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

2021-08-12 05:28刘品敬
医学美学美容 2021年14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实验组血液

刘品敬

(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检验科,河北 秦皇岛 066100)

输血是静脉输送外源血液的一种有效方式,常常被应用于巨创手术和急诊抢救中,但由于血液存在较大的排异性对于外来的血液很容易出现排斥和免疫的情况[1],所以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往往会出现溶血性或者非溶血性的不良反应,为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输血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检查并开展合理的流程质量控制,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至关重要[2]。输血工作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以及医务治疗中极为常用输血属于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治疗措施,在输血流程中,输血前的检验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输血的目的是使供血者输入后所包含的血液成分具有相应的成活意义[3],这样能够使每一位受血的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的保护,使患者后续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的开展,而为了保障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输血质量检验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立完整的输血检验流程,并且对各种并发症进行积极的预防,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输血的安全性[4]。本次研究将本院中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间收治的常规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的一般信息统计作为研究样本,探讨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中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间收治的常规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患者的一般信息进行回顾,并随机抽选出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随机记名为对照组(n=50)与实验组(n=50),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输血治疗适应症,血型均为常见血型,不存在稀有血型的情况,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输血量为200~400ml。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包含26 名女性患者包含24 名,年龄区间为30~65 岁,年龄均值为41.4±5.2 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包含23 名女性患者包含27 名,年龄区间为31~64 岁,年龄均值为40.9±4.9 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确认符合输血适应症;患者年龄在30 岁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均了解详情,并且自愿参与其中

排除标准:患者重要脏器明显受到严重损伤;患者合并存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处于妊娠或者哺乳阶段,精神状态较差。

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通过。本次研究基本资料由医务人员将其录入Excel 表格进行统计后,确认两组患者资料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输血时,医务人员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操作,首先鉴定患者血型在符合各项操作步骤的前提下开展输血工作。

实验组内患者则在输血前开展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具体方式如下。交叉配血采用输血前微注凝胶法。对患者肌肉注射5mg 地塞米松。首先对其进行离心处理,对患者的血液标本以1500r/min 的速度进行5min 的离心处理,医务人员需要对其红细胞进行反复的洗涤。针对主侧将50ul 患者的血清与25ul 外源1%纯净红细胞悬液添加入微孔柱中,而针对次侧,需要将50ul 的外源血清与50ul 的患者的1%纯净红细胞悬液添加入微柱孔中,随后对其进行孵育和离心,观察其阳性状况。

在输血的整个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个体状况。尤其是在输血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输血反应,需要立即采用相应的紧急措施做好相应的处理,如果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者输血完成后出现体温上升并且上升值超过1℃,并且还表现出畏寒和倦怠感等各种状况,需要降低速度或者暂时停止输血,与此同时还需要立即通知患者的主治医师,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优化。当患者表现出寒颤的症状时,需要为患者提供相应的保暖措施,这样能够改善患者的寒战症状,在患者体征发生高热的状况是可以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如果患者病情需要,还可以给予患者相应的抗过敏药物和解热镇痛药物,对患者的症状做出针对性的治疗,可以将患者的余血和输血所用的装置进行相应的检查,了解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介词保障后续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地开展。

患者在输血后期或者输血完成后,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态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或者全身性的皮肤瘙痒以及荨麻疹部分患者也会出现血管神经性血肿的情况,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患者出现喉头水肿或者支气管痉挛的状况,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所以如果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出现变态反应,针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逐渐降低输血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而针对反应较重的患者,则应该立即停止患者的输血。并立即将患者的个体状况告知给医生,采用生理盐水保持患者的静脉通道,始终保持畅通,并遵循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抗过敏药物,同时根据患者的状况。准备好抢救药物和所需要的药物。

疑似溶血是极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如果发生一次溶血的状况,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按照以上的要求作出处理,还需要立即抽取患者血样,同时将保留的血袋和患者的血样送往输血科,做一次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相容性实验,查明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原因。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需要告知患者这种现象是十分正常的,一定要保障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接受后续治疗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心态,避免由于输血失误而引发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后,需要立即通知输血科,并有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填写输血反应调查表,随后上报给输血科。

1.3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软件选择spss21.00for windows,确认两组患者t、χ2检验值,判断检验值与P 值之间的关联性,借此对本次研究结果中指标进行评估,确认两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输血质量评分对比

在实验结果中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对于输血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更高,输血质量评分同样更高,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输血质量评分对比

3 讨论

输血工作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受到相关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5],这是一种对危重急症患者进行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方式,正常人的血量大约占身体质量的8%左右。如果单次失血量并不达到人体的总血量的10%[6],患者体内流失的无机盐以及血浆都可以在24 小时内恢复,但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大约都需要21~28 天的恢复时间,但如果患者单次失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15%,则会导致机体功能出现障碍,患者就需要接受输血治疗[7]。

输血质量管理对于我国的血液检验质控工作来说极为重要[8],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开展有效的综合管理,确保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后才能进行输血操作,无论是血液的保存还是输血操作,医务人员都需要尽量采用优势的方式加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输血的安全,使患者后续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的开展。在开展输血管理师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各项指标以及内容的核对,查看血袋是否出现破损以及血液的颜色是否正常,而完成了一系列的检查工作后再开展输血,能够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进行输血安全管理时,将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应用于其中,能够有助于提高血站的输血质量和满意度,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可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实验组血液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血液透析中风险护理的应用探索
福建:通过全国首个关于尊医重卫的决议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