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龙 冯玉佳 张冬梅
(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人们发现,拥有高的效能感和和对情绪指导能力能够为学生们带来良好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和人的能力密切有关的观点和概念,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资料和信息对某件事进行判断的能力[1]。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某个人在遇到困难或挑战时,认为自己是否具备面对或解决的勇气或能力,也就是指人们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接受挑战[2]。情绪智力是指个体感知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并对自己进行合理指导的一种能力[3]。这种能力有助于个体及时了解自己和他人情感,保持良好心态,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在关于大学生的研究中它可以作为个体变量对某一因素产生影响。从Reza Soltani Shala[4]、Pérez-Fuentes[5]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大学生的自尊还是家乡依恋感,它都与其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武光路的研究表明男女差异显著,在年级上不显著[6]。而杨娜[7]、林艳艳和赵洁等[8]的研究证明了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在与人交往、完成学业方面能力卓越。
在情绪智力的研究上,国内很多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对情绪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构建了相关模型。目前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情绪智力当成自变量来探索它与结果变量的关系,比如和心理健康[9]、社会适应[10]等,或是中介变量,旨在研究情绪智力是否能够作为中介变量来影响结果变量。
时至今日,人们对两者的关系研究还在继续。杨娜[7]、彭欣和汤晓林等人[11]的文献表明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变量,情绪智力对其都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也有许多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境中两因素可以互为中介变量对某一因素产生影响。李笑笑和张成凤通过研究发现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情绪智力与成年人依恋的重要中介因素[12];黄燕琳等人发现自我效能感是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部分中介因素[13]。
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以期对他们的学校生活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研究学生心理产生一定帮助。
选取不同省份的352名大学生,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见表1。
表1 研究参与者性别、年级分布情况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中文版由国内学者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本篇研究所用量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完成某件事信心越高。量表有10个项目,各项目采用1~5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本研究中此量表的α系数为0.879。
2.情绪智力量表
此量表是国外学者Schuttle等人(1998)根据Salovey和Mayer(1990)的有关理论编制而成,中文版由国内学者王才康教授于2002年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并且先适用于大中小学和少年犯样本[14]。该量表共有33个项目,具体可以分成感知情绪(1、5、9、15、17、19、22、25、26、29、32、33题);调节自我情绪(2、6、7、10、12、14、21、28题);调节他人情绪(4、11、13、16、24、30题);运用情绪(3、8、18、20、23、27、31题)四个维度。该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α系数为0.92,信效度很好。
运用SPSS22.0进行处理。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之后,对所收集的样本的基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数据处理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以及其四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
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情绪智力总分以及感知情绪、调节他人情绪、调节自我情绪这三个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详见表2。
表2 性别上差异检验(M±SD)
2.不同年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及其各个维度得分对比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和情绪智力及其各个维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见表3;然后按照方差分析的结果事后比较,见表4。
表3 年级上的差异检验(M±SD)
表4 情绪智力及相关个维度差异的事后检验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在情绪智力总分上大四学生显著大于大二学生;在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中,感知情绪能力、调节他人情绪能力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四学生在这两种能力上的得分均显著大于大二学生。
根据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情绪智力总分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5)。
表5 相关分析表
为探索情绪智力对其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力,进行回归分析,见表6。由结果可知,情绪智力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预测力有43.2%,表现为调节自我情绪维度对其有预测作用;经分析,感知情绪这一自变量可被删除,调节自我情绪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预测作用(p<0.01);Durbin-Watson的值为2.008,不存在序列相关;VIF值均小于7,所以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强烈的共线性。
表6 回归分析表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情绪智力及其四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43.2%的解释力,表现为调节自我情绪维度对其有预测作用。
以往的观点认为,男女性的社会角色上的差别使得男性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的高于女性,而近几年,随着受教育范围的普及,女性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重男轻女的观念也有所淡化,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受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家庭中,女性不再是传统的主动或被动的要求在家相夫教子,许多女性都拥有了自己的事业,甚至在社会的某些职业中女性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性别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并不显著;而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结果,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抽取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师范院校,师范生接受的教育大多要求他们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要有较高的自信心和行动力,这让他们在年级上并不存在太大差异。
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或许是因为女性大多比较感性,在生活中更加敏感,因此更善于察觉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变化,而男性通常较为理性,对于他人情绪上的异样反应比较迟钝;在家庭以及学校的教育中,男生被灌输的更多的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好男儿流血不流泪”等等此类隐藏自我情绪的观念,并且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包容度更高,因此男生对于情绪的感知以及调节不如女生,女生对于情绪的处理有更高的灵活性;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男女性在社交中,情绪的影响力范围扩大,对男女性运用情绪都有较以往进一步的要求,因而在运用情绪方面,男女生得分相差不大。此外,大四学生的情绪智力总分、感知情绪能力、调节他人情绪能力得分显著大于大二学生。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校园生活,在情绪的处理上相对来说成熟,且面临升学或就业等压力,需要有更多的情绪处理能力,而大二学生处在大学阶段的中期,经过大一年的校园生活,人际交往、生活习惯基本已经稳定,不如大三、大四学生面临更多的学业或生活压力,因此情绪智力的相关得分较低。
从两者相关关系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高的人更能够感知、使用和调节情绪。情绪智力得分较高者在运用情绪,调节情绪方面能力更加突出,具有很好的情感控制力,处理一些事情时也会更加自信。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示,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高,反之则较低。他们在学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到是学业问题,小到可能是与某位同学产生摩擦,但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的学生,那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就比较强,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问题。而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会运用到生活的其他地方,学生也会客观、自信的应对处理其他事物,也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不会调节自己的学生多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或产生不恰当的行为。
社会的某些心理研究机构或者青少年服务机构可以为高校提供服务,为学生们提供相关的讲座,还可以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如结合目前流行趋势,制作宣传视频。此外,社会专业机构也可以制定相应方案,形成以社会专业机构为首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合作交流体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其次,我们要正确利用舆论引导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各个网络平台推送了大学生们作为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在严峻的疫情影响下奉献自己的力量,向他们传递了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的正能量,这就有利于他们效能感和情绪智力的增强。
学校可以采取线上辅导和线下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设相关课程,将此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体系,多开展专题讲座、系列活动或趣味性比赛,比如知识竞赛、校园情景剧等,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同时也要重视校园环境的作用,融合学校和地方特色,浅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于学生的管理上,多些人文关怀,切忌一刀切,可选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帮助学校领导层进行管理,尽可能做到管理民主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还可以转变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由课堂上的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学习,从参与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内部驱动力,学生通过合作与周围同学不仅可以产生学习上的交流,思维上的碰撞,也会产生情绪上的交织连锁,进而提高自己的情绪感知与运用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此外,教师也要转变评价方式,尽量减少使用惩罚机制,增加课程激励因素,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学业情绪和效能感;在一些学校政策的制定上,要考虑特殊学生群体的情况,给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又温馨的校园环境。
学生自身也要不断思考,通过自己的过往经历和他人给予的建议,从中找到能够有效增强自信心的方法,也要不断学习心理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对事情能够有客观、理智的判断;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主动向学校咨询室、社会机构寻求帮助;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处境,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并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情绪问题,为以后步入社会、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