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江苏海洋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2021-08-11 00:24张宏远孙梦伟
群众 2021年14期
关键词:涉海产业链海洋

张宏远 孙梦伟

新发展阶段对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江苏“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当下,推动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必须力促海洋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坚持高位统筹发展,实现产业协同促进

统筹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江苏省科教创新资源丰富,通过构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与技术合作,以服务海洋为重点,建设省级层面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和科技资源服务网络,打造“一站式、全链条”海洋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增强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统筹产业协同,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我省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等主导产业,坚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配合,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发展,发挥大项目大产业带动作用,补齐发展短板,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区域布局,促进协调发展。打造全域一体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就是要做好江苏海洋经济的产业布局统筹,提高海洋经济区域之间的错位度、依存度和融合度,特别是加强沿海三市在区域规划、产业发展、产能协作、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分工协作,促进产业与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做好沿海与沿江地区产业统筹,把沿海地区发展放到江河湖海整体布局中来谋划。沿海地区应借助新一轮沿海高质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临港产业,迅速扩大沿海经济带的经济规模,并将沿江地区产业链延伸至沿海地区。

加强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海洋产业创新平台

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发挥有为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围绕海洋新产业,建设一批行业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可再生利用、海洋信息技术等特色平台,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组织和加强技术转移工作网络建设,实现以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来促进海洋技术转移的长足发展。

搭建企业创新赋能平台。顺应新发展格局,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加大涉海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以产业化任务或科研课题的形式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同时,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新发展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广低碳、循环、可持续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海洋科技创新动力

聚焦主导产业,加强海洋产业基础性研究。围绕深海环境模拟、海洋系统观测、海洋灾害预报、滩涂资源利用以及海洋新兴产业共性需求等领域,聚集科研力量攻克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与保护领域,加强黄海环境立体监测及评估、沿海滩涂调查研究及滩涂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预警及防护、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及修复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开展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在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开展高端海工装备制造技术、高端船舶与海工配套装备、船舶智能制造技术、无人和智能船艇等方面的研究;在航运与物流领域,开展航运交通、海洋物流、数字化港口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配套服务。建设科技服务公共平台,推进海洋智慧中心、海洋科考试验船、海上综合实验平台等方面建设,为海洋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实践、工程化示范提供良好物质基础和工作条件;建立健全技術转移服务体制机制,保障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研发合作、产权转移、技术转让、人才流动、资源共享等能够顺利实现;完善资金服务,鼓励创业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创新,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加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

建立完善的海洋产业链生态体系。对全省已初具产业链形态的临海化工钢铁、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海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海洋产业链进行补链和强链,并进一步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对尚未形成产业链的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展开核心技术研究,积极培育关键环节链主企业,加快产业链形成。

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立足我省沿海地区和海洋产业实际,着眼未来竞争需要,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攀升。坚持通过市场自发驱动让创新要素向海洋产业链的上下游流动,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等手段,促进创新要素向海洋产业转移,推动海洋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构筑人才高地,夯实沿海科技创新基础

加强海洋人才培育。挖掘全省海洋科教资源,加强涉海高校与科研院所联系,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对海洋人才的聚集效应。依托江苏海洋大学、河海大学等省内涉海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海洋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产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面向海洋新兴产业,增设海洋信息工程等涉海专业,加大增设涉海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支持力度,提升人才培养层次。鼓励省“双创”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对涉海类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加大涉海人才引进力度。以海洋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海洋创新创业人才,加大人才津贴、购房补贴、教育医疗等对涉海人才引进的吸引力,着力解决涉海地区人才结构性失衡现象,同时发挥市场化聚才用才机制,通过社会专业机构引进人才。

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完善人才评价系统,建立人才公平竞争机制,探索建立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项目和成果转化考评机制,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夯实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人才环境基础。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支持海洋学科带头人创新创业。

构建常态化融合机制,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塑造基于创新网络的“前端控制”机制。塑造基于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前端控制”机制。这种“前端控制”机制要求企业在构建研发网络的初期阶段,就对技术主导范式进行明确,选择合适的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作为合作伙伴,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研发核心技术,实现产业需求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有效对接。

建立海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的海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涉海部门、行业内部海洋信息整合及部门间核心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开发智能化的海洋综合管控、开发利用与公共智慧应用服务,推动海洋信息互联互通,促进沿海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共通。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成果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库,明确科技创新成果管理流程,实施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维护、转化、收益分配的全流程动态管理。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靠法律科学规定参与各方权利与义务,在合理分担风险的前提下有效解决知识产权评估与变现等问题。

(作者分别系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涉海产业链海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产业链春之奏鸣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涉海”成语的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