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胜
(北京水利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36)
尺桡骨(ULNA and radius)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通常给予手术治疗,以实现良好骨折复位,促进骨折快速愈合[1]。麻醉会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手术的进行[2]。尺桡骨双骨折临床麻醉多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但是传统通过体表标志及针刺神经产生的"异感"进行定位,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3]。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超声定位在麻醉阻滞中得到一定应用,但是具体的临床应用效果如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4]。本文结合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52 例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经皮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基础资料
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52 例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 例。对照组,男性14 例,女性12 例;年龄19-65 岁,平均(27.89±4.30)岁。观察组,男性15 例,女性11 例;年龄17-63 岁,平均(28.10±3.9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位,双臂自然垂放,头部偏向患肢对侧,麻醉师站于患者头前,于前中斜角肌间隙,并于肌间沟外缘垂直刺入注射针,缓慢推注,询问患者异感,确定针尖目标位置,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回流,注入麻醉药30ml(0.375%盐酸罗哌卡因25ml+2%盐酸利多卡因5ml)[5]。
1.2.2 观察组
经皮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Mindray TE7 超声仪,探头紧贴锁骨上凹,超声图像下确认锁骨下动脉和第一肋位置,于锁骨下动脉外侧、第一肋上侧可见锁骨上臂从神经,探头垂直可获取最佳图像,然后于探头侧外方向进针。在超声引导下缓慢推进,观察针尖到达神经丛,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回流情况后注入麻醉药30ml (0.375 盐酸罗哌卡因25ml+2%盐酸利多卡因5ml),并依据麻醉药物扩散方向,调整针尖,确保麻醉药物包绕在目标神经周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操作和持续时间、心率、动脉压、术后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中毒、呼吸困难、感觉异常)发生情况。疼痛评分[6]:采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为无痛、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依次记为0 分、1-3 分、4-6 、7-10分,评分越高疼痛度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21.0 版本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 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两两比较分析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采用n(%)表示,组间对比分析采用χ2检验;P 值<0.05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麻醉操作和持续时间比较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操作和持续时间比较(±s,min)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26 26 tP麻醉操作时间3.56±0.89 7.80±2.68 8.405 0.011麻醉持续时间362.40±20.89 293.19±22.70 7.114 0.014
2.2 两组心率和动脉压变化情况比较
麻醉后,2 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高于麻醉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率和动脉压变化情况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心率(次/min) 平均动脉压(mmhg)26 26 tP麻醉前75.50±8.45 74.60±8.92 0.894 0.103麻醉后80.55±12.20*87.66±14.20*10.204 0.006麻醉前82.30±9.04 83.10±7.96 0.736 0.208麻醉后91.11±11.33*97.779±10.50*9.443 0.009
2.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1h,观察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术后3h、6h 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26 26 tP术后1h 1.04±0.25 1.09±0.31 1.302 0.198术后3h 1.46±0.38 1.98±0.40 7.564 0.013术后6h 1.79±0.43 2.18±0.51 4.794 0.021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19.23%(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临床外科手术治疗的关键是麻醉方式的选择,科学有效的麻醉方式,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麻醉风险,术中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7,8]。臂丛神经阻滞是尺桡骨双骨折的常用麻醉方式,具有麻醉起效快、麻醉不良反应少等优势[9]。研究指出[10],支配上臂感觉、交感、运动的3 条神经,全部集中在锁骨和第一肋的小空间内头尾轴方向。因此,该麻醉方式可在臂丛神经发挥主要作用,实现良好的麻醉阻滞效果。但是盲探下定位,麻醉操作技术要求高,定位存在一定差异,相应麻醉效果容易受到影响[11]。经皮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实现快速定位、准确定位的目的,进而促进良好的麻醉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超声引导开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操作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因为,超声定位可使麻醉药物快速、准确的定位于锁骨上臂丛神经,且使麻醉药物良好的包绕于神经周围,进而增加麻醉持续时间。同时麻醉后,2 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高于麻醉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麻醉方式可减小血路动力学变化,促进血流动力学趋于较稳定,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术后1h,观察组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术后3h、6h 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麻醉方法可降低术后3h、6h 疼痛评分,减轻患者的痛苦,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良好恢复。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19.23%(P<0.05),提示该麻醉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麻醉安全性。
综上所述,经皮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降低患者术后3h、6h疼痛,促进患者术后的良好恢复。同时可减小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安全性高,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值得临床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