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珂鑫 刘思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锡林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先进城市,具有“草原明珠”、“中国马都”的美誉。此次新校区建设选址用地位于锡林浩特新区南部。总占地面积约16万m2,周边配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预计建设教学楼、实验楼、科技艺术楼、文体中心、学生宿舍、食堂、教职工公寓等建筑单体,总建筑面积达9.5万m2,共计满足2400名学生使用[1]。
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立足于草原蒙古民族文化特点,开阔教育视野,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以工匠精神打造民族教育品牌。马之魂是蒙古族人屹立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设计中,我们将校园隐喻为千里骏马,充分融入“马文化”特色。马的脊梁作为核心教学组团,以坚韧的躯干撑起教育的根基。马的四肢作为辅助教学组团,倡导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以强健的体魄引领学生勇往直前。跃马铸魂,锤炼新校区的精神内涵,大力培养有民族精神、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才。育才成龙,鲤跃龙门,让莘莘学子在这里实现人生的腾飞之路。新校区吸收“未来学校”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把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交流创造、协作实验等充分融合,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结合云技术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创建教育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的精品校园[2]。
新校区设计以 分区明确、资源共享、互相独立 为整体规划思路,中学部分整体布局沿南北向展开,形成一带四区的校园规划结构。分别为核心教学区、文体共享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活服务区。
核心教学区由主教学楼和图书馆组成的教育综合体作为统领,南侧由校门进入校园文化广场,左右布置行政综合楼、艺术楼、实验楼、科研楼、多功能体验馆,各单体围合形成功能完善的教育组团。相对集中,提高教学效率。
文体共享区位于中学地块东侧,通过一层连通平台,串联报告厅、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馆、体育馆、足球馆。位置选取上贴临小学地块,方便体育馆、报告厅的功能共享。各功能单体面向广场设置出入口,便于学生集散。
体育运动区布置在核心教学区后方,主体育场地兼顾未来举办标准赛事需求,沿正南北方向布置。其余运动场地围绕主体育场分散布置,结合建筑单体形成多个围合式运动场所,充分体现学校对于体育运动教育的重视。
生活服务区为均衡整体规划布局设置于校园西北角,创造张弛有度的整体空间感受。由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及服务中心等组成。各栋宿舍之间形成连接体,一方面避免了冬季西北向寒风,另一方面结合防护林,共同减少城市道路的噪音干扰,为生活区提供舒适安静的住宿环境。
小学部分受到狭长地块限制,整体布局顺应城市肌理,教学楼与室外运动场地前后分区。主楼位于南向,与中学部分保持一致,形成统一完整的城市沿街形象。实验区与学生餐厅分别做独立体块和教学主楼连接,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量,创造自由活泼的空间氛围。实验楼后方形成次广场与中学部分连通,方便共同使用报告厅和体育馆。
同时设计中合理考虑地块现有限制条件。对基地南向已形成的四栋住宅基础进行完全退让,此部分范围内仅作为道路和室外场地使用,彻底避免施工隐患。对于基地东北角已形成的华新未来城通过活动场地与核心校区进行合理分隔,互不干扰。
中学地块和小学地块都选择南向作为主要入口方向,并形成连续统一的建筑界面塑造校园对外形象。中学部分同时在西向、北向设置次要出入口,分别靠近行政教学区、生活服务区,方便教师出入、家长探访及后勤服务。内部交通体系结合校园规模,以通达顺畅为原则设置外环路网,既满足主要功能区间的交通联系,又减少机动车辆对校园内部的影响,实现人车分流的组织模式。校园内部停车系统,地上部分结合建筑单体布置临时停放车位。在行政楼区域设置地下功能,按要求布置人防功能外,设置地下停车位,解决教师车辆停放的大量需求。小学部分在东侧设置辅助入口,教工车辆就近进入地下车库。小学内部除应急车道外,不设机动车道,保证学生使用安全。
在满足现阶段使用需求的同时,合理预留远期发展可能。教学区可在主楼西侧用地预留发展,生活区学生宿舍可向南延伸加建2栋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可向东延伸加建一栋。扩容之后也可以保证现有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校园景观设计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弘扬内蒙古文化特色,打造筑景育人的景观体系。经过主校门后,是均衡严整、恢宏大气的礼仪广场。核心水景结合群马奔腾雕塑群,周边围绕蒙元文化图腾柱,铺地景观则以传统图样为肌理,强调校园地域文化性。体育休闲区中心布置雕塑塔,作为区域核心,多元化的体育场地与生态景观灵活搭配,营造出青春飞扬的活力场所,既提升课余活动的空间品质,又彰显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3]。
建筑语言将内蒙古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高度融合,在保持整体现代风格的基调下提炼蒙元符号特色。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尊重现有周边建筑肌理,延续暖色基调,选择以庄重的红色和明快的白色为主,凸显教育建筑的端庄典雅与青春朝气,展现了富有地域魅力与时代气息的校园建筑形象。
主教学楼位于校园核心位置,结合图书馆功能形成教学综合体。在满足现有60班的使用要求下,额外布置30个可调教室,可灵活转换为教室、活动室、行政办公等功能,满足不同时期的可调整使用需求,避免空间闲置浪费。教学综合体内设置“阅享云环”,以开放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串联教学功能,提供环境优越的交往空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文体共享区建筑体量以现代风格为主,立面语言凸显蒙元特色。经由一体化平台串联各个单体,集中解决中小学共享的报告厅、体育场馆、风雨操场、室内足球场、游泳馆、少数民族运动馆等,实现资源集约共享。
学生生活区由两栋单体和中部连接体组成,通过中部连接体可合理调节男女宿舍比例,形成相互独立区域。教师公寓位于校园尽端,考虑到西北向寒风影响,仅在南向布置生活房间,提高环境舒适度。食堂和服务中心位于生活区、教学区、体育区交界位置,为校区整体服务,包含餐厅、公共浴池、动力中心和后勤服务办公等。
图2 地域文化表达
本方案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气候,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可再循环材料,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手法,降低了整体建筑能耗。同时,方案通过智能技术与景观设计,在地源与水源冷源、中水与雨水回用、清洁能源的高效使用等方面做出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资源负荷,从而实现了人、建筑、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
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新校区项目的建成,将有效地缓解全盟就学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新高考改革的需要。以加快全盟教育现代化进程为目标,提升全盟民族教育水平,助力民族教育领先区内发展,保持地区优势地位。进一步推动全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