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莲 谭伊婷 褚刘旭、张睿
【摘要】随着“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的全面开展,关于乡村住宅建设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的关注点。为了使农房建设有序、稳定、高效推进,团队设计问卷并实地走访了多个村庄,调研美丽乡村建设现状,系统分析总结农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取农民集中居住建设为突破点,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显著因素,建立集中居住区的建设“鉴别模型”,对不同村庄推进集中居住区方式提供决策建议,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护乡村空间结构,使乡村能够得到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集中居住;Logistic回归;鉴别模型;决策建议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8.
一、新型集中居住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我国因城市快速扩张,不少地区通过“撤村并居”、“农转居”等方式,建立起各种农民集中居住区。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指出:“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由此看出,集中居住区的出现,使得大量的自然村受到了冲击。
而在集中居住后,原本富有田园气息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村民失去心理归属,离开土地的村民不得不选择新的谋生方式,土地经济收入的减少造成的生活质量的下降,基本生活、子女教育、养老等生活问题不断凸显。
因此,为了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在2015年民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化的指导意见》中便指出:坚决反对把农村社区建设简单理解为撤村并居,…大拆大建,…强迫农民上楼。
2020年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也颁发文件《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文件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提倡、不鼓励在城市和集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
那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到底要不要推行?哪些村落适合推行?推进步伐多快合适?本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建立集中居住区建设“鉴别模型”,对不同村庄推进集中居住区方式提供决策建议,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护乡村空间结构,城乡衔接,科学发展。
二、项目调研过程
为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调研团队在2019年期间实地走访浙江省32个乡村,搜集到2387份有效问卷,并走访了街道、区、市级的相关部门,最终确定选题,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切入点展开专项研究。
團队选取镇海区作为调研区域,联系镇海区建交局搜集相关信息,设计了《集中联建村长支书调研问卷》,联系街道、村委会,访谈6个村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针对相关村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等,征求村长支书的意见。了解情况后,团队设计了《集中联建村民意愿调研问卷》,搜集到1277份有效问卷,从7个维度25个指标调查村民意愿,通过后续的数据处理,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找出影响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显著因素,建立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鉴别模型,最后团队将该鉴别模型应用到实际中,筛选出建设村落、改造村落和保留村落。
三、项目调研结论
团队通过对收集到的问卷信息进行理论、系统地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农民集中居住的描述性统计结论
(1)大多数农民认为集中联建后生活的成本有所增加,其中认为生活成本明显增加的占 18.9%,认为略有增加的占53.10%。
(2)村民对社区居民的熟悉程度不高,社区邻里关系淡化,社区居民凝聚力低下,不利于社区的健康发展。
(3)村民就业困难,村集体经济收入不高,加好集中联建后村民失去了土地经济收入,找工作焦虑感严重。
(4)居民对当前集中居住区的居住状况满意度一般,虽然集中居住一定程度改善了居住条件,但村民整体幸福感不高。
(5)居住面积缩小,集中居住区户均121.2㎡,低于2018年浙江农村户均面积175.5㎡。
(6)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单调,这表明集中居住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性程度不够,社区娱乐文化设施缺乏。
(7)集中居住区看病就医存在一定的便利,但依然不能完全解决医疗便捷问题,居民的社会保障质量有待提高。
(8)小区的交通便利程度较好,出行比较方便,解决了居民的基本交通问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9)村民对居住小区的环境给予积极评价,治安状况、环境绿化状况良好。
2.农民集中居住的 “推力”和 “拉力”总结
(1)推力
①集中入住新社区后,新建的供热站、变电站与原有的化工厂形成小规模的工业区,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吸收部分劳动力就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②解决了以前村内基础设施缺乏、建设成本高等问题,改善了村民生活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的质量;统一科学地建设和管理减少了设施运行和维护的费用,增加了设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集中居住修建专门的垃圾处理池,安置统一的垃圾桶,村民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既有利于环境卫生,也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④积极推行农村集中居住, 可以有效缓解国有建设用地指标紧缺, 改善农村人均居住环境, 遏制农村建房违法用地蔓延。
⑤工业、农业园区不断兴起,群众就业便捷,同时利用现有产业园区,招引一批效益好的企业落户,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使得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⑥根据我国城乡土地建设“增减挂钩”相关政策,为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兴建提供了有力的土地保障。
⑦地方政府推出便民政策,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养老设施和教育医疗政策的规划建设与支撑,优化了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资源。
(2)拉力
①由于盲目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造成了对一些极具乡村自然特色风貌并且具有保护价值的农村住宅的毁灭性破坏,甚至难以保护留存下来古建筑。
②集中联建后节约出大量的宅基地,仅通过支付房屋拆迁补偿的方式就无偿收回农民的宅基地,造成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严重侵害。
③農民生活习惯被迫改变,原来单家独院的生活使农民习惯了自在,对于单元楼内拘束的生活并不习惯。
④村民多数收入来源单一,集中居住后,基本生活费用增加。
⑤失地以后,农民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对土地独有的情感无法表达,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对社区的认同度低,农民的归属感很难建立起来。
⑥就业普遍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农民劳动技能,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的就业焦虑。
四、“参与集中居住”鉴别模型
团队结合农民参与集中居住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价指标库,经过专家打分筛选及与专家再度探讨后修正,我们最终找出了最优的指标组合,确立了参与集中居住的整个鉴别模型,分别从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密度、土地可复垦率、文物保留度、人文民俗风情、商业环境),政府因素(包括政府给予资金帮助、政府宣传服务、社区活动设施配备、社区医疗所建设、社区交通改造状况、社区教育设施配备),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结构(非农化程度)、家庭人口结构、市民化意愿)这三个方面16个指标构成鉴别模型,并以此模型完成了对不同村落关于集中居住的操作和应用。
五、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应对策略以及建议
1.地方政府在量力而行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乡村发展总体规划并提升系统规划水平,强化政策的宣传与引导。针对建设村、改造村和保留村的不同之处,广泛征求意见,从而分类实施不同的方案。
2.健全完善农民土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进行宅基地补偿,在拆建过程中应加强征地拆迁信息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公开,并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农民的居住安置水平。
3.建立健全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社保机制,并要积极发展乡镇特色产业,组织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扩大农民就业渠道。
4.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善于倾听农民的心声,以此规范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行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集中居住区农民生活满意度。
5.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社区认同程度,努力营造和谐邻里关系。
6.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社区的建设中要依据社区实际来完成社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包宗顺,周春芳.江苏推进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难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名城,2014(2):15-21.
[2]NEWMAN P,BIRREL B,HOLMES D,et al.Human Settlements.
In:Austrslia: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Report [M].
CSIRO Publishing,Collingwood,1996:3-4.
[3]孙永正.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问题,2017(2):56-62.
[4]黄听佩.论乡土景观—《Discovering Vernacular Landscape》与乡土景观概念[J].中国园林,2008(7):87-91.
[5]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室.积极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OB/OL].新华日报:http://www.zgjssw.gov.cn/lilun-zongheng/201907/t20190702_6247112.shtml,2019-07-02.
[6]龙腾,史心怡,刘静.上海市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8,34(4).
[7]翟坤周,王国敏我国移居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逻辑与实证分析——成都实践检视[J].学习与实践,2016,(10).
[8]赵蒙成,张伟琴.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问题与提升策略:基于苏州市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调查[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4):34-39.
[9]周长城.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本文作者单位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