于自身需求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并获取相应的利益。

(三)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实践之“术”: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互联网、多媒体(含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构建的智能教学平台,可支撑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教学活动。智能教学平台将是整合院校、企业等多场所学习的关键,有望以其丰富、真实的学习过程数据帮助行动者建立更有效的“链接”。鉴于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虚实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是必然选择。线上学习因其泛在性及资源与活动的易整合性,有利于统筹校企多方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线下学习具有很好的互补性。线下开展实习实践,可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提升技术技能,获得职业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统筹二者优势,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从学习任务清单、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三方面入手:①明确学习任务清单,这是开展教学的核心。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基于对海量的教学数据和企业人才需求数据的分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考虑学习目标的知识性与实践性、情感性相结合的原则。②丰富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来源包括学校和企业,这些资源是学生开展泛在化學习及教师进行线下教学的支架。应借助智能学习平台,对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学数据及实习实践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③设计教学活动。高等职业教育采取项目设计教学的方式,基于智能教学平台,围绕完成某项项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等开展任务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

(四)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实践之“器”:优化智能教学环境

智能教学环境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具备支持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需求的智能感知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智能教学提供全新生态环境。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然而,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加之学校实践基地有限,仅仅依靠企业或者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是远远不够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构建智慧教室(Smart Classrooms)。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包括学习空间、人工智能技术、教学法三个维度(徐晶晶, 等, 2018)。这三个维度相互依赖,互相影响:①学习空间是智慧教室的物理环境,为个体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让个体能够在线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身临其境感受工作场所的环境,并进行学习和实践。学习空间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环境支撑。②运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大数据等技术为个体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使不同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③教学方法变革。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具体的方法策略。

四、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构建处于进行时,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借助“生态系统即结构”的理论模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完善和质量提升具有借鉴价值。但是,任何范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一种范式既可以是透镜也可以是罩眼物。高等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借助多种范式透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我们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要关注人工智能变革高等职业教育的限度,回归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警惕“技术理性主义”倾向。生态学的观点最终落脚到强调生命的主体性,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完整职业人”培养,这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的起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曹淑江. 2004. 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学分析[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75.

陈如平. 2018. 学校治理的“道法术器”[J]. 中国民族教育(09):12.

丁波涛. 2019. 从信息社会到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内涵的理论解读[J]. 电子政务(07):120-128.

顾明远. 2016. 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N]. 中国教育报,08-11(1).

何克抗. 201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实现方法[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02):17-20.

晋欣泉,邢蓓蓓,杨现民,等. 2019. 智慧课堂的数据流动机制与生态系统构建[J]. 中国远程教育(04):77.

唐玉溪,何伟光. 2019. 世界一流大学智能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及演替[J]. 教育发展研究(17):72.

王珠珠. 2019. 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 中国远程教育(07):06.

徐晶晶,田阳,高步云. 2018. 智慧教室中基于学习体验的学习者满意度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09):40.

张志祯,张玲玲,罗琼菱子,等. 2019.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实然分析:教学自动化的方法与限度[J]. 中国远程教育(03):1-13,92.

祝士明,刘帅瑶. 2019. 世界高校智能教育的发展脉络及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11):50.

John P. Walsh,洪伟. 2011.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体系概述[J]. 科学研究(05):641-649.

Adner R(2017). Ecosystem as structure: 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43(1):39-58.

收稿日期:2018-12-21

定稿日期:2021-01-15

作者简介:徐晔,博士,助理研究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100032)。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