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弥弥,陈春暖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患者,女,67 岁,以“头晕4 d,左眼睑下垂1 d”为主诉于2019年5月7日入院。入院前4 天出现劳作后头晕,呈非视物旋转性,伴全身乏力、恶心,无呕吐,无一侧肢体乏力、麻木,无言语不能。就诊当地诊所,经诊治后头晕症状好转(具体不详)。1 d前出现左眼睑下垂,伴视物模糊、全身乏力,无视物双影,无一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上述症状持续存在,遂就诊于我院。否认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吸烟饮酒史。入院查体:T 36.3 ℃,P 79次/min,R 20 次/min,BP 134/7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腹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神经专科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左侧眼睑下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左眼内收受限,上下视稍受限,右眼球活动自如,未见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双侧巴氏征阳性。颈无抵抗,布氏征、克氏征阴性。入院后查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筛查、肿瘤标志物、自身免疫抗体等均未见异常。头颈部CT血管成像未见异常。头颅磁共振平扫提示左侧丘脑、中脑、侧脑室旁、双侧小脑多发急性脑梗死(见图1)。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部分成对;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偶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偶见成对。心脏彩超示左房内可见一团块状回声附于左房间隔,大小约52 mm×25 mm,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随心动周期来回摆动,舒张期突入二尖瓣口,收缩期回入左心房,二尖瓣回声减低,开放相对受阻,关闭对合欠佳。考虑左房实性占位,黏液瘤可能性大(见图2)。入院后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经上述处理后患者症状稳定,病情无加重。出院后转外院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是左房黏液瘤。
多个部位脑梗死
图2 心脏彩超提示左房黏液瘤
心源性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致残和致死率高于非栓塞性脑血管事件[1]。在引起心源性卒中的病因中,心脏黏液瘤较为少见[2]。心脏黏液瘤占心脏良性肿瘤的70%以上,多在30~50 岁发病,常见于女性[3]。大多为散发,但有7%的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肿瘤可出现在各个心房、心室,以左心房最多见(83%~88%)[3]。心脏黏液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血管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全身症状等,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有时是其早期的临床表现[2]。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活动时发病,表现为头晕伴左眼睑下垂。入院查体提示左侧动眼神经麻痹,头颅磁共振提示中脑、丘脑、双侧小脑、侧脑室急性梗死,故脑梗死诊断明确。脑梗死病灶为多发,考虑栓塞可能性大。头颈部CT血管成像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提示左房黏液瘤,且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等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故考虑左房黏液瘤所致脑栓塞。以往文献报道心房黏液瘤引起的脑栓塞常位于大脑中动脉支配区[5],但本例中患者的梗死灶多集中在后循环供血区。考虑可能的机制如下:第一,后循环血管的血流速度较前循环慢[6],栓子容易停留在后循环血管。第二,前循环的血管侧支循环较丰富,代偿能力较强,栓塞后可不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7]。后循环血管直径较前循环血管小,侧支代偿能力差[8],一旦出现栓塞,比较容易出现缺血坏死,进而出现相应功能缺损。
对于无明显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青年卒中患者,应及时行心脏检查,以避免漏诊[9]。心脏黏液瘤有致动脉栓塞及猝死的风险,且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较好,所以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